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优化的校本新样例

2023-09-30施云锋陈之勤

中小学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同侪内驱力家庭

施云锋 陈之勤

摘 要学校是家庭教育指导不可缺少的主体,是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渠道。聚焦学生内驱力培养,依托“向内而生”家庭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建构校、班、家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以亲子学习方式创新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学习力、自洽力、自制力、沟通力等关键能力,组建同侪互助小组开发家庭团体活动,拓展课程实施路径,提升家校共育效能,优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合作;互育小组;同侪效应;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9-0035-04

①本文系寧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生成长指导”重点课题“‘同侪互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内驱力培养研究”(编号:CD22006)成果之一。

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美国心理学家R.S德沃斯于1918年提出“内驱力”一词,用来表示激化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人类有一种“自主性功能”,就是兴趣,也就是内驱力。任何事物真要长大,真要有力量,必须有内驱力。[1]内驱力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原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内驱力的激发不仅要依靠学校,更要依靠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整个生命过程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凸显。基于此,学校着力建构校、班、家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体系,通过校本课程、家庭团体活动开发,优化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通过家校协同激发学生的生命内驱力。

依托宁波市镇海区学生成长指导工作站,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面向家长与学生,设计了家庭教育需求问卷,旨在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情况。结果显示,家长重点关注方向依次是:学习方法指导、心理疏导、人际交往、升学指导和亲子沟通。学生重点关注的方向依次是:身心健康、学习方法、目标规划、亲子关系与人际交往、电子产品管理。这说明学生对于生活、发展存在渴望与需求,经过学校和家庭适当引导能促使其真正转化为“内驱力”,但家庭与学生的关注点存在错位情况,不当的家庭教育不仅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内驱力,甚至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亲子关系恶劣、学习兴趣减退等。

针对问卷反映的问题和学生家庭教育实际,学校结合人教版《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确定了七大专题,开发了“向内而生”家庭教育系列课程(见表1)。

其中,“品德培养”专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拓展孩子自我认知,激励孩子全面发展[2]。“学习指导”“身心健康”两个专题从学习与生活方面为家长铺设教育路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两个专题也是学生自发求助的重点领域。“安全教育”“网络成瘾”“异性交往”专题聚焦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阻碍与困难,帮助家长缓解焦虑,为学生内驱力培养夯实基础。“亲子沟通”专题则为整个课程提供方法论指导。课程希望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指导方向,剖析孩子成长的关键问题,更好地理清教育症结,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这一课程共21课时,希望指导家长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实现家校共育,最终促进学生内驱力培养。

依托这一课程,学校构建“一个中心、两条路线、三个层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一个中心”指以学校为中心,“两条路线”指班主任和家长同时学习内驱力激发家庭教育课程,班主任要指导家长学习课程,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三个层级”指在学校、班级的基础上,家长组成互育小组开展课程活动。

其一,学校层面。学校将“家长学校”活动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定期邀请德育专家、专业心理从业者为家长和老师开设家庭教育讲座,着重帮助家长掌握并及时更新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与纽带,需要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了解家庭教育的最新趋势和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指导家长和学生。为此,学校定期以“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班主任论坛、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主题班会等教研活动。以研促育,不断更新班主任的家庭教育理念,切实提升指导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变化的教育状况,帮助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其二,班级层面。学校以教师为主导推动课程普及,以家长为基础促进课程落实,着力营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家校协作氛围。各班级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通识课程,采用线上微课形式指导家长初学;一段时间后召集有意愿、有能力、有经验的家长组织沙龙,并开展线上班会分享学习收获、展开案例分析,通过家长互育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家庭教育效果。

其三,家庭层面。学校倡导各家庭组建互育小组,助推课程实施。综合班级实际和各家庭实际情况,学校采用“自愿+就近”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家庭互育小组”并推选组长,家长们定期分享学习收获和家庭教育经验。

以往,家校合作的目的无外乎提高学习成绩,培育行为习惯、解决沟通难题、疏导不良情绪。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成长情况。家校双方都应该明确,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提升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关键能力,激发其自身的成长内驱力。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内驱力”分为三种,分别是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具体而言,附属内驱力需要他人的肯定与赞许,自我提高内驱力需要取得一定成绩和地位,认知内驱力则是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内驱力。显而易见,内驱力是一种具有阶段性、层次性的功能机制,其培养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课程围绕“内驱力”,发掘学生成长过程的五大关键能力,即领导力、学习力、自洽力、自制力、沟通力。

其中,自制力是指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或困难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达到长期目标的能力。自制力通常需要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不断训练和实践来提高。沟通力是一种感性表达能力,是指孩子各种方式去表达感受和想法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领导力指孩子们在小组或团队中协调沟通、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团队游戏、小组互动、亲子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洽力中,“洽” 就是接洽,“自洽”就是自己接洽自己,代表着自己完全接受自己,悦纳自己,让自己拥有快乐的生活的能力。

