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交互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2023-10-02易敏哲张祖耀元丽莉

设计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易敏哲 张祖耀 元丽莉

摘要:“交互设计”教学上升到学术层面,同时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为了将相融合的“交互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通过拓宽教师对学术内涵的理解,将传播设计知识的教学活动与设计研究相统一。针对传统“交互设计”课程注重审美、感性、情感表达而忽视思政教育的问题,在主题选定、传达设计、理念塑造等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映射,为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交互设计师提供借鉴和参照。

关键词:教学学术 课程思政 交互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104-03

Abstract:In order to elevate the teaching of "interaction design" to the academic level and shape students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the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action design" that integrates academic orientation wit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explored. By broaden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connotation,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spreading design knowledge can be combined with design research.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radi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 focus on aesthetic,perceptual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while negl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e selection,communication design and concept shaping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established,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interaction designers with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Scholarship of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action design Th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引言

教育部在2020年5月發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包括设计类课程在内的各学科思政建设指明了道路,是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是高校教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在实践中生根的重要路径,最终实现育才与育人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1]。同时,在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术导向,不仅能使课程在学理上更扎实,扩大教学内容与学科前言知识接触面,学生能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设计师,更能从实践层面为课程内容注入价值观、人文元素以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2],有利于拓宽设计研究的学术视野。

“交互”的本质是两个实体之间交换信息和服务的过程,而交互设计就是为这种过程创造一种便利化的路径。本文以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课程为例,在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融合视野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目标有二:一是将交互设计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引导本科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以及实践到理论的凝炼;二是坚持思政引领,在主题选定、传达设计、理念塑造等方面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映射关系,在设计作品中体现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一、交互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交互设计是典型的服务型设计专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3],课程以实践型为主,如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都在交互设计课程上有各自的着力点。交互设计在国内尚属年轻学科,随着数字经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激增,越来越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在构建科学的交互设计课程教学体系上做出了贡献,除了广泛汲取国外教学经验,还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本土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学生能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及专业技术技能。

在众多教学改革实践中,基础性观点是培养学生通过一定的设计原则与手段提升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整体体验,使交互设计更契合用户的使用逻辑,而这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和执行能力息息相关[4]。尽管目标是明确的,但在交互设计教学改革过程中仍遭遇不少挑战:

(一)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难以均衡发展

教学学术提倡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去研究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学术权重。现有交互设计课程未能将教学上升到“学术”层面,甚至将教学和学术研究或社会服务视为对立两面,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并实现理论升华的能力不足,削弱了大学教育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教学内容存在与真实设计生态脱节的风险,学生对实际科研项目的运作方式和设计流程认知模糊,有必要在课堂让学生分饰多种角色,体验项目经理、用户研究员、交互设计师和视觉设计师等职位的工作内容及要求,从而建立起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5]。

(二)课程思政陷入硬冷说教的误区

课程思政体现了一种育人理念,对设计类课程而言,课程思政不应该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设计实践全域,并在此基础上为学术研究提供创新方向。现有课程在设计技能、设计思维、设计理论和思政资源的连接性不强,或是将思政案例生搬硬套进课程内容体系,未能充分运用触觉、听觉、视觉等多感官传递思政信息,忽略了用户在交互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难以让用户在交互中感受到愉悦、满足、放松,进而对界面产生浓厚兴趣。对课程引入的图文素材和创意设计表现把关不严,不能做到美育与德育教育在交互设计教学过程的多场景覆盖。

(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

缺乏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已成为提升教学成效的绊脚石,学生往往对交互设计的单项技能和知识点掌握良好,但当需要糅合学科外知识以解决设计问题时却止步不前,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宏观性导向欠佳,未能将相关课程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6]。应培养学生广泛接触工业设计、视觉信息设计、用户体验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认知心理学等与交互设计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持续追踪学科热点,了解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对交互设计新颖理念的渴求,知晓面部识别、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新技术与交互设计的有机结合点,使设计形态更多样,创造出愉悦和个性化的交互体验[7]。

