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高端制造业的审计学专业“管工结合”人才培养素质能力研究

2023-10-01张凤元副教授博士李卓兰董园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商业会计 2023年6期
关键词:审计学高端制造业

张凤元(副教授/博士) 李卓兰 董园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高端制造业成为推动整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产业结构的变革意味着审计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相应地,高校对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进行调整,从而弥补高端制造业审计人才需求缺口。本文结合某高校“管工结合”的办学特色,探讨了如何提高审计学专业人才的审计素质能力,以解决审计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和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端制造业审计面临的挑战

(一)审计内容复杂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已经迈入了“大智移云物区”的新时代,高端制造业作为制造行业中具有高附加值以及强竞争力的行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层次环节,广泛而普遍地将上述新兴技术应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制造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却也不可避免地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大量难题。新兴技术的加持使得审计人员在对原有的传统业务内容进行审查监督的基础上,拓展了诸如大数据审计、区块链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人工智能审计等大量的新型审计作业模式,审计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审计业务多元化。相较而言,传统制造业企业主要采用传统工艺流程,对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多依靠人工或简单的机械作业,而高端制造业企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依靠大量投入研发资金或重金引进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发展。因此,高端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优势,为了维持一定的技术优势,企业需要通过创新研发的途径,不断地对技术进行迭代更新。这意味着高端制造业企业往往会面临着较高水平的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针对高端制造业的审计应重点关注这些领域,必要时还应结合管理咨询、风险咨询等领域进行业务创新。此外,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等行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促使社会审计机构开拓了一系列传统审计业务以外的业务,并逐渐将咨询、服务的着力点转移到预测、防范以及控制风险的领域,尤其是防范信息技术和系统运行风险。由此看来,针对高端制造业的审计业务类型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高端制造业对传统审计业务以外的审计业务需求可能更加强烈。

(三)审计风险大幅增加。高端制造业涉及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这些领域具有显著的高技术含量和高产业附加值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对高端制造业企业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接触的数据量巨大、涵盖内容广泛,审计风险较高:一是审计证据等信息泄露的风险。审计人员通常会使用计算机存储获取的证据,如果系统安全系数较低,可能存在被他人恶意泄露及传播的风险。二是审计失败的风险。这种风险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审计人员不熟悉甚至不了解高端制造业复杂的技术、设备、工艺流程,当对专利、处于研发保密阶段的产品进行审计时,难以获取其部分或全部资料从而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由此看来,高端制造业所固有的产业特征使得高端制造业审计风险大幅增加,审计难度也显著提高。

二、高端制造业对审计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对审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学者研究的较多,比如杨录强(2021)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的审计环境、要求和技术变化构建了新的审计职业胜任能力框架体系。本文主要对高端制造业对审计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加以探讨。

(一)技术运用能力。“大智移云物区”时代的到来,使得对高端制造业实行详细审计成为可能,然而随着审计对象的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以降低新型诱因导致的审计风险、提高高端制造业审计效率已然成为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能力。在大数据环境下,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大数据审计实现全方位管理、全要素管理和全过程管理三种。运用信息技术方法和工具,对大规模、多渠道来源的数据集进行综合性、深入挖掘分析,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并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审计工作者也可以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借助具有批处理、交互式分析功能的数据分析软件,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

(二)管理决策能力。受经济社会发展及宏观政策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高端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宏观与中观环境复杂多变。为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财务预测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具体来说,根据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高端制造业审计人员应有的管理决策能力可以划分为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控制能力。计划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科学地统筹驾驭审计全过程;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进行有效的审计任务分配,合理配置审计团队的人员构成,保证项目组全体成员既能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与被审计单位基本适配,又不至于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领导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审计工作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的协调与实施方面,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作风管理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控制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严格执行各层级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

(三)学习创新能力。高端制造业审计面临的审计环境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维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创新能力。同时,审计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政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被审计单位所处的产业行业政策措施等,政府的宏观调控往往对审计工作的发展与改革方向具有相当程度的指导意义;审计创新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方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目前,数据特征的基础性改变已经导致审计思维方式进行了以下创新:第一,对数据的处理方式由借鉴已有经验向预测未来转变;第二,除了挖掘事物的因果关系之外,审计人员开始注重借助统计工具分析事物间的相关关系;第三,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分析技术的进步将促使整体分析的回归;第四,非结构化数据为主体的多元数据结构的形成,使得人们得以发现更多曾经被忽略的研究机会,从更大规模上实现了审计数据分析预测的准确性。