課程将复杂综合的核心能力,分解为五个具体浅显的能力需求。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先从某一关键能力突破,让学生从单一方面树立信心,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另一关键能力的培育,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助力学生自我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活动”对于教学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习效果。学校根据“向内而生”家庭教育课程安排,在每一个专题中选择一个典型课题,设计录制相应微课,并进行家庭互育小组活动指导(见表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则充当教师这一角色,学校针对不同专题设置不同形式的活动,着力培养五大关键能力。

例如,学校针对家长和学生呼声最高的“学习方法指导”,举办“Ted讲座”活动,着力发挥“同侪效应”提供“生生互育”共促能力发展。针对人际交往和亲子沟通需求,家庭互育小组在微课指导下开展系列团体心理游戏,如“四边形拼图”是一个能够锻炼学生领导力,沟通力的游戏,参与者以家庭为单位被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有一个拼图。游戏规则是每个小组只能看自己手中的拼图,不能看其他小组的拼图,每个小组都要尽快完成拼图。如果小组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整个游戏就会变得很困难,而在游戏过程中,沟通者与协调者的角色主要由孩子担任,家长从旁辅助。这样既能够锻炼孩子的沟通能力,也可以让孩子收获自信,体会到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提升领导力。“盲人寻路”游戏则侧重孩子沟通能力的训练。游戏中,参与者被分成几个小组,可以家庭为单位,也可打乱分组或采取家长和学生分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人被蒙住眼睛, 需要另外的小组通过口头支持将他们引导到目标点。在此过程中,成员需要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也能锻炼参加者的认知能力。

此类团体心理游戏能够让成员过程中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活动中观察、学习、体验,并逐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可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长期进行团体心理游戏,也能促使其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与发展的助人过程。此外,针对其他专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和视频微课指导家长开展“亲子讲堂”“吐槽大会”“正念冥想体验”等活动,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内驱力的目的。

有组群的地方就会产生同侪效应,教育中的同侪效应同理。有学者认为青少年身处的学校、班级所具有的特征对个人学业成就产生的影响即教育中的同侪效应。“同侪理论”(同侪效应)认为,“同伴间的互动不仅影响个体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3]换言之,同伴间的互动是激发学生内驱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家庭教育课程学习活动中,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实质上都构成了“同侪”关系:同一班级、学校的家长之间具有相似性,其本质上就是“同侪”。因此,“向内而生”家庭教育课程实施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同侪”也包括家长“同侪”。基于这一理解,学校以“同侪互育小组”拓展实施路径,以此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效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内驱力增长。

具体而言,学校根据自愿原则引导同一班级、住址相近的家庭形成“同侪互育小组”,提倡家长互育、家长互助,以期在小组中充分落实家庭教育课程,并实践课程活动。各小组会推选一位知识水平、领导能力、教育意愿相对优秀的家长担任组长,组员定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教育心得。

“同侪互育小组”主要具有三方面的作用:1.落实宣传家庭教育理念、策略,通过家长之间互相讨论授课的方式,明确家庭教育责任主体。2.系统学习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合作开展课程相关的活动。3.积极落实“双减”政策,以家长间的“同侪互育”促成“家庭学伴”的实施,组内孩子形成成长共同体。家长也可以发挥各自特长教育孩子,协同其他家长合作育人。在此基础上,相关学生自然形成“学伴小组”,在学习和成长上相互促进。

例如,金同学一家人就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区,班上还有六位同学也住在附近。这七户家庭就组成了“互育小组”。周末,金同学妈妈联合其他几位家长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沙龙,交流教育方法,分享育儿心得。金同学爸爸则带领七名学生在小区露台上进行体能训练。经过几周尝试,学生开始有能力担当“教练员”角色,轮流安排练习项目,指挥其他组员完成任务。在学校、家庭的沟通努力下,最终,金同学从一个上课睡觉、不完成作业的学困生,成为了高中适应性训练开幕式的领誓人。

家长之间作为同侪,通过“互育小组”完成了教育知识、方式的更新。学生之间作为同侪,通过各类活动提升了自己的领导力、沟通力等多方面能力。“同侪效应”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家庭和学生起到互进、共赢的效果,以此激发家长的自我觉察和自我成长,即自我提升的内驱力,让每一位家长真正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指导者。同时,催生更多的“家庭互育小组”,不断链接,不断繁衍,自我生发,自主涌现,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学习生态。由此,家庭教育课程从最初的家长学校扩大到班级,进一步下沉到同侪互育小组,这有助于克服教育方式单一化、教育内容理论化的弊端。同时,采取同侪互助小组模式,既能够助推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展,亲子实践活动落地,为孩子构建学习成长的生命场域,也能够配合“双减”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核心家庭的育儿难、管儿难问题。从解决家长的难题入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学习力、自洽力、自制力、沟通力,进而形成生命合力,让学生从内心上爱生活、爱学习、爱他人、爱自己。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内生力的深度解读[J].人民教育,2016(Z1):33-42.

[2]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5.

[3]杜育红,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研究述评:概念,模型与方法[J].教育经济评论, 2016(3):1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同侪内驱力家庭
培养内驱力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家庭“煮”夫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恋练有词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同侪互动方式探索
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