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信用风险治理路径研究
2023-10-01叶陈毅教授博士王宁杨蕾博士河北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0870
叶陈毅(教授/博士) 王宁 杨蕾(博士)( 河北地质大学经济研究所 河北石家庄 0500 河北地质大学管理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 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辽宁沈阳 0870)
一、引言
为了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齐农村经济建设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把农村经济优先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段目标和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设社会化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各种要素资源的支持,必须投入大量金融资金及人力资本。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由原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制而来,截至2022 年6 月末,我国已有1 600 家农商行,并逐年增多,而农信社目前仅有576 家,可见,农商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商行长期扎根农村地区,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扶持中小微企业,促进乡村惠民工程与普惠金融工程的开展,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是新时期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然而,随着农村信用机构治理进程的深入、金融科技数字化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农商行在改革转型中也面临着财务风险意识薄弱、数字风险治理架构不完善、缺乏信用风险治理及其评价机制、金融专业人才短缺等财务信用风险问题。2022 年4 月下旬,河南、安徽等地多家村镇银行发生的巨额存款消失事件,给广大的储户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银行公信力。内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不足、外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因素明显影响了农商行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升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阻碍了我国扶贫富民改革成果的巩固,影响到“服务三农”战略的实施。农商行作为支持乡村事业成长的中坚力量,如何借助数字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其财务信用风险治理效能,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的成败,是当前国家非常关切、社会舆论高度关注而亟需深入思考与设法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财务信用风险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信用风险涵义诠释
财务风险是指银行或其他组织在实施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不可预见或难以控制的因素,使其财务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何为信用?信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能给予交易双方彼此行为的确定预期。狭义的信用是指单纯的借贷活动,多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属于经济学、法律学范畴,即在商品交换或其他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所实行的以契约(合同)为基础的资金借贷、承诺和履约行为,这种行为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兑现承诺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金即可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一种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的商业活动,唯有诚信经营,方能基业长青。根据资本运动过程,财务风险可分为流动性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和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在商业领域和个人流通领域的赊销行为发生过程中财产保障或资金安全的某种不确定性。而银行财务信用风险通常是指银行在从事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受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情况影响,客户行为违约或银行自身信用问题造成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二)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特征
农商行本身作为性质特殊的盈利性机构,其经营效益与农村经济环境、政策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影响。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农商行自身的局限,导致产生了财务信用风险。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不确定性。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有着无法预测的可能性。其一,农商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和中小微企业,因客户质量参差不齐,面临的财务信用风险较大。其二,通货膨胀、政策变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等不确定性因素也可能影响农商行财务活动,由此出现的不良资产增加、成本超支等问题必然造成银行预期经济效益不理想。其三,由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无法准确预测是否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同时农商行从业人员经验储备有限,无法精准判断与农业相关的金融项目的财务信用风险大小。
2.普遍性。“无信不立”是商业道德的核心,农商行的财务信用风险具有广泛性。首先,金融机构是以信用为“根”而存续与运行,农商行也是基于信用而得以存续与发展。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通过银行中介作用形成间接联系且相互交织的信用关系。任何一方存在风险都有可能传导给其他各方。其次,信用关系之中的客体相对复杂。极度依赖自然环境的农业潜在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再加上小微企业经营交易信息缺乏以及农民守约意识和履约能力参差不齐等,农商行遭遇各种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
