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境遇与角色塑建
2023-09-30宋晔刘博文
宋晔 刘博文
摘 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横空出世,促使当下社会迈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以其社会身份播撒师者情爱、以其主体身份捍卫师者形象、以其专业身份落实师者使命。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师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非理性对待和非正确使用,或会弱化其身份社会性、遮蔽其身份主体性及消解其身份专业性。对此,教师应借由提升人文关怀、强化自我认同和增强智能素养等程式,助力教师社会角色、主体角色和专业角色塑建,以此使教师身份的内在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应有的彰显。
关 键 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教师身份;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號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9-0008-06
2022年11月,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系统横空出世,人工智能技术迈入藉由人类语境通解人类语言的高级阶段,即生成式人工智能阶段。所谓生成式人工智能,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系统[1]。ChatGPT作为文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算法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自ChatGPT诞生至2023年5月,已完成四代升级,即GPT-4。在此基础上,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的插件功能,用户可依据自身需求将网站或APP与ChatGPT进行联结,实现网站或APP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诚然,ChatGPT亦已悄无声息地进军教育领域,并将引发教育的历史性变革。“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学习甚至科学研究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利用ChatGPT作为辅助,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2],颠覆现有教育研究范式和教育结构样态。基于此,本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为研究背景,藉由对作为教育活动中主体力量的教师群体进行身份价值澄清,剖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可能的身份境遇,探赜塑建教师角色的可行路径,力求使教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彰显其应有身份特性,以此使教育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同向而行,深层互动。
教育活动作为人与人之间灵魂交织交融的实践程式,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作为特殊社会活动中的教师个体,其与学生、家长及其他教师等进行交互的特性决定了其身份的社会性。而社会性的教育活动顺利推进以教师主体身份为先决条件,在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中需要教师专业身份为其提供支持力。设若如此,教师应包括社会、主体和专业三重身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高速、高效的数据处理和文本生成能力,助推教育结构由“师-生”二元向“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型,在教育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教师应借由其社会身份意蕴彰显,播撒师者情爱;以其主体身份意蕴凸显,捍卫师者形象;以其专业身份意蕴彰显,落实师者使命,以此更好适应时代发展。
(一)社会身份意蕴:播撒师者情爱
“人师”具有师者情爱,这是其有别于“机师”的显著特性。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款可进行学习和思考的“机器”,其思维建基于人类已有概念和判断,“通过大数据纳入人类语境理解人类语言,具有严密的语言逻辑和强大的文本生成能力”[3]。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作为工具的存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4],其“充其量是一个很有效的辅助工具”[5],而非是一个生动、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个体。因此,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进军教育领域,抑或说教师将其引入至教育教学过程中时,需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劣之处,充分彰显自我社会身份特性,将“人师”所特有的情爱注入课堂教学中,弥补“机师”情爱的缺陷。因为“人是理性动物,同时也是情感动物,有爱有恨,会伤心会快乐,会追求使命,会寻求意义”[6]。循此逻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勤与学生进行社会性情感交互、交流,在情感交织中感知教育之爱。正如学者指出的,“教育,归根结底,是爱的体现、爱的活动”[7]。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爱”亦无“情”,仅仅将概念化、符号化的已有知识直白呈现于学生眼前,将知识与实践相割裂,有悖于教育本质。在当下教育活动中,无论教师抑或学生,或无法规避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但教师可借由其社会身份特性,予以学生社会性关爱,缓解“机师”情之冰冷与爱之缺失。生成式人工智能借由研究历史数据的模式生成新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虽可替代教师高质量完成知识传递和信息处理,但是,教育并非仅是知识传授,教育还是“以爱育爱”“以爱养爱”的爱的社会活动。而于这方面而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法完成。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教师充分彰显其社会身份意蕴,通过播撒师者情爱,让学生在爱的教育活动中得以智能成长。
(二)主体身份意蕴:捍卫师者形象