二、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交互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作为一门伴随着数字时代而生的年轻学科,学界对交互设计存在两种基本观点[8]。技术中心主义认为,交互设计师的工作离不开多种技术支持,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这为交互设计在计算机领域生根发芽提供了绝佳的土壤;行为中心主义認为,交互设计是一种决定环境、对象和系统的行为,应利用交互设计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手段。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改革,就是在广泛汲取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改革方案,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要对产品服务乃至复杂系统的用户体验有深刻的认识。

(一)以学术导向为核心,融会贯通交互设计技术及研究知识体系

1.基础交互设计规范和技术知识点优化:爬梳课程关键内容,贯彻学术导向内涵,融会贯通交互设计技术及研究知识体系,优化原有交互设计规范和技术层面知识点,删减陈旧知识,整合跨学科知识,增补前沿知识。将交互设计理论与学术研究方法引入课程知识体系,突出交互设计产品的科学性及学术价值,满足行业对研究型人才能力范围的基本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前沿性,关注国家及社会需求,讲授用户行为流程分析、田野调查、用户访谈、情绪版设计等交互设计领域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通过这些学术研究所产出的国内外交互设计学术最新成果,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方向追踪行业最新动态,弥补传统纸本教材因再版周期长导致的内容滞后。

2.交互设计学术成果整理与内容析出:指导学生浏览Web of Science、Scopus、CNKI等知名学术资料库收录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围绕某一项目主题去甄别、选择、查询和理解科研文献,从中挖掘具有适切性和价值性的设计案例、方法及理论,让学生体会到“原来交互设计研究就是这么回事”,打破对设计研究的神秘感。从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析出交互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在“App用户需求分析”“目标用户画像”“流程转化界面”等设计环节确保学生在情境导入、资料收集、方案制订、具体实施、过程检查符合学术研究规范。对前沿研究成果的整理还有利于了解智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交互体验新诉求,挖掘新型交互方式,使设计解决方案在交互性、智慧性、体验性、趣味性等方面有所提升。

3.科研项目知识点提取与模块化呈现:筛选课题组成员和学院教师获批的横纵向科研项目,从中提炼适用于交互设计本科教学的选题、研究步骤和实验设计等内容,作为科研项目知识点提取的关键支撑。通过将科研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促使学生针对该问题及问题背后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学习,围绕实际科研项目展开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同一模块的内容具有高度相关性,模块间内容具有显著异质性,如“感知交互”模块围绕通用性的交互设计原理与方法展开,“交互界面”模块聚焦在界面图标、色彩和布局规范,将不同模块统整成一个有机的设计研究理论体系。经由不同模块全面开展对用户、产品及交互设计方法与流程的理论讲解及课题训练。

(二)以课程思政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教育的中心工作

1.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与育人目标:交互设计的课程思政并非简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强调课程的社会主义育人效益。例如,引入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国内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真实设计案例,深入挖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交互设计领域持续成长的助推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我国数字经济的强大生命力。探索思政元素在课程不同章节和技能训练中的介入机会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交互设计承担社会责任、反映家国情怀和时政热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逻辑推理能力,将价值引领贯穿设计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养成之中,使学生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最终实现价值引领与专业技能、审美情操的同向同行。

2.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创新融合: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案例分析、原型设计实践,构建思政教学创新课堂,避免在专业课程中机械式灌输思政内容,结合时事热点和图文资料精准传递时政信息,并将其糅合进专业内容,实现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齐头并进。培养学生将课程思政元素映射到视觉交互设计的关系性思维能力,把零散的视觉元素重组以生成一个新的交互系统,重点是了解不同元素如何协同运作,传统以个人和小规模合作为主的设计流程也将走向大规模合作设计,沟通技能日益重要[9]。以“感知交互设计”章节内容为例,其课程思政侧重交互载体、功能、内容等要素的创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理念,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三)以合作探究式教学为依托,构建多维互动的自主学习环境

1.促进学习小组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尊重学生在学习兴趣和设计能力上的个体差异,以能力层次互补为原则划分若干设计团队,形成互助互学的团队精神,通过共同完成设计目标培养团队成员深入分析、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能力。构建“同组差异化、异组同质化”设计团队的主要方法有:依据设计思维、表达沟通、研究视野、经验积累等指标对学生能力进行分析,优化组合不同特长的学生,使每个设计团队都尽量覆盖高、中、低三个层次的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的教学。团队内的差异化既能促使成员间相互取长补短,团队间的同质化又能确保在完成设计任务过程中相对公平,良性竞争。为了避免团队成员产生“搭便车”的消极思想,定期进行团队成员角色互换,轮流承担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设计实践等工作。

