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23-10-03杨晓莹
杨晓莹
(陇南市礼县实验小学 甘肃 陇南 742200)
前言
语言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参与,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及语言表达的影响因素,从提升语言的建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加强语言技能的应用等方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如下:其一,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国土资源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们各自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构成了我国多元的语言文化。语文教学中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足以体现语文教学对我国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视,能够引导学生在掌握本土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语言表达的技巧,使语言的表达更富有情感、更具感染力,体会语言的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从而促进我国语言文化的传承[1]。其二,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语文教学向着更加人文性的方向发展,不再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情感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新教育背景下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融合多方教育资源、营造积极的氛围、开展多样性的实践活动等促进教学的多元化。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发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审美与鉴赏能力、提升创造力等,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融合多方资源,提升语言的建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多方资源的融合。以往的语文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课文中学习拼音、生字、词语、句子、标点符号等语言表达的基础知识。然而,学生的语言表达并不能仅仅依靠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虽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表达的素材,但是却代替不了学生开口表达[2]。语言的表达是以思想的表达需要为前提,个人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或篇章即构建话语的过程。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语言表达能力是能够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实践来培养的,也说明语言的表达更加注重通过自我实践去学习和积累的。因此,教师应当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从传统的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转变为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教材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资源,但不能够满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融合多方资源,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和积累语言经验的机会,从而将其内化为语言建构的内部系统。
例如,教师可以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将其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元素相融合。在《春夏秋冬》这篇课文中,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四季的不同景色,学生也在教师的讲解下积累了描述春、夏、秋、冬的词语和句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地从积累和学习语言表达的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师,观察自然界中真实的景色,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子抒发内心的情感,还可以在观察后,要求学生写一段关于自然景色的描写。比如有的学生惊叹道:“快看啊!柳树长出了新芽!”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同学们,如果想将这个画面描绘地更美一些,我们可以怎么表达呢?”有的学生想到了引用课文中的句子:“春风吹,柳树绿。”通过自然资源与课文内容的融合,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课文中语句所描绘的意境,激发了内心的情感,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运用,积累了语言表达的经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2 营造积极氛围,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
语言的表达也是思维运用的过程。在表达思想之前,需要用词汇组构句子、用句子组构段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注重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前小学生在面对教师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恐惧感”和“紧张感”,当被教师提问时,便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将想表达的观点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在课下只要遇到教师便不知道说什么好。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是时有发生的,学生的主要表现就是不敢说话,以及不敢回答相关的课堂问题。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发现主要是学生怕说错而不敢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过于严肃导致了课堂气氛压抑,加重了学生的紧张心理,不敢发表意见。长此以往,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存在这样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平日的严格要求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学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思维变得混乱和迟钝,对语言的建构产生了影响[3]。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积极、开放时,学生的大脑也会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也会更灵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上课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当中积极的回答问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即使答案是错误的,也没有关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在课堂当中有信心以及勇气回答问题,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贴近学生,鼓励学生说话,为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说话环境以及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营造积极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开放空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更愿意表达,同时也会增强语言的建构能力。
轻松的发言环境以及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心理障碍,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表达,有效的减少了外在因素对学生内心的束缚。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多给学生进行表达和发言的信心,鼓励学生能够在课堂当中多多参加双向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方法。当学生处于轻松和谐的语言交流环境以及表达环境当中,就会逐渐形成乐于开口的表达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技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打造师生双向交流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创建出师生和同学之间互动交流频繁的语文课堂。
例如,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苛”形象。在课上,教师的情绪要平稳,语调要温和,可以尽量多用一些鼓励性的、当下流行的评语,如:“你们做得很不错、继续加油!老师看好你们哦!”等,学生接收到教师的鼓励,在回答问题上就会更积极,语言的逻辑性也会更强。面对学生的回答使时,即使是错误的回答,也要微笑面对,给予指正和鼓励;在课下,教师要与学生多交流,既可以是学习上交流,也可以是关于生活经验的交流,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放松心态,这时学生更容易主动地与教师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3 引入情境教学,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
引入情境教学,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情景教学是当前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图片、视频、音频、故事等多样性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语言表达是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进行灵活运用的过程。学生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大多是相同的,但是当前学生在语言表达上仍存在语言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个性等特点,也就是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缺乏感染力[4]。纵观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流传千载的经典文学作品,即使与作者跨越时空,也能从文字上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力量,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因此,语言的表达更像是一门艺术。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并将其内化为语言表达的内涵,使语言的表达更具感染力。
例如《枫树上的喜鹊》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想象丰富、充满童趣的儿童散文,作者用童话般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意境,想象语言所描绘的画面,教师可以在文中的留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补充。如第五自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该段描述的情景图片:喜鹊阿姨站在窝边、教喜鹊弟弟唱歌、与喜鹊弟弟玩游戏、叫它们自己发明的字母,然后在图片的下方出示省略号。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观察图片,你们体会到该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吗?能想象当时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的心情是怎样的吗?”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文字,能够发现该段语言非常生动、充满了童真的趣味性,从语言中感受到喜鹊阿姨和喜鹊弟弟欢快、自由的心情,并且被这种意境所感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省略号处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补充,学生便仿照其语言的特点和意境也进行仿写。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了语言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学会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有感染力,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4 丰富实践活动,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
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小学生在语言的表达上还存在不自信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自卑,导致学生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害怕表达。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是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当处于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便会产生紧张感,害怕自己说得不够好,过度地在意别人的评价。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自信会阻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5]。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应当注重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信心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引导学生克服性格的不利因素,克服心理上的负担,勇敢地进行语言表达。
例如,教师利用班级的活动课举行主题为“我表演、我快乐”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对这个活动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因而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表演的内容以教材中的课文为主,可以任选一篇课文进行表演,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台词”进行相应的指导,以发挥表演的最佳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逐渐克服对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增强语言表达的信心。
2.5 结合写作练习,加强语言技能的应用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言技能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表达不仅是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也是对语言基本技能的应用。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口语交际需要一定的技能,有时需要委婉地表达、有时需要开门见山地表达、有时想要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有时还需要通过语言说服他人等等,这些语言表达的技能的提升对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语言技能提升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语言技能的应用,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应用语言技能的主要途径就是写作。写作是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与语言表达相比,写作的体裁比较广泛,可以是真实的情节,也可以是想象出来的情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语言技能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写作练习,加强学生语言技能的应用。
例如《猜猜他是谁》的习作练习,要求学生能够对人物进行介绍。学生大多能够想到介绍人物应该要从外貌、性格、与本人的关系、职业这些要素上进行介绍,但是如果只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罗列,会使语言的表达很苍白。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用更加鲜明的语言进行介绍,以此加强语言技能的应用。教师先要求学生用一个自己认为有新鲜感或者能够突出人物特点的词语描述一位同学的外貌或者性格,然后再用一个同样具有新鲜感的句子来描述人物形象,接着再写一段关于这个人的介绍。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练习,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从词汇的搜索到用词汇组构句子,再到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的练习,在提升书面表达技巧的同时加强了语言技能的应用,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应当认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推动作用,结合学生的学情以及语文学科特点,通过融合多方资源、营造积极氛围、引入情境教学、丰富实践活动、结合写作练习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发挥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以及素质提升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