所谓师者形象,即教师在学生、家长、同事和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展现出的各种品质、特征和风貌的总体印象。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承载着解放学生的心灵才智并使之成为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的职责和任务。立人应先立己,“教师要首先成为有独立人格与情感的‘人’”[8],即要充分彰显其主体身份,以践履立人之职业使命,塑建师之为师的教师形象。诚然,处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中的教师更应彰显其主体身份,捍卫自身师者形象。因为ChatGPT系统可进行自我优化、更新和迁移等,其可充当师生教学活动的“智能助理”角色存在,并加速教育结构由“师-生”二元向“师-机-生”三元转型。在教育结构转型的过程中,教师需深挖自我主体身份特性,在教育活动中彰显自主精神、主动意识和创新思维,使其更加明晰自我身份定位,洞察“机师”自身所携带的潜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将其为己所用,作为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以此捍卫自我知识、道德和实践三重形象。[9]由此,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教师身份主体性可助其避免过度倚赖ChatGPT系统而陷入新技术“迷思”,失却“‘师之为师’的主体品格”[10],将ChatGPT视为展开教育活动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智能辅助工具,充分认识自我主体生命价值,凸显自我主体生命活力,以此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捍卫和塑造自我师者形象。
(三)专业身份意蕴:落实师者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伟大使命”[11]。教师使命是一个发展性概念,不同时代背景其内涵表征有所差异。新时代,教师的师者使命为培养“创新人”[12],以此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而倘若达成培养“创新人”的育人使命,必然依赖于教师专业身份意蕴的彰显。即,需要教师统筹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四个维度,并将其融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赋予教育活动创造性,以此引导学生知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达致“无中生有”的教育创新样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创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事实,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13]。而ChatGPT,虽基于“文本理解与重新进行语言组织的指向答案的搜索技术”[14],但是,ChatGPT仅可基于已有数据和程序算法为用户生成内容,其所呈现的文本内容仅为理智知识和认识,并不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亦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行动、自主性诉求、科研领导能力”[15]等创新品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的教育,需要教师以自我专业发展引领、引导学生创新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创新社会对教师的时代诉求,也是教师群体在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时代产物。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充分彰显其专业身份意蕴,践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使命。换言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以自我专业发展助力自我成为创新型教师,即,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牢牢树立“为培养创造力而教”的价值旨趣。诚然,在数字革命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智能机器助力自我专业发展,提升自我身份专业性。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将作业出题和批改等繁琐、重复性工作交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处理。而教师则可致力于将学习分析技术、模式识别技术、自然語言处理技术等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实现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更好落实培养“创新人”的时代使命。
如前所述,教师蕴含社会、主体和专业三重身份,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而在当下教育活动中,师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非理性对待和非正确使用,或将弱化其身份社会性、遮蔽其身份主体性及消解其身份专业性,从而引发教育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弱化教师身份社会性
如前所述,教师身份社会性表征为其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社会交互。即,教师以心育人、以情化人,“心”“心”交融、“情”“情”交织,藉由对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以增强其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价值观念等。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存在,或将导致教师“以心育人”的能力缺失和“以情化人”的行为缺席,弱化其身份社会性。
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存在,使教师之“心”缺失,弱化教师身份社会性。教育本为以心换心、以心育心的社会过程,教师身份社会性也正于此种心之交织交融中方可凸显。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仅为基于AI技术驱动的处理工具。既为工具,便无“心”之说。倘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假思索地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充斥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并习以为常地加以运用,教师育人之心便无从谈起,其所用“心”之处仅为何以展开课堂以迎合生成式AI所呈现的方案。此种境况下,教师便难以挣脱生成式AI的桎梏,进而沦为机器化的存在,丧失育人之心,弱化其身份社会性。
另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存在,使教师之“情”缺席,弱化教师身份社会性。“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16],教育的过程,亦是师生情感对话的社会过程。藉由情感的社会性对话,可发觉学生所思之物逻辑及其存在意蕴。而ChatGPT“没有类人的特点,即没有人设、共情和同理心”[17]。如若教师采用以“机”育人范式,将情感束之高阁,或将致使其“无法激起与学生的灵魂共鸣”[18],更遑论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弱化教师身份的社会性。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遮蔽教师身份主体性