3.传递性。农商行利用储户存款转作贷款的业务易于传播风险。农村是熟人社会,信息传递速度快,一旦农商行单个财务环节出现问题,将迅速牵连其他业务,不仅会阻碍农商行的持续发展,还将导致群众心理恐慌,影响人民生活安定。同时,农商行与其他银行之间也有业务合作关系,当其中一家银行出现财务信用风险时,也可能会传导至其他银行,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农商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专业性商业银行,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给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农商行面临的问题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一些农村普通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定对金融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农商行新推出的金融产品与新时代客户要求却难以相互匹配,况且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服务方式仍相对落后,难以符合新时代“三农”对金融服务的实际需求。农商行在运营过程中,将会面临融资能力局限、金融资产质量欠佳以及金融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等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一)农商行融资能力受限,资金流动性存在信用风险
农商行融资活动除了权益性融资之外,还有债务性融资,主要体现为一般性存款。作为农商行融资的主要来源,“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等客户量大、分散,且多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产业较为单一、市场发展水平不高、客户数量不多且经济实力较弱,这决定了其吸收存款水平较低,再加上农商行网点设置数量较少,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以及众多大型国有银行市场下沉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农商行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市场份额竞争,吸揽存款难度愈发增大。资金流入的减少,导致农商行资金运转过程中足额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难度大大增加。
(二)金融信用资产质量欠佳,抵御农业信贷风险能力较弱
农商行信用资产质量整体偏低。有关数据显示,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虽在不断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此外,农商行次级类贷款由2015 年的9 001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12 441 亿元,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可疑类贷款也在逐年升高。资产质量若无法尽快提升,将加剧贷款供需矛盾,削弱农商行盈利能力。在愈加严格的监管背景下,许多监管部门将资本充足率作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虽能满足监管的基本要求,但在同行业金融机构中排名最后,这表明其抗风险能力较差。
(三)金融债券投资处于初级阶段,农商行投资风险较高
长期以来,农商行以存贷款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但随着大型国有银行业务的下沉,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范围的拓宽,农商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大增加,传统的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已难以维持农商行的发展,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有关数据显示,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已由2018 年的1.01%下降至2021 年的0.72%。金融债券以其流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逐渐成为农商行收入的来源之一,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券投资业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欠缺稳定性。首先,金融债券投资相关组织结构尚未完善。农商行尽管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但主要的工作内容仍为传统的信贷业务,缺少专业从事债券投资的人员。其次,农商行资产规模远小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加之监管政策日益收紧,同业债券投资业务较难展开。最后,农商行多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员工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不强,素质良莠不齐,风险意识薄弱。金融债券投资业务的推进阻碍重重,导致农商行投资信用风险较高。
(四)农村金融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农商行市场风险加大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务,这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模式,对农村金融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农商行不仅面临大型国有银行农村业务扩张的竞争,还需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全方位竞争。自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农商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农商行利润空间被压缩,外部高压造成银行内部员工业务负担加重,然而农商行缺乏统一的授信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极易出现为完成业绩向低质量客户提供借款,或为自身利益增加高收益贷款比例的现象,使农商行面临严峻的行业信用风险。
(五)农商行制度体系不健全,金融信用治理风险较高
在当前不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大数据、区块链、移动互联与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广泛应用于农村金融业务,数字金融与科技创新赋能对银行防范信用风险制度机制和员工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行业面临严峻的数字化风险。但很多基层农商行重业务拓展管理而轻科技金融治理,对数字化业务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同时也受到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自身经济实力及物质条件的限制,无法提供金融业务数字化的技术支持;重基层人员经营管理而轻高层人员信用约束,这造成高层管理人员凭借自身权力违规发放贷款、开展内幕交易等行为增多,金融腐败现象严重。而一些农商行的董事会、监事会未担当职责,形同虚设,信用风险治理难度甚大,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危害人民财产安全。此外,许多农商行重业务操作学习而轻数字风控培训,导致农商行工作人员能力欠佳,对数字金融知识知之甚少,风险化解难度大,降低了风险治理效率。
四、我国农商行当前财务信用风险困境的根源透析
