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论析

2023-10-02岳鹏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摘  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协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逻辑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主要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进行思辨论证和思维展开,具有现实性、人民性、科学性和批判性等鲜明特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既是衡量人们是否把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的关键,又是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主张的锁钥,它要求共产党人最首要的任务在于:一是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是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是坚持以鲜活丰富的实践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运动逻辑;实践逻辑;制度逻辑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3) 05-01-12

收稿日期:2023-02-10

*基金项目:成都大学2021—2023年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探析——以成都大学为例”(项目编号:cdjgb2022313);202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自筹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TCCX&DZX-107);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21XJC710006)。

作者简介:岳鹏(1982—),男,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成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特聘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①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放光芒,流光溢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深刻影响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世界格局和我国国际地位,极大提振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全球的自信心、话语权和影响力,愈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誉度、优越性和吸引力,不断向世界展示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与科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欣欣向荣,愈加显现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柳暗花明,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呢?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因此,从学理上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既是学懂弄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更是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的思想先导。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界关注和探讨的重大前沿问题之一,学界同仁聚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探索与争鸣。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不是自我设立、自我封闭的理论循环,而是對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理论把握,不仅要集中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而且要集中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构性特征。”①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决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内容、基本原则等一般的描述,也不是指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思潮、理论相统一的逻辑,而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思维进程中的关键的要素和环节的内在构成。”②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围绕如何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展开的。”③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是其‘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方法论原则的展开,它的基本内容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批判而体现的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④有学者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基础,闪耀着灿烂的真理光辉,体现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与追求,集中表现为方法论的指导,具有最强烈的实践要求,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⑤这些前期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拓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研究视野。本文则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主要从理论思维规律和理论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认识视角出发进一步分析和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本质、基本主张、鲜明特点及其实践要求。

一、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内在本质和基本主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这一提法最早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之所以突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这一重大命题不是空发议论、无的放矢的,而是有着很强的思想先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核的新认识,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样态的新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史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多年来,学者们一致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创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就其总体来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②从逻辑的认识视角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架构完整、层次清晰的逻辑体系,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逻辑。这四大逻辑要素可以形象地用“丯”字型结构来描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中间那一竖,贯穿始终,起根本和贯通作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逻辑是分支,起衍生和支撑作用。它们缺一不可,既内在统一,有机联系,又环环相扣,和合共生,协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作为理论、运动、实践和制度的“多维综合体”和“命运共同体”,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走向深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走向多元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完善。如果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那么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逻辑则更多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判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和发展道路。

那么,何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呢?有学者分析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集中反映和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主旨、思想结构和精神实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支柱,同时又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导引。”①我们认为逻辑就是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思维规律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客观规律两个维度,主要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其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的逻辑演绎,是科学社会主义独具而含蕴的客观必然性和理性而自觉的阐释思考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既是衡量人们是否把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的关键,又是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主张的锁钥。值得提及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范畴是什么,研究对象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就关注什么、省思什么、析解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明确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就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②因此,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内容范畴和研究对象所演绎形成的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归结起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就是一个主题和一条主线。这个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如何变革现实资本主义社会,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条主线就是聚焦“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严谨而精深,博大而缜密,丰富而深刻,以不可移易的逻辑魅力和真理力量向世人展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方向和进程,展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展望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从前因与后果、过去与未来、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中具体而深沉地探析了以下四个重要问题:

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提出要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坚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现实基础之上思维层面的规律和规则,揭示了人类历史进程既受外部客观条件的束缚和制约,同时也受自己的内在一般规律的驱使和支配。马克思苦心孤诣,经过大量科学实验和长期理论研究,惊世骇俗地总结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这两大规律的发现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认识视野,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更加严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更加确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对于广大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来讲,他们在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面前,拥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向一切人(除了因利益而瞎了眼的人)表明了它的纯粹的暂时性。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锁,以合作生产来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①不仅如此,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在竭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现实运动面前,还拥有了一个最核心的原则:“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由大工业带来的后果,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由于随之而来的不可遏止的竞争,是由于目前已经完全成为世界市场危机的那种日趋严重和日益普遍的商业危机,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是由于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②这就确凿无疑地点明了历史不会也不可能终结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取代物和创新物只有社会主义,也只能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和归宿。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在完成这项最雄浑、最崇高、最壮丽、最坚毅的伟大事业中不能靠空拳赤手,更不能靠空喊口号,唯有靠学思践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融会贯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才能够全面实现。因此,奠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基础之上所总结得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科学结论至今仍然闪耀着灿烂的真理光芒,它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强大思想武器,矢志不渝地朝着人类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不懈奋斗提供了思想理论导引,指引着广大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更加坚定、更加果敢、更加决绝、更加理性地投入到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来。

