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凉菜
2023-09-29魏新
魏新
中国人喜热食,劝人夹菜,说“快趁热吃”,汤更是趁热喝,烫嘴无妨,冷了,就成了残羹冷炙,越是做起来麻烦的热菜,越经不住凉。比如鲁菜里的爆炒腰花,刚出锅时的香脆,遮住了其原本的腥臊。
九转大肠更是,凉了不光没有口感,入口能咬动就不容易。包括糖醋鲤鱼,当年一位鲁菜大师进京比赛,提前算好了从厨房到餐厅的距离,掐准时间,再出锅、装盘、浇汁,鲤鱼一上桌,只听一声爆响,来自热到极致的鱼眼珠,技惊四座。这一招称之为“平地一声雷”,今天应该已经失传,是把热做到了极致的功夫。倒是许多连锁店的糖醋鲤鱼,提前炸好了冷冻,简单加热后上来,只有一个样子,没有吃头,有时候鲤鱼热不透,里面甚至还有冰。
中国人喝酒,也喜欢加热。最传统的黄酒加热后确实更香,还带着点黍米的糊味,口感也变得更浓,更厚。所以,余华小说中,许三观不忘让人把黄酒“温一温”,鲁迅先生也向往“剥一黄橙,暖半壶酒”的生活。《水浒传》里,潘金莲在大雪天勾引武松,“暖了一注子酒”,去捏武松肩膀,没想到武松能醉打,却不醉驾,导致后来找西门庆代驾,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北方的冬天,喝白酒也烫。我小时候常看大人们烫酒:先把酒倒进锡壶,再盛半碗热水,将锡壶置入碗中,少顷,酒便烫好。按大人们的说法,酒温太低,喝下去,会吸收体温,使肚肠受凉,烫一烫,入口便是热的,沿着食道、胃肠一路热下去,还越来越热,帮人温暖地度过那些没有暖气的寒冬。
然而,烫酒绝不能过,否则酒精势必会挥发,味道也会大变。有一次,我听说老家农村过年时,有人会把白酒倒锅里,放电磁炉上加热,十分惊诧,难道要烧开之后涮羊肉不成?
中国人多体寒,“厥冷”,胃肠消化能力弱,所以,宋代的《保生要录》上就说,“凡食,温胜冷,熟胜生。”另外,热本身也给食物带来了更多的味道,煎炒烹炸各不同,烧烤蒸煮总是情。袁枚更是强调,菜肴的鲜美“全在起锅时”,“略微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觉旧气可憎矣!”包括茶,陆羽都说必须“趁热连饮之”,否则“精英随气而竭”。人走茶凉,茶凉了,人也走,坐不住。
从古至今,冷餐永远是餐桌上的配角,是热菜的陪衬,用来开胃和清口。所以,在中国古代,禁火、吃冷餐的寒食节,基本等于自我惩戒。当然,这也和寒食节的起源有关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故事:春秋时,介子推辅佐公子重耳,历经磨难,终于复國后,隐居山林。重耳非要介子推出山,受赏封官,介子推不肯,重耳就放火烧山,原想逼他出来,没想到烧死了介子推母子二人。为悼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火,一律寒食,以寄哀思。
其实,像介子推这样的,虽为高洁名士,但在以权谋为主旋律的历史中,也只能是一名微不足道的配角,像凉菜一样,在一桌大餐之中,冷冷地望着一堆热火朝天的碗碟,一群吃相凶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