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研究文献分析
2023-10-02敬丹丹
敬丹丹
摘 要:本文运用数学统计法和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579篇“旅游生态补偿”主题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科学院和青岛大学商学院是该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科研机构;国外研究热点集中在保护(conservation)、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等方面,國内研究热点则集中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旅游、补偿主体、自然保护、生态补偿标准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对旅游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多方协调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CiteSpace;旅游生态补偿;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新方向。近年来,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部分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干扰,其旅游生态补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旅游+生态补偿”和“旅游生态补偿”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检索中文文献,以“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和“tourism payments for ecosystem”为主题词在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外文文献,检索时间段限定为1992—2020 年,分别检索到459篇、120篇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和数学统计法对旅游生态补偿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一)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期刊文献发表量
通过对579篇国内外文献进行年谱分析(见图1),分析1992—2020 年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历程可知,国内文献数量一直远多于国外,国外文献发表数量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2018年达到顶峰值;国内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14—2019年是国内有关旅游生态补偿期刊论文发表高峰期。
(二)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发文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情况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与核心研究机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旅游生态补偿领域的作者发文数量和作者间的联系可以发现高产作者与高影响力作者;研究核心机构排名可为跟进旅游生态补偿研究动态,为相关研究合作提供参考信息。表 1和表2是旅游生态补偿领域中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量靠前的核心研究机构与作者,从整体数据来看,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科研机构较为分散,核心研究机构不够凸显,研究由不同的组织、机构共同完成。
由图2 可知,国内文献作者与核心发文机构存在强关联现象,于庆东、刘娟、肖建红、王敏等是发文量较高的作者,且均来自青岛大学商学院;在国外,这种关联性则较弱。
(三)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文献关键词词频分析
由表3和图3可知,国内学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集中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旅游、补偿主体、自然保护、生态补偿标准、生态保护、生态环境、支付意愿等方面;国外学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集中在保护(conservation)、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中国(China)、环境服务(environmental service)、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非洲(Africa)、利益(benefit)、态度(attitude)、旅游(tourism)、保护区域(protected area)、挑战(challenge)、补偿(compensation)、生态旅游(ecotourism)等方面。
(四)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为更好地探究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主题,在关键词词频分析的基础上在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国外旅游生态补偿文献关键词的聚类总共分为6类,分别为 #0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受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故学者多以此地区为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的经典案例地进行分析研究;#1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主要是探讨与旅游生态补偿有关的生态服务补偿的态度(attitude)、方法(method)、管理(management)等;#2海洋保护(marine conservation),涉及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影响(impact)、土地覆盖(land cover)、环境服务(environmental service)等方面;#3社区保护(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包括恢复(restoration)、评估(assessment)、监视(monitoring)、森林(forest)、热带海洋(tropical marine) 、收入(revenue)、损失(loss)、潜在的(potential)、 沿海的(coastal)等;#4感知(perceptions);#5私有森林(private forests)。
如图4所示,中文类的聚类总共分为8类,分别为#0生态补偿,涉及的研究内容包括生态产业、利益主体、森林公园、产业准入、生态价值等;#1生态旅游,涉及的研究内容有居民感知、开发模式、平遥县、旅游开发、林业用地、环境保护等;#2旅游业;#3精准扶贫;#4对策;#5国家公园;#6 生态环境;#7循环经济。
(一)生态补偿概念研究与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生态补偿相关研究工作。恩格尔(Engel)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环境保护者或组织向环境受益者、政府、组织等征收的有明确支付条件和交付金额的环境保护成本[1]。库佩瑞斯(CuPeras)等认为,生态补偿是对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损坏进行资金补偿,从而进行就地修复或异地重建[2]。文德尔(Wunder)等认为生态补偿指的是政府、社区等环境保护者向公司、企业等环境受益者征收的环境保护成本[3]。肯尼思(Kenneth)研究认为生态补偿应立足于生态服务功能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自愿向生态保护者进行补偿的行为[4]。艾伦(Allen)等研究认为生态补偿的目的是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通过适当经济补偿来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或重建生物栖息地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是的萨缪尔森(Samuelson)的公共物品理论、马歇尔(Marshall)的外部性理论、霍尔德伦(Holdren)和埃利希(Ehrlich)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等。在实践探索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哥斯达黎加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项目(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和美国的土地保护性储备计划(Conservation Reserve Program, CRP)。
