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升路径探究

2023-09-30张湘宾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疆共同体中华民族

张湘宾,肖 丹

(1.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新疆工业经济学校,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民族工作新形势,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立足新征程,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更需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聚人心巩固团结,汇聚力量谋划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协同并进,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业。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自2014 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虽然在自治区党委的擘画和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下,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新时代全区高质量发展规划也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南疆农村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意义

2022 年7 月12 日至15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2500 多万天山儿女的殷切期望。新疆南疆总面积约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袤的农村地区因地理历史、社会人口结构等原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做好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能够为稳疆建疆夯实精神之基,为民族团结强化情感纽带,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之源,最终助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南疆稳疆建疆精神之基

在南疆农村,铸牢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是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抉择,也是稳疆建疆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实落细,夯实精神之基、浸润人心的成果明显,南疆农村各族群众对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培育家国认同的主动性、自觉性越来越强。在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各族群众正在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维护我们的共同利益、共同家园而努力奋斗,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思想根基和精神支持。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南疆民族团结情感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4]南疆作为多民族共生共存的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必须增进的重要工作内容。各民族虽然存在各种差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各民族是树干上的枝叶,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树干树根,是民族之根本,这为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一体多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提供了根本依据。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利于汇聚南疆农村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有利于建立牢固的情感纽带,使各族人民在维护祖国根本利益的行为中凝聚一心,共同努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集南疆乡村振兴力量之源

乡村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建构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南疆地区资源丰富但发展并不均衡,亟需以乡村振兴促发展、惠民生。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就是文化振兴,就是要以文化润疆为重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抓好乡村振兴的文化路径,把浸润人心的工作扎根在广袤南疆大地,植根于南疆农村各族人民的心田,才能更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心,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促进南疆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迈上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二、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现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南疆地区是新疆工作的“棋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必须铸牢精神之基,构建文化润疆常态化机制,开展系统性、创新性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心,转化为行,成为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澎湃动力。

2023 年1 月,笔者分别对南疆四地州中的阿克苏柯坪县、喀什莎车县、和田吉亚乡的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400 份,回收有效问卷394份,有效率98.5%;访谈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和农民各5 人。从问卷和访谈中可以直观看到,目前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坚不可摧,工作卓有成效。

(一)民生建设为共绘“同心圆”提供了坚实基础

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民生建设是凝聚人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截至2020 年底,“南疆四地州区域性整体贫困彻底消除”[6],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体现,也是惠民生的具体实践。有了这一基础,“人心齐”就有了重要保障,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坚实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南疆地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注重民生福祉,加大民生投入,在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工程的投资占比举措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民,其家庭经济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上的达47.5%,通过外出务工、个体经营等获得务农以外收入的达72.1%(如图1),实现了户户有出路、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南疆各族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生活条件、住宿条件均得到了质的提升,教育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南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加强烈,对参与村两委举办的各种活动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日益加深。

图1 南疆家庭收入经济水平情况

(二)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有效途径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新疆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但仍需要注意的是,“三股势力”的渗透依然存在,给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推进带来挑战。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每一项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落实落地。精神追求和文化需要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这都为培育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精神基础和文化支撑。调研发现,南疆农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多地创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馆,让当地村民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体验“中国好传统”,讲好“中国好故事”。如在阿克苏柯坪县托万喀什艾日克村、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喀什莎车县阿拉买提镇英阿拉买提巴扎村建设了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村民体验书法、太极等传统文化,讲述身边的动人故事。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馆的村子,文化认同感普遍较高。

又如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打造特色旅游村,获得了和田市鹅产业养殖示范基地、特色民宿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新疆工程学院“访惠聚”工作队通过不懈地努力,2019 年在和田地区首次引进国际赛事环塔拉力赛,并将闭幕站长期落户阔恰村。环塔的品牌号召力影响力不可估量,通过举办美食节、音乐节和公益捐助等系列活动,以及闭幕式的隆重大型演出等,七天接待国内外游客15 万人,村民150 余人参与经营,累计收入300 余万元。赛事过后,环塔营地成为“大美南疆第一站”自驾游景点,带给游客全新的环塔户外越野文化。2020 年8 月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被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新时代,南疆地区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在基层民族乡村地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访惠聚”“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等工作,通过结对认亲、走访入户、政策宣讲、调解纠纷,帮助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有力促进了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赢得了各族群众的认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见图2。调研显示,把干部当自家人、贴心人,认为“干部为了村子好,我们也要加把劲”的农民越来越多。截至2022 年12 月,新疆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 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370 个。[7]