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回答了怎样建立社会主义,提出要在遵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规律的前提下,坚信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多样性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又可以称之为“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性和斗争的革命性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规定性。纵览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最为剧烈而深刻的伟大社会变革。在这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胜利果实既不会从天而降,更不能坐享其成,需要依靠广大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踔厉奋发,奋斗不止,革命到底,通过异常艰辛的理论探索和革命斗争才能够有可能实现的。如果要问无产阶级的阶级任务和历史使命是什么?答案是非常明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③在这场被称为“这是最后的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无产阶级采取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方式方法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但遗憾的是,许多人为了图省事,为了不费脑筋,想永久地采用一种只适宜于某一个时期的策略。其实,我们的策略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的;在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下,我们往往不得不采用敌人强加于我们的策略。”①其实,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策略不仅不能固守教条,因循成规,照抄照搬,而且还要根据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采取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精准管用的方法。恩格斯强调指出:“对于我这个革命者来说,一切达到目的的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不论是最强硬的,还是看起来最温和的。”②“依我看,对每一个国家说来,能最快、最有把握地实现目标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③这就要求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既不能为了革命而革命,更不能想怎么革命就怎么革命,而要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努力结合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符合革命实际的实践活动。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④论及至此,我们环顾现实(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政权,他们大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胜利,并以不同的革命斗争方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而对于当今(发达和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来讲,如何结合21世纪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现实状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实际的实現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仍是需要值得下大力气深入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要在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前提下,坚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在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不易之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斗争中,“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⑤。“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⑥在这里,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生产力,这对赢得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治国理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并带有原则性的指导。因此,包括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五个现存社会主义国家,还应当敢闯敢干、先试先行地践履革命导师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般规律,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特点,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规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竭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幅跃升,奋力开创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样态。马克思指出:“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色彩差异”①。列宁指出:“由于开始向建立社会主义前进时所处的条件不同,这种过渡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地方差别、经济结构的特点、生活方式、居民的素质、实现这种或那种计划的尝试,——所有这些都必定会在国家这个或那个劳动公社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的特点上反映出来。这种多样性愈是丰富(当然,不是标新立异),我们就能愈可靠愈迅速地达到民主集中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经济。”②如同社会主义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一样,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既不能定于一尊,也不能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还要各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新實践、新探索、新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

四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回答了谁来捍卫社会主义,提出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培育时代新人问题。无产阶级是变革现实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和思想指导下充分展现自身阶级的本质属性、政治品格和阶级使命,奋力开创、捍卫和发展社会主义,完成时代、理论、阶级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马克思指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④这就需要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一方面,锻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和领导力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勇于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越是艰险越向前;另一方面,培养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奋斗价值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观,集中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利益的,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时代新人。实践证明,只有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才能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修养,锻炼理论思维,站稳人民立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来;只有学精悟透用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才能够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看清楚哪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须坚持和需要的,哪些是未来革命斗争中所必须摒弃和丢掉的,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回顾170余年孜孜以求、代代相传的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我们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学习他们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自我超越,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长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捍卫者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他们充分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作出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要在学习榜样的同时成为榜样,在效仿先进的同时赶超先进,进而以意气风发的奋斗姿态对待社会主义运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对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感恩奋进的革命意志对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鲜明特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以真理的道义力量和逻辑的思维推导推动社会主义完成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以其正确的推理呈现出现实性、人民性、科学性和批判性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深刻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基本依据,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具有现实性

如果说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主观臆测,虚构幻想,是空洞无物而又虚幻缥缈的,具有典型的虚幻性,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则是适应现实的发展需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来观察现实、分析现实、研究现实,接受现实的检验,并在批判现实社会中发现和科学预测未来社会,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维是立足现实的,他们在锻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所运用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既关注现实、来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服务于现实,因始终紧跟客观现实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在其现实性上,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创造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推动文化发展,创造繁荣的文化氛围;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封闭僵化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创造改革开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等。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具有人民性