(四)协调沟通能力。为了顺利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审计项目组内部、审计项目组与其他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审计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沟通:一是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要能够及时向上级汇报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传达审计重点、传递有效信息,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同审计对象沟通,有效解决资料提供不及时、意见存在分歧等问题。二是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具体包括内部协调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协助项目组成员组织实施审计、开展审计工作、把握整体进度等,外部协调能力要求审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与被审计单位以及各相关方进行沟通,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就审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事项充分询问有关方面的意见等。审计人员应明确协调沟通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效用,协调沟通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求同存异等基本原则,突出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三、“管工结合”模式下审计人才的培养要素

(一)紧扣实践教学。“管工结合”模式下审计学专业涉及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教学,旨在锻炼学生对经济、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工程实践教学,旨在锻炼学生对学习的工科类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管工结合”综合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审计与工科结合的综合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应鼓励学生进入制造业企业见习或实习,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管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并在返校后做出满意度反馈,量化评价该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贯彻产教融合。审计人才培养目标正由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通过教学与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管工结合”强调学科间的交融贯通,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倡导之下,管理类学科与工科之间不再具有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多学科复合型过渡。审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工科类课程方面基础相对薄弱,为了降低教学难度、加深学生对工科类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校应践行产教融合的理念。具体来说,一方面,校方应积极寻求校外合作单位、拓宽合作渠道,并与合作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协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平台进行专业交流、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为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配备校外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既可以负责学生在校内进行的学科综合实验等模拟实验活动,也可以对校企合作进行的假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三)结合案例教学。当教学活动紧密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时,教学效率会明显提高。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和教学范式,在“管工结合”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影响广泛的作用。用于示范的审计案例不是课前导入学习的材料,也不是课后补充拓展的资料,而是在课堂上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研究探讨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精挑细选的审计案例进行分析,自发地得出相关的知识结论,并潜移默化地将这些结论与自身已有的相关理论、实践知识进行比较。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要将教学目标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并据此选取恰当的案例,在“管工结合”审计教学中,分解维度可以是理论或实务,也可以是单一性质案例(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工科的审计案例)或综合案例(与工科密切相关的审计案例)。第二,建设审计教学案例库。选择案例素材时应尽可能地保证内容、形式、来源的多样化,通过规范的加工整理程序,将审计案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并与教学安排进行适配。第三,对于案例教学实施的展示、讨论、点评、总结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及时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方便后续进行调整完善。

四、“管工结合”模式下培养高端制造业审计人才的实现路径

(一)积极践行全域教育观。全域教育观旨在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这种教育理念通过组建高校联盟、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扩大课程外延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在“管工结合”模式下,要通过践行全域教育观培养面向高端制造业的审计人才,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实现:一是尝试根据审计学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教学安排、社会各行业对审计人才的特殊需求等设置弹性学制与学位,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选择空间,提升其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二是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与企事业等社会机构之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一致目标,聚合各自的教育优势,积极主动地寻求协同育人培养方案。三是实行以学生素质能力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治理体系,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应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允许学生通过课堂之外的方式证明自身学力,最大程度地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多元、开放的目的和人本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审计工作的冲击,使得扭转传统审计思维方式势在必行。作为审计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应充分强化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创新、适应、多元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通识、基础、专业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以适应社会为根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此框架下,拓宽课程基础,增强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灵活互动,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面向多个发展方向进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新课程的开发时,尤其是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开发,应当以高端制造业企业对审计人才的具体需求为逻辑起点,创建与之相适应的仿真实践情景。此外,为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审计学专业中的应用,高校可以开设计算机审计理论与实务、大数据审计实务与案例、数智化审计应用等课程,缩减高端制造业审计理论学习与实务工作之间的差距,为强化审计人才培养体系添砖加瓦。

(三)组建复合型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建设完善复合型审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确保教学团队具备“双素质”“双能力”。首先,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工作经验,还应积极主动地向其他学科拓展。“管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工科知识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除此之外,审计专业教师还需要在大数据等相关新兴领域进行探索融合。高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学团队参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信息系统操作等实务培训,以便后续推进审计教学工作的改革。其次,加快对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其他专业的教师与审计专业教师相比,由于接受的培养方式不同、接触的理论知识和实操存在巨大差异,双方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的交叉碰撞更加有益于训练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批判性思维,从而避免人才同质化问题的产生。最后,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审计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大新型审计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激发审计教学团队对教学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四)构建新时代审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新型审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具体体现在:结合以满足经济社会的新型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数据质量管控系统中,运用标准化的衡量指标,对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各院校审计教育质量的优势与短板。而数据质量管控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可以通过基于输入性质量、过程性质量、输出性质量等有关数据,在高校信息系统中建立“储存、分析、预警、反馈”的流程机制来实现。

猜你喜欢

审计学高端制造业
高端油品怎么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审计学》课程教改研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教材的编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民族地区本科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