2.构建师生高频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的高频、有序互动,在教师主导下运用多样化手段丰富教学过程。课内教学由原本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讲授、演示或讨论穿插进行的方式。开展学生研讨课及小论文写作训练,论文选题紧跟交互设计研究热点,如“不同年龄群体对交互界面视觉信息呈现方式偏好研究”“交互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信息转译研究”等。课外教学实施基于时间片的移动学习,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及时将交互设计流程各阶段知识点推送到小组联系群,做到实时反馈、实时预警、实时指导。课程考核指标由原本单一的设计美学评价转向对学生展现出的研究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测评,强调对设计产出的可用性验证。

三、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交互设计”教学实践

本课程充分考虑理工类综合大学定位与教学团队特点,强调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的工程化研究,并在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改思路指引下,更新交互設计教学模式。下文以某设计团队(由工业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经历的设计流程为例,说明教学实践内容。

(一)第一阶段:选取设计切入点

1.设计主题筛选:在设计实践开始前,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内容介绍热点社会议题供学生参考,如健康中国、智慧城市、老龄化服务、互联网+、移动出行等,开拓学生研究视野,协助设计团队深挖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学生也可根据研究兴趣自主选题。经讨论,设计团队将健康中国作为选题方向。

为强化教学过程的学术导向,避免课堂作业与真实设计生态脱节,教改课题组将获批的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城市社区交互式安全教育设计研究”作为设计团队的项目支撑,采用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设计与方法,并将设计选题最终定为:社区数字安全教育交互设计。

2.分析研究现况:明确选题后,设计团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广泛收集国内外文献和设计案例,发现当前安全教育的交互设计研究尚不充分,尤其缺乏在社区环境下对数字安全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具体而言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未明确社区居民普遍性安全教育需求,更缺乏对社区居民差异性和多样化安全教育需求的探查;二是欠缺互动式教育观,数字安全教育多停留在单向教学模式,未充分利用交互设计理论和方法激发社区居民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即便有研究在安全教育的数字化推广中融入交互体验,却未对数字平台的交互效能进行有效评价,致使设计方法的科学性和阐释力不足。

(二)第二阶段:挖掘用户需求

1.拟订调研方案:为形塑“以人为本”的未来社区理念,厘清居民普遍性和差异性安全教育需求,进而建构交互式安全教育内容框架,设计团队运用大样本问卷和深度访谈进行需求调查。一是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投放网络问卷调研社区居民普遍性安全教育诉求。二是依据职业、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建构社区居民分类模型,深度访谈各类型代表人物,获取社区居民差异性安全教育诉求。

2.开展田野调查:设计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实际走访多个社区,调查发现:一方面,无论是新式社区还是老式社区,多数居民对安全教育宣传关注度不高,个人安全意识堪忧;另一方面,社区安全防范工作没有专门机构,建立社区物业、居委会和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协商机制本就不易,加之相关部门不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导致安全宣教形式单一、教育成效不明显,居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安全教育出现上述问题,教育双方对安全教育需求把控不清难辞其咎,其中既包括居民自身对“应知应会”的安全知识没有概念,又和相关部门受人力物力所限,对辖区居民所需且急需的安全教育内容缺乏调研不无关系。

(三)第三阶段:交互设计实践

1.设计理论建模:在明确居民安全教育需求后,设计团队遵循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社区安全教育进行数字化交互创新设计。综合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元素模型与社区安全教育特征,由抽象到具体地完成三个层次的交互设计工作,分别是:底层的交互战略设计、中层的交互范围设计、顶层的交互表现设计。以这三层为基础进行理论建模,提出社区交互式安全教育模型(见图1)。

