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在声乐表演中的异同与融合
2023-09-30张春芳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艺术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多元化发展最为明显的艺术类型之一就是音乐艺术。如今,我国的音乐作品开始朝着多元融合的方向发展,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是声乐表演中较为常见的两种唱法,但是从当前现状看,民族唱法的爱好者数量正逐渐减少,如果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进行融合,就能够实现双赢,基于此,本文将对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念、异同及融合的意义展开论述,并对二者的融合发展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声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6-00-03
一、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念
(一)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一种以民乐为基础,结合了我国各民族语言的一种唱法,我国传统的戏曲、民歌等多种音乐艺术中都运用到了这种歌唱方式,因此,这也是一种我国特有的声乐表演形式。呼吸方式是唱歌的基础,而气息是中国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呼吸法、发声、共鸣腔和吐词这四种基本发声法对民族唱法来说非常重要。通常来说,演唱者要掌握通过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来控制气息的胸腹式呼吸法,通过长期的练习能够灵活运用好气息,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运气技巧,如快速换气、间歇式接气、吐气等,这样才能为掌握好民族唱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发音条件来看,民族唱法中常用真声、假声以及真假声结合的发声方式,真声洪亮有力,这是民族唱法的基础唱法,而假声通常用来拓宽音域,发展高音,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能够让演唱更加富有表现力。无论是怎样的发声方式,都需要把握好共鸣腔使用技巧,这样才能进一步美化声音,传递情感。除此之外,民族唱法对吐字的要求也较为严格,由于大部分汉字为单音节,并且发音位置比较靠前,所以演唱者在念词的过程中要重视口音与力量的问题。
(二)流行唱法
流行唱法又叫作通俗唱法,这种唱法对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力量的要求并不是非常严格,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塑造自己的风格,而且表演时还可以借助扩音设备完成演唱,如最常见的话筒。流行唱法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逐渐融入了多种元素。流行唱法对歌手的声线、音域、曲风等没有过于严格的要求,演唱者只需表现出自己声音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带动听众情绪即可。流行唱法与民族唱法有着较大的不同,采用流行唱法的歌曲更加自然,且更容易受到大众的欢迎。也正因如此,流行唱腔受众群体更广泛,娱乐价值和商业价值也更高。从表演形式上看,流行音乐的表演通常会伴随着舞蹈表演或其他表演形式,所以它的综合性更加突出,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受众群体基数占比较大,在整体声乐表演行业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因为使用的唱法不同,流行歌曲又分为多种类型,如使用气声技巧的爵士乐、民谣唱法,使用喊声唱法的摇滚乐和说唱,甚至还有一些运用流行唱法来增加声音辨识度的音乐剧[1]。
二、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相同之处
随着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娱乐节目的类型也是层出不穷,其中唱歌比赛类的电视节目就非常受欢迎,其收视率也是非常可观,从这个类型的节目中不难发现,歌手对同一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随着歌唱比赛类节目的飞速发展,如今听众对歌曲的审美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对歌曲的创新和改编有了包容度,同时也对这些创新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一首歌曲的风格可以变化为多种形式,而用流行唱法来演唱民族音乐,或者是用民族唱法来演唱流行歌曲,都是对歌曲的全新演绎,这种融合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只有在熟练把握演唱技巧的前提下,才能同时演唱出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优势,进而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
(一)呼吸法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史料中就有关于声音、气息等概念的记载,足以说明呼吸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呼吸是声乐演唱的根本,也是学习发声技巧的重要基础,合格的音乐家、演唱者都能够熟练运用呼吸。运用在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重点在于气息的深厚程度,因此演唱者要做到气息足、运气足等。流行唱法通常采用说话的形式进行演唱,演唱者多使用中声部演唱,而到了高音部分会借鉴民族唱法中的胸腹式呼吸法,这样能够帮助演唱者稳定内部气息,并有足够的气息用来支撑高音部分,由此可见,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之间都会用到相同的呼吸法,虽然具体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保持气息稳定,进而达到更佳的演唱效果。
(二)发声位置和咬字