图2 南疆农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

三、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且长期性的任务,在南疆农村需要根据村情、民情实际,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宣传新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意义重大。但有的宣传教育活动没有紧密结合南疆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够接地气,不够贴近农村生活,难以做到让基层群众入脑入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因而宣教效果不佳。南疆基层群众由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法治思维相对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活动缺乏兴趣,参与性不足,导致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认知偏差,这为南疆农村进一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带来挑战。

(二)社会环境有待净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从未间断,他们颠倒是非,蛊惑人心,煽动民族分裂,对我国民族团结进行干扰破坏。南疆地区有其地理、历史和现实条件的特殊性,曾一度是“三股势力”活动的重灾区,南疆农民思想保守,加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限,使得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也容易成为“三股势力”渗透和拉拢的对象之一。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仍然存在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弱化、虚化、淡化及共同体意识模糊的问题,南疆农村意识形态斗争仍然尖锐复杂。

(三)主体力量有待增强

通过对驻村工作队、基层干部和农民个人访谈,课题组发现,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体力量主要集中在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基层干部。74%的基层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主动积极参与这项极具重要意义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学习以及专业的培训,20%的基层干部理论水平不高、认识深度不够,存在着解惑答疑能力不强、讲解宣传效果不佳等问题。一是基层干部对相关理论基础掌握不牢,仅限于向南疆群众宣读文件、政策的水平;二是基层干部对各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熟悉度不够,使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有限使教育实效性不足;三是基层干部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针对性不强,不能充分结合南疆农村特点和村民的思想状况、精神需要、接受能力进行宣传,同时部分地区存在思想宣传与现实需要“两张皮”现象。

(四)经济基础尚显薄弱

2020 年11 月14 日,新疆贫困县都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分析,南疆地区农村与北疆、东疆地区农村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一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例如,恶劣的自然环境,保守的思想等因素影响水利建设,使得水利设施不匹配,需要引进现代化的水利设备。二是南疆地区农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北疆、东疆地区相比有待完善。虽然近年来南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与过往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想依托交通便利让农民、农产品走出去运出去提高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还亟需相关部门继续发力。三是南疆地区农村文化和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援疆政策、支教政策的力度大力提升,多个省市派出精兵强将支援南疆农村教育,教育资源得到明显优化,但要想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长的路,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的良性互动。

四、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提升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8]只有推进各项“润”的工作抓实抓细,铸牢思想基础、筑劳社会基础、夯实人力基础、奠定经济基础各个层面共同发力,有形、有感、有效讲好新疆故事,才能更加有效做好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一)铸牢思想基础:巩固党的地位,加强文化浸润

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心骨。巩固党的地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根本。从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发展的伟大历史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凝聚和感召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论是哪个层面,都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对民族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权。在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只有党的领导,才能指明方向和正确道路,所以要始终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理念,凝心聚力,引领政治航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方向。

2.坚持正面引导

正面引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动能。掌握主动权,以主旋律、正能量引导舆论场,是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从调研中,我们发现,南疆农村群众对社会的进步、对“美好生活”的认同,是基于新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的新成绩。要在新疆的今昔对比中,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新疆所取得的巨大变化,与每个南疆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深沉的情感认同是靠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正向力量引导的结果。正面引导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动能,就是把正能量、暖能量转化成牵引农民思想转变的动力,让他们耳濡目染,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使之深植于心,内化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3.加强文化浸润

文化浸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主要抓手。文化润疆是新疆工作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有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文化的建设和浸润。做好南疆农村文化建设和浸润,就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铸牢南疆农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尤其是要在欢度传统节日、了解风俗习惯中,构建集体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让各族干部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共同体意识。二是要发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利用南疆的如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对南疆农村基层干部、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其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了解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的历史,了解革命文化产生的实践基础,进而从内心达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三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进而提升南疆农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铸牢社会基础:加强培训教育,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教育

净化舆论环境,厚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各族干部群众是南疆农村的主体,提升其整体素质是铸牢南疆农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此,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进行培训教育。教育内容上一是要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的核心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地的风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帮助群众树牢追求幸福生活、追求民主文明、追求平等公正的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发挥自身优势,靠自己努力过上好日子,在对美好生活的深刻体验中滋生起浓烈的爱国情、报国志,使之从心底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依托技能培训班等平台,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培训力度,实现国家通用语教学全覆盖。培训坚持针对性、实用性原则,确定好达标要求,灵活运用讲故事、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听、说、读、写”能力水平,促使广大干部群众用好语言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反恐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各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更加牢固。”[9]四是要挖掘出符合当地特色、符合南疆农民的特点的培训内容,紧密结合南疆农村、农民的实际,灵活采取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方式。如针对某一行业的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就业范围拓展培训等,进一步增强南疆农民爱国爱疆情感,筑牢民族团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农村基层治理:共情、暖情、融情,培育共同的情感归属

