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2023-10-03庞军
庞 军
(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三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类学科,听说读写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会有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诸多,要将课堂知识旧能的传递给学生,那么利用理论讲解的方式是最快速、最有效率的。这样的情况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知半解,无法理解语文知识的深刻内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应当深度阅读,充分思考,体会文章蕴含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作者的写作手法及优美语句作为写作素材应用到写作过程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读写结合是现代化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融合,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吸收文章的思想并提高写作营养,通过写作教学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再创造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某个学科、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学习的效率将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小学阶段,小学生对世界的未知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因此教师们就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部分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整体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造成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读写结合的创新化模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能够让帮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学生对文章进行续写和改写的时候,可以发现语文的趣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形成一个良性化的氛围,带动全班学生有力学习。
1.2 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是否积累丰富的素材决定了学生能否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在小学阶段,学生写的作文内容大多都比较空洞,文章整体较为空泛,缺乏实质性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积累素材较少导致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中不注重积累素材,所以写作时很难有丰富的素材去美化文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积累素材的意识,寻找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或优美语句并化为己用,将文章中认为具有写作意义的案例摘抄下来并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量。
1.3 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各项思维能力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对于学生所采取的方法非常的枯燥乏味,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是无法进行主动化思考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而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借助读写结合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充分全面的思考,感受文章中的深刻情感,并且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写作,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1.4 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四大方面全面发展。在传统小学语文中,部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且在写作教学中也会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模板,学生只需要套入材料信息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充分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凸显。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读写结合的模式,学生可以去感受阅读材料中的作者情感,透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进行学习,也是一种有利的学习方法。这个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帮助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凸显,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更好的突破。
1.5 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随着素质化教育推进,新课改大背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式出现明显改变,从传统应试教育到当前的素质教育进行了转化。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聚焦在成绩,造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关注,而关注最终的结果,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也没有办法得到有力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意义,发现文章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并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顺应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2.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非常鲜明的问题,就是虽然教师们对于教学本身的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得到有力解决,会给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1 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现阶段教学的方法相对单一。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要把基本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就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提升,所以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突破,教学始终采取相对单一的方式,学生被动的倾听着老师的理论讲解,再进行僵化的记忆,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语文学习格外困难,甚至在学习古诗词甚至文言文的时候出现的畏难情绪,直接打消了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和探究。这种情况会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造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能得到全面提升。
2.2 教学内容“封闭化”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较为“封闭化”,各个方面的教学缺乏联系性,而学习语言类学科反而更需要学生将阅读、写作、交流等多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各个方面教学内容缺乏联系性,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无法将各个模块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整体学习,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整体学习质量欠佳。
2.3 学生积累素材较少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内容较为空洞,语言逻辑性不强且缺乏实际意义,这主要就是由于学生素材积累量不足导致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经常在写作中重复运用1-2 个素材,各种类型的作文都是一样的素材,整体作文内容缺乏创新性,这也是由于学生积累的素材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补充自己的素材库导致的。而部分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素材方面的积累,布置素材积累任务后没有及时监督,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中优秀内容进行摘抄记忆,整体素材积累量较少。
2.4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语文本身就是语言类学科,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字词,需要学生理解并记忆。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让学生机械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解。学生在反复记忆过程中,容易认为语文是枯燥乏味的,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的心理。并且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应用,没有办法意识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造成学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学科,它和生活没有必然的关联,学习语文可有可无,上课过程中也不再聚精会神的听讲,也没有探究学习方法,更不要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学生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通过多种方法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3.1 创建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读写兴趣
新课改背景情境教学法受到了教育工作的高度关注。这种教学法是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有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场景,学生把自己带入到场景中之后,就可以展开相关的思维、情感体验,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发展都有突出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桂林山水》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吧,桂林是广西省的旅游胜地,其中有非常著名的景色,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些景色呢?”接下来,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桂林景色的宏伟、壮观,体会到桂林山水的魅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桂林山水》,学生在情境中阅读课文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写作,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风景内容进行写作,尽量模仿《桂林山水》中作者的写作手法,突出景色细致描写的内容。教师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到情境中阅读课文,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教学。
3.2 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在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入、更具体地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共同发展[1]。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腊八粥》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腊八粥的由来及发展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主人公等待食用母亲煮粥时的经过,构建出一幅温馨、和睦、淳朴的图景,感受到文章中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详细描写粥的原料、煮粥的过程以及粥在锅里状态的语句,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对腊八粥讲解得这么详细,体会到作者蕴含的哪些思想感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优美语句,并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开展写作,可以自选主题写一种爸爸妈妈经常做的食物,要求尽量运用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教师通过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并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运用在写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3 延伸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语文还关注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对课内阅读的情况进行补充,还可以帮助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的了解课本中没有的知识,或者是课本中节选段落中的其他整体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延伸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充分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分别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童话故事,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可以选择著名读物《木偶奇遇记》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形式,4 人一组,并将《木偶奇遇记》根据故事发展情节分为4 个部分,每个学生各阅读一部分内容。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描述出自己阅读的内容,师生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紧接着老师可以影响学生来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找到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的描写方法将其记录保留。学生阅读完毕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进行分享,这个分享的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教师通过延伸课外阅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和优美语句,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共同发展。
3.4 开展课文仿写,提高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而来的,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开展课文仿写,通过课文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一块奶酪》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蚂蚁队长在面对奶酪的诱惑时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并且具有谦让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形式,4 人一组,并将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学习,如A 学生负责把握文章整体内容;B 学生负责寻找优美语句和描写方法;C 学生负责感悟文章蕴含的意义;D 学生负责学习文章中新词和成语的用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讨论,对文章学习得更具体、更深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开展课文仿写,可以改变文章中主人公的形象或性格,也可以适当改编故事情节,但要求保留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通过开展课文仿写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主题中心思想开展写作,不但可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深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3.5 开展读后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读后续写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相比于课文仿写,读后续写能够给学生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开展读后续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开展读后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对小女孩有高度同情心理,并且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残酷。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读后续写:“同学们,相信大家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都感到非常难过。那么接下来,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小女孩创造一个你心目中最美好的结局。”学生在读后续写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丰富的写作手法为小女孩创造美好结局。教师通过开展读后续写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思维活跃的基础上开展写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非凡。然而因为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给教学的质量和整体教学氛围都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础,辅助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开展读写结合模式,让教学的质量得到鲜明提升,帮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可以实现更好的进步,充分体现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