在使用民族唱法时,演唱者发声部位在前上方,这个位置与气息的走向截然相反,因此演唱者的声音要自然、明亮,不能将声音憋在嗓子里,且在演唱时嘴角会呈现出微笑的姿态,情感表达方式比较亲切,演唱者在使用流行唱法时也是如此,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发声位置较为接近,学习过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在学习流行唱法的时候也能够更快掌握发声技巧。此外,民族唱法的发声位置较为靠前,嘴角是微笑状态,在吐词时也会更加清晰,这一点也与流行唱法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使用流行唱法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发声位置有时会更加靠前,由于歌曲更加接近实际生活,表达出的情感也会比民族唱法更加丰富,也会显得更加亲切[2]。
(三)表演形式和审美感情
演唱者在使用民族唱法的过程中,要将歌曲中的情感通过演唱的方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也是流行唱法中非常重视的一点,并且流行歌曲中的情感变化更加突出,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更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两种唱法都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而且两者都属于声乐表演,表演形式也是非常丰富的。声乐表演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也会带动观众情绪,因此,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在表演形式和审美感情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三、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不同之处
(一)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发声位置较为接近,要求演唱者熟练掌握混声演唱技巧,从发声方面来看,二者的相似之处还是较多的,但是从调节声道这方面来看,民族唱法对演唱者的吐字咬字要求更加严格,它要求演唱者要打开声音,这样吐字才能更加清晰,唱出的歌词才能字正腔圆,同时还要保持气息的平稳。相比于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流行唱法对咬字吐字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更加自然随意,过于字正腔圆反而显得刻意。吐字清晰是判断演唱者是否熟练掌握民族唱法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在民族唱法中对歌词的咬字、吐词轻重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民族唱法更加注重演唱者对声音和技巧的掌握,而流行唱法则偏向于演唱者对情感的表达。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流行唱法更容易学习和掌握,也更容易流传。
(二)声音共鸣使用
民族唱法通常采用局部共鸣的演唱方式,在演唱过程中多用到中低声区真声,因此头腔共鸣是演唱者常用的共鸣方式,偶尔也会使用口腔、胸腔、头腔的混合共鸣方式。在民族唱法中,混合共鸣是重要的发声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拓宽演唱者的音域,进而让音色更加饱满、明亮,也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演唱者通过使用民族唱法,能够更加自然地衔接和转换真声假声。而流行唱法则更多偏向于使用轻声、真声,使用的共鸣方式更多为口腔共鸣。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状态更加自然、真实,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带动听众的情绪,因此对其他的共鸣方式的使用频率也比较低。演唱者在使用流行唱法演唱时,转化真假音会更加明显,这样做既能够突出情感表达,也能够向他人展示技巧,由此可见,相比于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对气息的掌握并不需要太过严格。另外,民族唱法要求演唱者要自然连贯地演唱出歌词,演唱者要将自己的声音打开,打开的同时还要控制好声音的高低和强度,并且演唱者要根据歌曲的风格调整喉咙的打开程度,确保自己的表演状态达到最佳。而流行唱法的歌曲因为多使用的是真声,发声位置普遍偏高,演唱者只需要根据歌曲风格来调整发声位置和情感表达方式,对喉位的前后并没有过多的要求[3]。
(三)发展起源不同
民族唱法是吸取了我国多个民族地区山歌民谣的精髓,再结合美声的发声方式发展而来的。民族唱法融合了大量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这种地方语言、咬字、情感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的唱腔具有非常明显的传统民族特色,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要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流行唱法于20世纪开始流行,发展历史更短。但是从覆盖范围来看,流行唱法明显更加广泛,之所以造成这个结果,除了演唱方法更加容易外,它的演唱内容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流行歌曲所表达出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人们对流行歌曲的接受能力也更强。
四、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融合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往来也愈加频繁,基于此,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作为艺术文化形式的一种,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式發展。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唱法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为了能够让民族唱法更加长久地流传下去,就要将其与流行唱法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还要保持好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在实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不丢失自身的精髓。多元化的发展,能够让民族唱法获得更多听众的喜爱和欢迎,也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进而更加长久地继承和流传下去。而将二者融合起来,对流行唱腔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发展机遇,因为二者的结合,能够赋予流行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其更有深度,这样就能够使流行音乐成为经典,长久地传唱下去。就民族唱法来说,融入流行唱法能够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了解和传承,让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五、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发展