生成式AI的存在或将遮蔽教师身份主体性。传统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呈现为“师-生”二元结构样态,教师在此种结构样态中以传道、授业和解惑为主要任务。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系统的出世,加快了“师-机-生”三元结构的形成。ChatGPT等生成式人AI的发展,或将完全取代知识传授型的传统教育,传道、授业和解惑亦无形中被ChatGPT肢解。这意指,授业和解惑主体已不再仅有教师担任,学生可藉由向以ChatGPT系统为支撑的虚拟教师、智能导师和智慧学伴等进行学业求助,以此获致知识,纾解困惑。生成式AI系统或将成为与教师并肩的平行主体存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地位遭遇蚀扰。
教师身份主体性遮蔽或将致使其自我迷失。倘若学生从原有对教师的依赖转向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时,或将错置教师主体地位,将“机师”凌驾于“人师”之上,导致教师迷失自我“师者”之职,模糊教师对自我角色的感知力。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可充当教育活动中的教学者、引导者和学习者等多重身份,在未来或可成为新的教育要素,冲击教师原有教育活动的身份地位。教师在面对依托ChatGPT系统所创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场景,或焦虑,或迷惘,或堕落,师者身份地位日趋式微,无形中降低教师“教”的热情和“育”的激情,使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迷失自我。
(三)生成式人工智能消解教师身份专业性
教师身份专业性作为师之为师的内在特性和重要标识,是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群体有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性。教师身份专业性并非静止、固定的存在,而是运动、发展的存在。伴随教育结构样态改变与结构重组,教师专业性也迎来新定义、新内涵,并对其提出新要求、新挑战。然而在当下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错用与滥用,无形中消解了教师自身身份专业性,搁置了教师对“创新人”培养的时代使命。
就教师错用生成式AI而言,表征为其因智能素养的缺失而对ChatGPT技术错误使用。因ChatGPT属于AICC的具体运用,其有别于传统UGC和PGC模式,可“实现多模态间的互动”[19]。而如若教师未充分考量实际课堂教学情境,而将生成式AI所呈现的结果横向移植至课堂上,或将导致结果与实际“两张皮”,降低教师专业身份的创造性,消解对创新型学生的引导和激活。
就教师滥用生成式AI而言,表征为其或因痴迷于ChatGPT系统的便捷性而忽视自我专业身份。ChatGPT系统利用其感知和存储智能,可为教师短时间内呈现相关数据、教学设计案例等,教师或因此而“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将自我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抛至荒芜之地。痴迷于ChatGPT系统所带来的精准分析和完美处理,或将导致教师对其过度依赖,进而忘却自身“应做”与“能做”的职责和使命,成为生成式AI的“傀儡”和“附庸”,终而消解教师专业身份。
基于生成式AI或可弱化教师身份社会性、遮蔽教师身份主体性及消解教师身份专业性的境况,我们理应重思教师身份的价值意蕴,重构教师角色塑建进路。藉由提升人文关怀、强化自我认同和增强智能素养等程式,助力教师社会角色、主体角色和专业角色塑建,以此使教师身份的内在价值在教育活动中得以应有彰显。
(一)社会角色塑建:教师应提升人文关怀
在教育活动中,针对生成式AI弱化教师身份社会性的境况,教师应提升人文关怀,以人文关怀助推自我社会角色塑建。所谓人文关怀,意指关注和尊重每个个体的内在价值、需求、情感和尊严的关爱态度和行为。在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增强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对学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态度和行为,继而牢牢塑建自身社会角色。
其一,增强教师人文关怀教育理念。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摒弃及杜绝教育活动中以ChatGPT为主的“爱”之缺失和“情”之缺席的教化范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谋求“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间的内在关联逻辑,将学生视为个性化生命、整体性生命和发展中生命加以呵护与观照,遵循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将“人”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的全过程、全方位。
其二,拓展教师人文关怀知识架构。在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注重将“人师”情感与“机师”知识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人文关怀知识面。如以相关培训和研讨会为依托,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不断丰富人文知识,增强人文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应勤与学生情感交流、行为交互,在交流交互中明晰人文关怀意蕴,通达人文关怀价值,以此驱使教师自觉自愿多渠道、多方位汲取人文关怀知识。
其三,提升教师人文关怀实践能力。理论需在实践中加以体现,知识亦需于实践中得以深化。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在实践中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引,以人文关怀知识武装自我。具体而言,教师在实践中应打破以ChatGPT为代表的“机师”对学生知识获取的垄断地位,努力创生安全、宽松、尊重的课堂氛围,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融入人文关怀、情感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元素,以此锤炼教师人文关怀能力。
(二)主体角色塑建:教师应强化自我认同
在教育活动中,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遮蔽教师身份主体性的境况,教师应强化自我认同,以自我认同助力自我主体角色塑建。面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应努力强化自我认同,在自我认同中理解自我角色定位和自我主体价值所在,以此坚定教育信念,丰富教育理想。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藉由强化教师自我认同以塑建其主体角色,教师应明晰自身角色定位。在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辩证看待以ChatGPT为代表的“机师”存在价值,“澄清‘客我’”、“重构‘主我’”[20]。一方面,教师应明确自身于虚实交织情境中多重“我”的角色定位,澄清“客我”的存在样态。另一方面,教师应自觉找寻过去之我、现在之我及未来之我角色的内在逻辑,达致三重之我身份的同一性。经由以上两种途径,或可使教师明晰自我角色定位,增强自我认同,助推其在生成式AI时代的主体角色塑建。
