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优化探究

2023-10-02张惠

旅游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甘肃省

张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发生转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旅游热点,尤其是在城乡融合的大环境下,乡村旅游更是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促进城乡融合、振兴乡村的强大推力。本文基于城乡融合视角,以甘肃省为例,首先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其次指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几点优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度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返贫预警与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以兰州市为例”(22-A17);2021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博士专项计划“基于ReBAM理论的后疫情时代地区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2021SZZX05)。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下,乡村,这片拥有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土地,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较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乡村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纯粹的自然风光,成为城市居民寻求身心安宁的首选地。为此,如何做好城乡融合,引导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各地新的思考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经济活动,更是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以此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

现如今,乡村旅游活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核心点是在现有基础上持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多方满足人们对自然、文化的向往。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强调“融合”二字,其中,城市作为经济、文化、技术的供给核心,应当为乡村提供市场和资本层面的资源支持。乡村将不再只是旅游活动的目的地,而是成为整个旅游产业的关键架构。它借助城市资源,逐步打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城镇居民来乡村旅游[1]。城市旅游也可以借助乡村旅游这个支撑点开拓市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元需求,成功打造出集文化、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机制。需要强调的是,为了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不能单纯地模仿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而是要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优势,突出乡村特色风貌,打造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大餐”。

乡村旅游以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效益为出发点,借助城乡资源配置,持续激发发展活力,成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为未来的乡村发展持续赋能。

(二)调整乡村经济结构

在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的优势特点逐渐显露。从微观层面上看,乡村旅游活动不仅能够为都市人提供放松身心的休憩之所,还可以为乡村的各项建设活动提供动力支撑,推动乡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朝着高效、平衡的方向转变。

过去,乡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济来源相对单一,所获得的资源支持也不够丰富。城乡融合模式则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市场机会,使其从之前的单一农业经济体系转为以服务、文化、体验为主导的综合经济体系。在上述发展进程中,乡村旅游作为一股强大的创新力量,不仅为乡村经济发展吸引到了更多的消费群体,还成功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经济之门。

为了能够深度挖掘上述潜力,乡村需要尽快将旅游活动引入现有的经济生态中,打造出旅游、农业、文化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链,确保乡村文化得以良性传承、生态环境得以充分保护,同时吸引更多都市人群前来体验,刺激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缺乏特色产品

在全球旅游市场高度竞争的当下,仅凭自然风光与传统文化已经难以吸引游客。乡村旅游需要寻求更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理念,从而彰显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显著优势。

例如,尽管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但部分地区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仍呈现出一定的同质化趋势。游客在游览多个甘肃乡村时,可能会发现所体验的旅游产品存在重复性。更为关键的是,某些乡村在追求旅游利益时,过于强调商业化,逐渐淡化了甘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使乡村旅游失去了真正的吸引力。而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下,这种现象并非甘肃所独有,但甘肃作为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更应深挖其独特性,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以区别于其他地域[2]。

(二)基础设施匮乏

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多数乡村地区来说,这意味收入来源有所增加,将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然而,现实困境不容忽视,最为凸显的即为基础设施的匮乏。

基础设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会影响到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关乎乡村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个道路畅通、住宿条件良好的乡村,更有可能留住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甘肃部分乡村地区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限制,仍然面临交通不便、住宿条件差等问题,这不仅会降低游客体验,还可能导致甘肃乡村旅游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可能导致环境破坏与文化资源过度开发,带来不可逆的损失。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大环境中,基础设施的完备与否将极大地影响乡村旅游品质的高低。尽管乡村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但如果缺少現代化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深入挖掘,尤其是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充分完善基础设施,能够确保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的无缝连接,从而为游客提供全面、综合的旅游体验。

首先,优化交通基础设施。以甘肃为例,甘肃省地域辽阔,许多美丽的乡村景区分布在偏远地区,当地可以逐步建设和完善连接主要城市和乡村的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同时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如公交、班车等,从而为游客往返景区提供便利;此外,旅游指示牌、信息服务站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地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导航和咨询服务。其次,住宿条件应符合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其中,甘肃的乡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同时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民宿和度假村,还要确保住宿设施的水电、卫生等基础条件都达到标准,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再次,开发丰富的娱乐项目。甘肃的乡村地区除了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还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如敦煌舞、甘肃曲艺等,开发一些文化表演、手工艺体验等娱乐项目。最后,创新打造餐饮产品。餐饮方面,乡村地区除了推广甘肃的传统美食,还应该开展有机农产品的种植与推广,为游客提供绿色、健康的饮食体验。