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顺应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碰撞,是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行业迎来的挑战和机遇,如果能够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更深层次地融合起来,那么就能够创造出更多值得传唱下去的经典,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融合,不仅是当下审美潮流,也是让我国音乐家创造价值的巨大机遇,只有深层次地融合,才能创造经典。因此,二者的融合发展要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式。
(一)民族唱法融入流行元素
民族唱法对演唱者的要求较为严格,演唱者不仅要满足相应的声带条件,还要熟练掌握专业演唱技巧,民族唱法的教学过程更加规范、系统。民族唱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声乐表演的主要形式,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民族唱法也正因为这些因素而限制了发展速度,推广范围受到了限制,受众群体也没有大规模的扩散,传唱度也没有流行歌曲高。因此,为了满足更多听众的审美需求,在保留民族唱法自身特色的同时,根据大众的喜好适当融入流行元素。艺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音乐艺术亦是如此。例如,经典曲目《难忘今宵》这首歌曲就是李谷一老师在应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流行唱法的一些元素,进而满足了更多听众的审美需求,传唱度也明显增加。加入流行元素的民族唱法,能够让声乐表演更加自然亲切,也更富有感染力。
(二)流行唱法融入民族元素
流行歌曲虽然更受听众欢迎,传唱度更高,但是想要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需要具备更深层次的内涵,而融入民族元素,正好能够提高其艺术价值。相比于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的学习方法没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系统性,但是却可以将民族元素融入其中。流行唱法可以借鉴民族唱法中的呼吸方式和发声技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学到更加专业的演唱技巧,同时也能够为演唱者和音乐艺术家提供新的创作思路。流行歌曲因为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切感而能够做到雅俗共赏,如果能够将民族唱腔的元素融入其中,也能够带动更多听众去开始了解和接触民族音乐。例如,当下非常流行的古风歌曲,不仅在流行歌曲当中融入古典歌词,同时还融入了民族唱法的相关元素,其中最为经典的一首歌曲,就是《新贵妃醉酒》。这首歌曲中,流行唱法和民族唱法相互穿插,不仅运用了流行唱法中的轻缓吐词,还加入了戏腔,流行与民族元素的经典碰撞,让整首歌曲自然和谐、优美动听,同时还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丰富声乐表演形式
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让文化的融合加快了发展脚步,其中包括声乐表演这一艺术形式。目前的声乐表演开始趋向于融合不同的唱法技巧,歌唱技巧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演绎歌曲,因此,演唱者不仅要把握演唱技巧,还要生动演绎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演唱,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如通过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来稳定气息,这样能够让演唱者保持充足的气息进行真假声的转换和衔接。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结合,能够让声乐表演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感,因此,无论是怎样的融合方式都要让声乐表演的形式丰富起来。
六、结束语
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虽然有吐字、共鸣、发展起源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如果追溯本源,二者的相同之处也是非常多的,如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呼吸法、发声位置、表演形式、审美感情等。通过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之间的异同点分析来看,不难看出二者的融合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将二者按照正确的思路进行发展融合,我国的声乐表演也会迈向新台阶,中国的音乐艺术也会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学进,方静.浅论新时代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J].民族音乐,2021(01):27-30.
[2]曾诚,李俊.区域展演平台建设视域下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西艺术学院声乐表演艺术人才培养为例[J].戏剧之家,2021(23):176-178.
[3]王冉.浅析声乐演唱中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二).2020.
作者简介:张春芳(198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讲师,从事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