面对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中存在的实际难题,需要深入剖析组织内外制度体系、数字金融科技发展趋势、人员组织配置等情况,找出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而提高农商行的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一)财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未能识别与预测风险隐患
农商行资产质量远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从外部环境看,高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数字化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愈发艰难,还款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农商行不良贷款率增加。从农商行内部看,财务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足。第一,现有财务信用指标体系仅关注运营层面信息,没有反映小微企业的深层次信息,忽略管理者及其能力情况等。第二,现有财务指标体系只能对客户短期内信用状况进行预估,而对客户未来较长时期的信贷需求不能加以反映。第三,客户的数字信用评级系统有待完善。农商行的信用评价体系通常以定性指标为主,主要服务对象——小微企业本身数据信息匮乏,财务人员在分析风险时可能存在认识不足与理解偏差问题,影响资金安全保障。
(二)内部治理制度亟待补充完善,金融风险治理执行难以到位
部分农商行内部治理制度存在明显漏洞。一是内部治理制度滞后,未及时根据农商行现实环境变化而做相应改进,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存在缺陷,制度执行难以落实,易引起信用风险。二是内部治理制度规定不够明确,在实际操作时,基层人员对同一制度的理解不同,导致执行效果差异很大。三是内部治理制度设计不合理,部分农商行小额贷款程序由客户经理独立完成,权力过大,易出现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等问题,农商行信用风险明显攀升。四是农商行的治理结构形式大于内容,例如监事会成员大多来自组织内部,且薪酬由公司董事会决定,监督管理职能效果薄弱;股东大会的选举和投票流于形式,事项讨论严重缺乏,领导权力高度集中,难以高效实施金融风险管控措施。
(三)高新科技智能化建设急需改进,金融信用风险预警手段滞后
在数字化金融科技的赋能加持下,农商行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全面有效的预警信用风险,进而及时规避。目前,部分农商行信息化程度较低,金融科技支出占预算的比例较小,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信用风险治理功能尚未开发与具备。同时工作人员信息技术与数字金融相关知识匮乏,农商行没有条件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效的风险治理体系。在数字化风险治理方面,无法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快速整合大量定性和定量信息,准确量化或测度各种信用风险,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各种风险的事先识别与预警、事中风险评估与管理以及事后处理与控制的目标。此外,许多农民对数字治理与网络技术较为陌生,难以尽快掌握线上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客户信息碎片化严重,易引发数字化风险预警机制联动不畅通等问题,限制了农商行金融服务智能化建设进程。
(四)金融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风险规避与信用治理意识淡薄
由于历史原因,农商行大部分工作人员为当地居民,相比大型国有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整体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部分工作人员未经过系统性的专业化培训,缺乏自学专业知识或考取相关证书的动力。对农商行财务报表、国家宏观政策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不足,难以高效辨识和应用报表,无法准确判断业务前景和客观评估面临的财务信用风险。工作人员风险治理观念匮乏,仅根据客户或担保人员的职业类型决定是否提供贷款,在未充分审核客户实际经营和生产水平、实际还款能力等信息情况下轻易授信,给农商行带来了财务信用风险。
(五)外部数字化科技监管不到位,缺乏合理的金融失信惩戒措施
目前,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外部数字化科技监管体系仍存在缺陷。首先,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和加工业务,伴随而来的是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风险也更加难以发现,导致监管机构较难精确把握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且监管方式缺乏科技创新理念,不适应现代化的金融数字科技监管需要,导致在农商行财务信用数字化风险防控中时效性、精准性与针对性不足。其次,监管机构缺乏财务信用风险防控体系的配套设施,不仅没有健全的数字化社会信用治理体系,而且违约惩罚机制不完善,导致违规客户失信成本过低。最后,农村一些涉及财务信用的制度或办法,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很难起到真正的防范作用。
五、助力乡村振兴,化解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的治理路径
财务信用风险的特征要求将风险防范作为农商行经营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农商行的财务信用风险治理手段很难满足“三农”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数字化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应当从多方面提升农商行财务信用风险治理质效。
(一)传承弘扬商业道德与信用文化,增强金融高管风险治理观念
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弘扬诚信文化。第一,培养员工良好的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建设素质高、业务优和善协作的员工队伍,努力实现既定规划目标。第二,强化道德伦理与诚信文化建设。通过确立诚实守信理念、倡导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商业伦理文化建设的重大价值,并自觉参与农商行文化活动。第三,提升数字化风险治理新型理念。农商行领导既要成为数字金融风险治理和科学经营管理的决策者、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还要成为强化风险治理的优秀践行者,发挥道德榜样的力量。
(二)加强农商行内部治理,实施精准的信用风险动态监管
在风险防控过程中,内部治理显得尤为关键,为实时监测农商行信用风险,推进农商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数字化内部治理与即时动态的风险监管。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坚持内控与业务同等重要的理念,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仔细排查近年来由于新活动、新变化带来的相关风险点,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审查和优化规章制度,以提高制度质量、减少潜在风险。其次,科技赋能创新规范监管流程。在基本的内部治理制度和具体的内部治理方法基础上,在调查和审计工作全过程中引入金融数字化风险监测,制定应对程序,明确个人和业务活动的职责要求。最后,明确各核心机构权责范围,党委会注重大方向把握,董事会负责决策,高管主抓执行。赋予监事会充分的独立自主性,监督并向董事会上报高管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建立数字金融赋能的风险评估体系,提升风险预防规避能力