(1)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0]这四个“与共”反映了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等共同的价值诉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在南疆农村,要从吃穿娱乐、婚丧嫁娶、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处处“与共”,时时共情,互促互生,彼此依赖,相互信赖。基层党员干部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各民族干部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各民族群众之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良好的共情,也才能以共情之心实现干群同频共振,这样,基层组织才能高质高效获得当地农民的信任、信赖。

(2)暖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支点

暖情既包括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也包括每个人在社会中利人利他带来的心灵慰藉;既包括干群之间的温暖,也包括各民族之间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温暖。在南疆基层,这样的暖情既是维系乡村振兴的情感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底色。从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干群关系的好坏,民族团结的效果好不好,主要看一个村里的暖心事多不多,一个村里的正气足不足,这直接影响到群众的认同感、幸福感的提升。当前,南疆农村基层党组织更要不断增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从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做起,把改善民生作为首要的事来抓,如鼓励农民接受培训后去食品、纺织服装等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努力做到劳动能力人员稳定就业全覆盖,从而改善民生促团结,维护乡村发展环境和谐与稳定,改善乡村发展秩序。这对乡村共画同心圆,起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只有“惠民暖民”,党员干部和群众关系才能越来越近,信任度才能越来越高。

(3)融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契合点

作为南疆基层工作者,要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兴趣爱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增进居民家庭和邻里间的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邻里互助氛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实现“以情融情”:一是通过培养共同兴趣爱好来增加情感联结,增进日常接触和交流,培养一定的情感基础;二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在互助中形成友爱的邻里关系;三是结合当地实际创建乡村品牌节日,在各族群众中倡导共同的乡村幸福理念。只有培育共同的情感归属,营造共有的文化氛围,才能实现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从而有效地促进各民族间的融合。

(三)夯实人力基础,强化主体力量

1.干部培养常态化

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后备力量培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10]基层要创新培养模式,拓展培训形式,突出宣教能力培训,提升宣传教育效果。通过加强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努力推进乡村基层干部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还要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宣教团成员,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工作,培育后备力量,以提升宣传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压实责任常态化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压实各级主体责任,搞好统筹协调,切实把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组织保障。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政治考察、政绩考核和绩效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3.后备力量培养常态化

南疆农村青年干部是做好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力量。南疆农村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开展学历进修工程、访惠聚等方式培养一批扎根南疆、熟悉南疆情况的青年干部,为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人才基础。同时也可以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鼓励年轻大学生回到农村,选拔一批知识渊博、理论扎实、业务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融入南疆农村发展之中,提拔这些年轻人进入村支两委担任主要职务,从而为南疆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村级组织班子素质,实现更高水平的村民自治,助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增强南疆农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奠定经济基础:依托资源禀赋,推动共同富裕

1.实现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南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贫困人口多,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入增长缓慢、民生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南疆地区各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南疆地区要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而促进南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升。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当地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拓宽优势特色产业种类,着眼于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大农业类科技类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把先进的农业科技元素融入生产要素之中。三是发展农村电商。随着电商渠道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接近,人们对电商渠道的关注度相当高,政府要鼓励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快农业科技化程度的进程。通过多渠道提高南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从而在共同参与的经济活动中,使得南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内心。

2.坚持增收致富,增强群众收益

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加之南疆部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较低,有待提升,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依托南疆各地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协调推进各优势产业并驾齐驱,提高基层群众收入,推动共同富裕。营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氛围,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向同行。一是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为了做好南疆各族群众“三不愁、两保障”工作,政府要加大对南疆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二是促进农牧民收入提升。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并且开展大规模多样化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南疆农牧民收入。

3.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就业机会

生活富裕才能满足南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疆农村就业机会有限,要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农民稳就业增收入,提升南疆农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南疆地区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一是依托自然资源,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更多有特色的旅游村和特色民宿,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访惠聚”工作队要继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为南疆群众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三是通过举办系列化的文化艺术节,如杏花节、采摘节、美食节、音乐节和公益捐助等活动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搭上致富快车道,不仅增加收入,而且提高村民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助推乡村振兴的实施,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出新的面貌。党的二十大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面对新开局,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人力资源统筹、经济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南疆农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助于凝聚最强人心、汇聚最大力量,充分发挥“棋眼”作用,籍此推动开创新疆工作的新局面,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疆篇章。

猜你喜欢

南疆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南疆木棉红似火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南疆最美是春天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