另外,由于乡村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的强力介入和引导至关重要[3]。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政府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供应者,更是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的规划者和执行者。政府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引进合适的技术,从而帮助乡村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以甘肃省临泽县为例,当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统筹乡村旅游资源,形成互助合作的新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仅追求设施的完善,更注重设施与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和谐融合。此外,为了刺激当地社区、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该县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

(二)发挥企业作用,打造新型旅游产业

目前,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机制已经成功超越了原始的“观光—体验”属性,各地需要运用更具开放性的目光来审视其日后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企业的介入显得尤为关键。首先,企业能够为乡村旅游注入资本,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乡村旅游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企业与乡村之间的深度合作,将会衍生出更具创新性的旅游产品,分别从科技、艺术、手工艺、文化等多个领域着手,使乡村旅游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以此来满足现代游客的多元需求。更为关键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强大市场运作能力,可以为乡村旅游产品提供更加成熟的销售渠道,打造完善的产业链。

首先,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例如,甘肃省陇南市的康县凤凰谷村在获得旅游公司的投资后,成功地将其独有的地理和文化资源转变为市场化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不仅为当地居民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使得传统的乡村资源实现了现代化、市场化的转化。

其次,乡村地区应在资源整合和创新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例如,甘肃省临泽县倪家营镇的南台村依托地理优势,与旅游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推出了地质科普和户外探险等项目。这种合作模式成功地将乡村旅游与科教旅游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旅游体验[4]。

再次,乡村本身的独特资源是新型乡村旅游产业的核心。企业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高度重视和维护这些资源,避免其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被破坏或过度开发。甘肃省嘉峪关市新城镇的横沟村便是一个成功案例,其整合了村内的传统农宅资源,与旅游公司合作,成为乡村民宿业的代表,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

最后,企业与乡村的深度融合是确保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不仅要给乡村带来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更要帮助乡村找到与市场接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而乡村则要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实现双赢,为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立足地域特色,调整旅游产业结构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中,地域特色往往是区域内最为宝贵的“资本”。它融合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等多种元素,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但地域特色并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砌,应考虑如何在现代化背景下实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有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焦点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聚焦于地域特色同文化、经济、生态之间的有机整合,试图打造出“包罗万象”的新型旅游产业结构,以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首先,乡村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背景,这赋予了乡村旅游独有的吸引力。以甘肃静宁县为例,该县所拥有的红军旧址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更承载了民族的伟大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利用这一特色资源,静宁县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策划了红色徒步、红色主题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成功地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旅游,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满足了现代游客对健康、休闲的需求。

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要关注地域特产。合理利用地域特产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内容,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再以静宁县为例,其被誉为“金果之乡”,拥有的苹果品质优良;但仅仅依赖果品销售,难以支撑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因此,静宁县以果园为依托,开展了苹果采摘、果品加工、果园烹饪等活动。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还给当地农户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彰显村民主体地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不仅是接待者、服务者,更应是决策参与者与规划者。因此,确立其主体地位既是对乡村主体者的尊重,也是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在现代经济理论中,个体权益的保护与全局经济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以村民为主体,不仅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维护其经济利益,更能推动乡村旅游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5]。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与地方的景观、文化和资源紧密相连,更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和期待交织在一起。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关系是确保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必须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成功的乡村旅游案例背后都离不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传统尊重传承、经济与生态双赢共进的理解與实践。因此,在未来,各地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发展能够真正实现地方、企业与村民共同发展的乡村旅游模式,从而充分彰显乡村旅游的深远价值,赋予社会和经济发展更加持久的动力。

[1] 何永芳,佘赛男,杨春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与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7):186-190.

[2] 唐琼.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20(2):88-98.

[3] 杨瑜婷,何建佳,刘举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演化研究: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企业经济,2018(1):24-30.

[4] 刘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评《现代观光农业建园与休闲旅游》[J].植物检疫,2021(2):89.

[5] 张露匀,杜英,丁磊.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与空间格局演化[J].生产力研究,2023(2):37-41.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乡村旅游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从分工理论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及其现代应用
城乡融合视野下的农村经营体制创新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