高效化解风险的前提是能全面智能识别风险,因此应构建数字化的风险评估和识别体系。首先,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求农商行工作人员要对金融风险保持高度的警觉性,重视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金融风险评估质效。通过邀请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数字金融赋能财务信用风险控制培训工作,内容包括对财务信用风险的数字识别和智能评估。通过对业务的各个流程开展数字风险防控技术实操培训,提升鉴别信用风险的能力,熟悉相应的数字金融财务风险评估技能,提高农商行在日常业务中利用数字治理手段应对潜在风险的本领。其次,完善数字化的金融风险评价体系。在客户和自身历史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增添实时经营状况、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提升数字风险识别精准度。借助互联网技术,增强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减少交易成本,规避潜在风险。最后,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应用人工智能实时追踪投资项目估值、损益等变动,自动评估超出既定限额项目的风险,及时上报或根据经验尽快止损,从而提高农商行资产的安全程度。
(四)重视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教育培训,切实提高数字风险化解效能
为提升农商行工作人员素质,首先,应当定期组织培训活动,除使其掌握岗位基础知识和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外,还应重视员工的商业伦理和廉洁奉公教育,防止出现由于员工知识匮乏造成的道德风险。其次,结合相关案例,使工作人员提前熟悉业务流程中的高风险点及应对方式,防患于未然。再次,在对员工开展培训时,应当考虑数字时代的发展对农商行工作人员能力的新要求。强化对工作人员的互联网金融、云计算与数字风控信息化培训,通过加强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移动与信息化技能训练和持续教育,增强对计算机、数据库、金融、经济法、会计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及时更新人员的业务和技能。最后,注重工作人员选拔。对内部人员的选择和录用要从业务水平、道德素质和工作经验等方面来考虑,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察,并根据优劣采取不同的奖惩措施,以激励内部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与创新潜能。
(五)快速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大金融科技支撑力度
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支持业务良性发展,农商行应全面提升数字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建立强有力的便于操作的数字化技术管理体系,规范数字科技管理,加强对数字技术资源的统筹管理,防范数字信息科技风险。其次,推进数字科技项目建设。注重优化核心业务系统、标准化数据库数据和平台化业务操作等基础设施,按照协调管理原则提供农商行差异化的定制技术服务,加快对技术需求的响应速度,支持业务发展。最后,深入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拓展业务范围和创新管理手段,改善外部客户服务,提升内部管理质效。
(六)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强化农商行信用风险治理
为改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规定不明晰的现状,首先,构建完备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制定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严格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执法的强制性,提升司法的权威性及影响力,优化农村金融法制环境,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推动法制规章的有效实施。其次,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治机制。针对不同地域制定对应的监管规制,增强实际操作的有效性。明确责任分工和问责制度,依法加强农商行风险监督管理。可借鉴国外科学合理的制度标准,确保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地位,规范工作方法和程序。最后,地方银行监管机构需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科技服务产业,推进“监管沙盒”的构建机制,寻求效率与安全的动态平衡与协同治理,降低监管成本与交易风险。
(七)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优良的乡村绿色金融生态环境
政府应加强农村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首先,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准确采集农村地区所有服务客户信息并及时更新,帮助信用良好的客户实现融资,不断推动农村征信体系的建设,形成农村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改善信用环境。其次,持续帮扶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扩大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绿色信贷资金投放,协助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降低其融资成本。借助数字技术,满足农户绿色金融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和谐美丽的农村绿色金融生态环境。最后,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农村金融资产结构绿色转型,缩小高污染、高消耗项目比例,以“绿色循环化发展”为导向,对绿色企业提供较低利率的信贷支持,助推绿色农业发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环境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必要保障。
六、结语
在我国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复杂多变的宏观政策变化和日益加剧的竞争挑战下,农商行的财务信用风险破解迫在眉睫。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原则,推动农商行的改革和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尝试在内控体系、人才培养、科技赋能、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生态等方面,探讨农村商业银行防范财务信用风险的治理路径,从而扩大乡村振兴投入,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助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为更好地发挥农商行的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把普惠金融工作放在首位。在立足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与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团结奋战。不断加强农商行管理,提升农商行的数字化转型力度和加大科技监管强度,切实增强抗风险效能,争取早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全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