在明確自身定位的同时,教师应体悟自我主体价值。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其兼具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建设等多重价值。在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深挖自我存在价值,以师德师风引领自我卓越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教师应彰显有别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机师”的独特价值和显著特性,并将之弥漫至教育活动的各角落,始终坚持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将“机师”视为“人师”的辅助工具,构筑以“机师”促“人师”、“人机”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以此促进教师自我主体角色塑建。
(三)专业角色塑建:教师应增强智能素养
在教育活动中,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消解教师身份专业性的境况,教师应增强智能素养,以智能素养驱使自我专业角色塑建,以此更好发挥为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所谓智能素养,意指个体使用数字工具及技术获取、评估、建构、分享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此种技能解决问题的素质。在生成式AI时代,教师应增强其自身智能素养,正确使用、合理运用生成式AI工具,以此塑建自我专业角色。
于正确使用生成式AI而言,教师应树立智能学习意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熟练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教育应用程序等数字工具和技术。跟踪技术动态,了解技术前沿,明晰ChatGPT的局限性所在,如生成幻想、生成结果冗长等。取之所长,避之所短。与此同时,学校应搭建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平台,拓展教师智能学习渠道,引导教师与“机师”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自我智能素养,助推其专业角色塑建,协同“机师”共育时代创新之人。
于合理运用生成式AI而言,教师应权衡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教育活动中应用的利弊。生成式AI终究为机器,其存在价值是为人类服务,而非凌驾于人类之上。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谨记教育本质及本来,始终遵循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规范掌握ChatGPT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明确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中的“红线”和“阈值”,将“机师”作为自我达成“人师”的有效工具。经由此,或可促进教师专业角色塑建,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卢宇,余京蕾,陈鹏鹤,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与展望——以ChatGPT系统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04):24-31+51.
[2][3]王天恩.ChatGPT的特性、教育意义及其问题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3,528(04):19-25.
[4]刘凯.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重范式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03):4-18.
[5]周玲,王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启示: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J].中国电化教育,2023,436(05):9-14.
[6]王作冰.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7.
[7]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49-55.
[ 8 ]韩卫娟,龙其林.由教师主体性实现"人"的教育——论王富仁的语文教育观[ J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No.238(05):132-139.
[ 9 ]王远清.理想教师形象的缺失与重构[ J ] .教学与管理,2018(15):52-54.
[10]孙瑞芳,滕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主体性的遮蔽与复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3,No.210(01):52-5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十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4-05-17)[2023-07-02].http://www.moe.gov.cn/jyb_xwfb/ moe_2082/s7866/s8047/201405/t20140519_168980.html.
[12][13]吴康宁.论培养"创新人"[J].教育研究,2022,43(12):32-47.
[14]张绒.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关于ChatGPT的专访[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2):5-14.
[15]朱永新,杨帆.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创新:机遇、挑战以及未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07):1-14.
[16]刘庆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4):143-151.
[17]张洪忠,黄民烈,张伟男,等.ChatGPT的技术逻辑、社会影响与传播学未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5):1-8.
[18]宋晔,刘博文."情艺双合":新时代教师的文化特质[J].中小学德育,2022(12):5-8+13.
[19]于水,范德志.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的价值挑战及其包容性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7)1:-9.
[20]徐兴子.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挑战与突围[J].教育科学研究,2023,337(04):19-25.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