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人民大众的理论,是关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道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学说,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生活渴望和现实需要,才能够使科学社会主义不断焕发新生机。在这里,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理论起点、逻辑起点,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历史起点、价值起点,在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指向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民价值的彰显和人民立场的体现,强调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崇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同时要求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全部活动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好保障人民权益,紧紧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放,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具有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發展性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决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主张的正确性。反之,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价值和顽强生命力雄辩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科学性。例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科学社会主义代表性著作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大量逻辑严密而又难以辩驳的科学论证和基本结论,推动无产阶级解放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正确道路前进。正因如此,我们党和人民选择了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并坚定不移地把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革命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和伟大战斗旗帜。也正因如此,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党和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成效倍加自豪,对在新的起点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倍加坚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倍加清醒。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具有批判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基于对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基础之上逐渐展开的,它主张批判一切错误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接受一切有益的建议、善意的批评和积极的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促使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发展和长足进步。这里的批判性是肯定性、积极性、建设性的批判,反对要么接受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极端思维和形而上学做法。可以说,批判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之所以顺理成章的根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批判的态度和怀疑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缘于他们在深刻批判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批判的同时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剖析资本主义,既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强调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同时也非常中肯地指出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功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在“一球两制”长期共存背景下,如果一味拒绝资本主义有益文明成果,不加分析和选择地抵制和消除一切资本主义有关的东西,那么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前进的,只会在故步自封中逐渐丧失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因此,“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②。“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③

三、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实践要求

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运动、制度的发展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呈现绚丽多彩的风貌。反之,违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运动、制度就会险象环生,命运多舛,前进的步伐就会丧失动力,也必将遭遇困顿、挫折乃至失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在看待和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问题上出现偏差,实践上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因此,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实践要求既有必要性,更有必然性。

(一)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在于主要基于从全面、系统、整体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逐渐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背后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真正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来,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勇于回答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前沿问题和时代课题。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在无产阶级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也不可能不顾及、不考虑、不审视客观事实的发展变化而闭目塞听,裹足不前。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的灌输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感悟,在感悟中践行,在践行中提升,才能够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要义,获得科学社会主义的启迪教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展开科学研究,坚持学习、宣传、研究相结合,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规律等一系列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和深入研究转化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推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时代在不停向前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但明显不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某些科学社会主义个别论断必须坚决冲破,敢于更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不可能对摆在21世纪20年代世人面前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①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②因此,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根本要求,创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逻辑指向。在这个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决不能有丝毫含糊,不能再重蹈历史上采取“本本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使革命、建设和改革招致惨败的历史覆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③单就社会主义中国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系列重大問题的思考和解决迫切需要我们以客观规律、科学规律和创新精神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更高的站位勇于并善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回答中与时俱进地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入新时代,为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更高发展阶段提供理论准备。

(三)坚持以鲜活丰富的实践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进程,也是在适时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中开辟和前进的,是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双向良性互动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一方面,时代变化了,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呈现新动态、新特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奋力推进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另一方面,国情变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要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中国化既要坚持以鲜活丰富的实践检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要以火热生动的实践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智慧结晶。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拓宽科学社会主义认识视野,依据新的实践更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前沿问题、重大问题的思索解决中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

总而言之,学习领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易懂,遵从践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不易。我们要在熟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中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真谛,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并灵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推动实践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成功、新进步、新局面不断为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新机遇、新选择、新贡献。

(责任编辑:刘晓琴)

The Logical Analysi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Yue Peng

(1.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University; 2. Research Ba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hengdu Univers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engdu, Sichuan 610106)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synergistically constitute the two logical cornerston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ainly concerns dialectical argument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reality, popularity, scientificity and criticality.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is not only the key to measuring whether people have rais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o a new level, but also the key to defending the basic fundamentals, basic principles and basic proposition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so the most primary tasks that put forward to genuine communist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dhering to the study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with the practical attitude; secondly, adhering to the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with the concept of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and thirdly, adhering to the testing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with fresh and extensive practice.

Key words: 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etical logic; movement logic; practical logic; institutional logic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