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大单元”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
2023-09-28陈欣
陈欣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逐渐成为热点。传统课堂教学看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虽然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但缺少对学生创造性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大单元”项目式学习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与项目学习融合的“中间地带”,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对“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的概念与价值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设计策略,并针对不同策略辅以案例说明。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0-0052-03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得到了许多关注,项目式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也被认可。然而,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知识点在教材上的不连续编排,在基础教育中真正推进项目式学习将会面临很多挑战。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力图在传统教学和项目学习中寻找“中间地带”,希望既能兼顾学科教学,又能发挥项目式学习的优势。本文提出了基于学科大概念开展“大单元”项目式学习,通过整合几个课时的内容,将课程内容情境化与系统化,试图探索“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的路径和策略。
一、问题思考——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新时代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到“核心素养”一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让经过数学教育的人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育人目标,强调要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纵观我国数学教学改革历程,从“双基”到“四基”,再到“核心素养”,都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结合、和社会接轨的思想。为实现新时代的数学育人目标,传统的学习方式待改善。
二、概念解析——什么是“大单元”项目式学习
1.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是教育家克伯屈基于其老师杜威“做中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通过设计驱动性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合作和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
2.“大单元”项目式学习
“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整合几个课时的内容,设计一个有主题的系统化数学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环节完成项目。
相比于传统教学,“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有以下优势。
(1)打破课时的限制。“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是围绕一个问题或一个任务展开的,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进行,可以将学习场所从课堂拓展到课外。
(2)评价方式多样。“大单元”项目式学习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还包括评价内容多样化,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3)指向核心素养。“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立足项目,其内核是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实践探究过程,从而达到深层次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策略开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推进“大单元”项目式学习
在开展“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时,其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1.内容选择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知识点都适合作为“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的内容,有些一看就明白或单纯技能性的知识点无须组织项目式学习,比如乘法口诀。因此,在选择“大单元”项目式学习内容时应格外慎重,应立足于教材,寻找能体现数学本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知识点,并将若干个相关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学习项目。
笔者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为例,将教材内容整理成相应的单元学习项目(见表1)。
2.实施策略
(1)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各版本数学教材的内容均采用“难度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尽早学习数学的重要知识和基本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系。
在设计“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时要深入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在“数与代数”领域,对于“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重要算理,教材是分不同学段进行渗透的:在低年级编排整数相加减,在中年级编排小数相加减,在高年级编排分数相加减。如此,学生便难以连贯学习,自然不能深刻理解算理。为打破知识间的壁垒,在教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开展“大单元”项目式学习。这一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其背后蕴含的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算理。
方法一:画图法(如图2)。
方法二:换算法。
在项目研究中,学生首先回想起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然后在合作交流中发现画图法、换算法、通分法这3种方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将不同计数单位转化为相同计数单位后再计算。到此,学生体会到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本质相同,从而自然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纳入自身的计算知识结构中,理解了通分的必要性。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比如,学习“圆的面积”这一内容时,学生初次遇到曲面图形面积的问题时很无措,他们很难想到割补法,难以理解极限思想。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充分沟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与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画图直观展现转化过程(如图3)。
(2)深度解读教材
在开展“大单元”项目式学习时,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深度解读教材。只有准确把握教材,才能找到思维关键点,根据核心知识科学设计单元学习项目。
比如,“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读折线统计图,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正向迁移。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高阶能力点,分析教材用“身高情况统计图”和“保温杯水温变化统计图”作为素材的优势与不足,灵活开展教学。
教材中“身高”和“水温”两个素材的数据变化都是定向的,容易给人带来“身高会一直增长,水温会持续下降”的错觉,事实上,人在成年以后身高会趋于稳定,水温在降到室温以后也逐渐稳定。因此,教师要对这两个素材进行创造性改编,比如增加“日平均气温”的素材,通过对10月7日白天气温变化的展开,让学生明白以1小时为单位来统计的话,数据是连续变化的(如图4)。
(3)设计驱动性任务
“任务驱动,经历实践”这一教学法实际上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抛出驱动性任务是“大单元”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环节,因为探究过程与认知过程都是紧紧围绕驱动性任务展开的。值得注意的是,驱动性任务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比如,围绕“时、分、秒”的知识,可以设计“时间都去哪儿了”主题。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单元整合后,在原先新授课的基础上设计“寻找古代计时器”“我的专属钟表”“我的一日假期”等内容(见表2)。
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将生活经验、已有知识与当前所学内容联系起来。
四、价值追寻——项目式学习为数学教育带来了什么改变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虽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目前教学评价方式较单一,教师难免会将重心放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上,导致学生欠缺创新意识。而“大单元”项目式学习开启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1)学习是项目式的,每个知识点是围绕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展开的;
(2)学习是合作式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取新知;
(3)学习是融合式的,在学习中,学生往往能获得跨学科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可以说,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提高教师课程研发意识和研发能力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能看出数学课程的内在机理,在教育实践时会不自觉将课程不断完善,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使项目式学习越来越规范。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進步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也能从学习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
[ 参 考 文 献 ]
[1] 贾恩华.小学数学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山西教育(教学),2022(9):5-6.
[2] 林素娟.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0):193-195.
[3] 王海燕.小学数学微项目学习的设计实施[J].新课程导学,2022(14):80-82.
[4] 虞婉琳.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2):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