(二)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国外在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旅游生态补偿对象界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生态补偿实践与经验总结等方面。例如,阿迪卡里(Adhikari)等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从而界定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对象[6];克兰福德(Cranford)等将旅游生态补偿的对象界定为旅游地社区及居民,提出旅游企业补偿社区、社区补偿居民的两段式补偿模式[7];萨拉(Sara)等指出,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游客重视环境保护,并愿意通过支付旅游费用外的旅游生态补偿费用对环境负责 [8];胡安(Juan)等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特殊的旅游税收政策来减少旅游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游览税、住宿税等[9]。此外,国外旅游生态补偿在保护理念、管理机制、资金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也已取得一定进展。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如新西兰采取了“旅游生态补偿原则”;澳大利亚在旅游生态补偿方面采取了税收和执法手段;挪威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方式,对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资源进行保护。
(一)生态补偿概念研究与实践
国内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始于20 世纪 80 年代,1987 年,张诚谦在《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使用》一文中首次提及生态补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问题[10]。国内生态补偿研究前期主要从宏观角度考虑生态补偿的意义、实施可行性等,后期主要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生态补偿实践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在生态补偿概念界定方面,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生态补偿概念提到广泛认同,即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的调节手段,对生态补偿机制中相关方的利益进行合理补偿,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1]。
在实践方面,中国的生态补偿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其中以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为主。生态补偿的范围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等。
(二)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
国内对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生态补偿概念与内涵界定、旅游生态补偿主客体分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等方面[12]。在旅游生态补偿概念与内涵界定方面,刘敏等认为判别旅游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和建立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共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13]。张一群等提出了“主体说”与“途径说”两种旅游生态补偿认知视角[14]。冯凌等建立了“交易—获利—激励—再交易”的市场化补偿模式[15]。刘军等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游客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从而提出了旅游景区旅游生态补偿机制[16]。胡欢等则以黄山景区为实证,分析了国家公园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影响因素,认为绝大多数游客愿意支付旅游生态补偿金[17]。
在实践方面,部分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实行了“门票税”收入分配制度,一些景区提高了旅游资源维护经费额度,部分旅游目的地则通过旅游分红实现旅游经济与当地居民收入共享,从而提高旅游地社区居民维护和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虽然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在推动旅游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尤其是在生态补偿标准、产权制度、资金管理等方面缺乏规范、完善的制度保障;其次,旅游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部分资金无法按照规定使用,滥用、挥霍等问题依然存在;再次,生态补偿标准和机制不够科学,无法真正反映生态环境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最后,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旅游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和标准制定,规范旅游生态补偿资金使用,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提高生态补偿手段的有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应促进和改善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发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作用,提高生态补偿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未来,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仍将持续发展、完善和创新,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1] 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4):633-674.
[2] CUPERUS R, CANTERS K J, HAES H A U D, et al. 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way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9(1):41-51.
[3] WUNDER S, ENGEL S, PAGIOLA S. Taking stock: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rogram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4): 834-852.
[4] CHOMITZ K M, BRENES E, CONSTANTINO L. Financing environmental services: the Costa Rican 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999(1):157-169.
[5] ALEEN O A,FEDDEMA J J. Wetland loss and substitution by the section 404 permit program in Southern California, US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6(2):263-274.
[6] ADHIKARI K R,KINDU M,POKHAREL R, et al.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Ba Be National Park of Northern Vietnam[J]. Journal for nature conservation,2017,35:92-100.
[7] CRANFORD M, MOURATO S. Community conservation and a two-stage approach to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15):89-98.
[8] DOLNICAR S, LONG P. Beyond ecotourism: the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tourists in the general travel experience[J]. Tourism analysis, 2009(4):503-513.
[9] BRIDA G J,PEREYRA S J. Tourism taxation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model with vertical differentiation [J]. An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ourism,2009(1):45.
[10] 张诚谦.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5):22-24.
[11]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0-48.
[12] 李淑娟,高宁.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现状及趋势[J].生态学杂志,2018(8):2515-2523.
[13] 刘敏,刘春凤,胡中州.旅游生态补偿:内涵探讨与科学问题[J].旅游学刊,2013(2):52-59.
[14] 张一群,杨桂华.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的思考[J].生态学杂志,2012(2):477-482.
[15] 馮凌,郭嘉欣,王灵恩.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J].资源科学,2020(9):1816-1826.
[16] 刘军,岳梦婷.游客涉入、地方依恋与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2):112-116.
[17] 胡欢,章锦河,刘泽华,等.国家公园游客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12):20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