2.社区数字安全教育平台交互设计:基于安全教育模型,设计团队进一步明确了各层次设计指标。战略设计层需要了解居民的安全教育诉求和整体教育目标,得出的结果将被应用到范围设计层的每一个细节,同时直接影响顶层交互表现的整体调性,满足学习者差异化的视觉偏好。范围设计层的主要任务是将学习需求和目标转化成适宜的学习内容与顺序,鼓励居民分享安全知识并有逻辑地呈现,营造友善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习者之间互动交流。表现设计层将内容、功能和美学汇集起来完成最终设计,采用信息主次分明、视觉架构清楚、版面合理舒适等对策,使交互设计具备视觉上的舒适性,提升居民对复杂知识的理解能力。

根据详细的设计指标,设计团队最终完成社区数字安全教育交互设计(见图2),教育内容为新冠疫情防控知识,促使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由单向知识传授向双向知识共享与互动转换,优化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资源的呈现方式与视觉观感,从而在整体上改善数字安全教育体验。

3.设计可用性评价:设计团队分别从专家和使用者视角对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可用性评价。专家视角的可用性评价采用启发式评价法,先对教育平台的每个画面拟定相关问题并制作成核查表,再邀请业内专家透过核查表的方式检查安全教育平台的可用性程度。使用者视角的可用性评价采用任务导向可用性测试、回溯放声思考与深入访谈,邀请社区居民实际使用教育平台,并以系统可用性量表(SUS)了解居民对安全教育平台的满意度。经统计分析,安全教育平台的交互设计可用性达到了较好水平,用户反馈良好,基本符合预期设计目标。

(四)第四阶段:学术成果转化

团队成员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将安全教育平台交互设计的完整流程和研究发现整理成学术论文,重点分析了交互设计中的情感因素对居民学习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成效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SSCI和SCI双收录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论文题目:Exploring the Role of Visual Design in Digital Public Health Safety Education)。

结语

学术导向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交互设计教学改革,除了基本设计技能教授,更将思政元素融入设计选题,培养学生用设计工具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在学术导向上,以实际科研项目指引选题方向,通过在课堂上搭建一个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在低保真交互模型的基础上开发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保真版本[10]。学生需要完整经历主题筛选、需求调研、设计方案拟订、设计实施等研究阶段,这既有利于扩展教师对交互设计学术内涵的理解,破除“教学非学术”的刻板印象,又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探究性教学,加深学生对交互设计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趋势认知。

课程评价与考核采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在设计美学为中心的评估基础上,增加学术导向的评估维度。在主观评价上,学生需要将课程作业汇总、整理成正式的PDF或PPT方案,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设计思路与目的的基础上,依靠个人积累的设计、教学经验对交互设计作品作出判断。在客观评价上,将设计作品的思政意涵和学术价值纳入评价体系,鼓励设计团队将研究发现整理成文发表,以期学生能成为具有研究能力的交互设计师,突出交互设计产品的科学性及学术性,满足交互设计行业对研究型人才的期许。

基金项目:

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2 年度规划课题“基于异构性需求的交互式社区数字安全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2022SCG338);

2.中国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1157002);

3.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1年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sjg2021003)。

参考文献

[1]孟子敏,李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2,(03):51-57.

[2]韦洪发,王晓宇.论“课程思政”中的“三个统一”[J].江苏高教,2022,(04):96-105.

[3]刘莹,林蕙玟.美国交互设计本科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设计,2020,33(23):112-115.

[4]刘再行.基于交互设计本质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交互思维:详解交互设计师技能树》[J].中国教育学刊,2020,(08):149.

[5]陈星海.以设计工作流程為导向的项目式界面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17,(11):108-111.[6]唐茜,刘艳,任思曼,潘洋.基于CBE与CDIO交互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02):228-232.

[7]H??k K,L?wgren J. Characterizing interaction design by its ideals:A discipline in transition[J].She 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and Innovation,2021,7(1):24-40.

[8]Jing Xu,Mingming Du.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 Urban Public Sp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Sociology,2021,3.0(17.0).

[9]Stolterman E,Wiberg M. Compositional interaction design—changes in design practi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J]. Digital Creativity,2020,31(1):44-63.

[10]Paz F,Paz F A,Moquillaza A,et al. A teaching experience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course in a master program[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pplied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pringer,Cham,2019:131-142.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莆田电子商务界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