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学习:学与教的深度对话
2023-09-28穆传慧
[摘 要]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学习理念认为,“少教之教”有三个层次——学生活动不少于“0.61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可以反哺教;“爱学之学”有三重境界——永不满足地学,浑然忘我地学,终生不渝地学。教师角色应从教学转变为助学,从助学转变为“同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与主人,课堂是师生共生共赢的生命场域。
[关键词]审辩式学习;学与教的关系;少教之教;爱学之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0-0001-04
审辩式学习的文化源头是《易傳·文言》中的“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理论源头是《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审辩笃学,明德成人。对“学、问、思、辨、行”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审辩式学习完成了由0到1的“破壳”而出——“问学、探学、辩学、用学、融学”是灵动组合、动态生成、共生共赢的“审辩式五学课堂”。学与教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审辩式学习体系的建构必然关注“学与教的关系”,在学与教的深度对话中寻找审辩式学习的理想课堂样态。
一、少教之教:学习发生了,教就成功了
1.黄金分割:学生活动不少于“0.618”
从时空管理视角来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应从“以师为本的霸控课堂”“以教为本的灌输课堂”走向“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以学为本的生长课堂”。定量而言,40分钟的课堂,要明确其“黄金分割点”是教师的教不应超过15分钟,学生的学不能少于25分钟。这是我们应坚守的“少教之教”的基本底线。
如果教师放心地将更多的课堂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或许学生刚开始还会“步履蹒跚”“将信将疑”,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等天性便会充分释放出来。在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对话思辨、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顿悟、突破……在“0.618”的时间与空间里,学生的学习力不断增强,主人公意识不断觉醒,学生一定会“如履平地”进而“自信满满”。
2.不教之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三教三不教”的表达多元而丰富: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可以独立学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也不教;教学生独立学习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习时最难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习时想不到的地方;学生自己能轻松学会的不教,学生初学不会但经过深度思考又能学会的不教,学生深度思考后还不会但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教;教体验、教思考、教表达——分别指向会用学科与科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学科与科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学科与科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基于“0.382”的教,可以慢慢从“量连减”到“质突变”,从教知识到教方法、教思想,从圈养到散养,从搀扶到放手,从多教到少教,从少教到不教。教师不是不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而教。学生在独立或合作学习过程中,力量不断增强、思维不断跃升、信心不断凝聚。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一定会越来越会学、越来越爱学,而理想中的不教之教就成为美好现实。
3.学反哺教:弟子不必不如师
儿童是谁?儿童是光辉史诗的草稿,儿童是美丽世界的未来,儿童有无穷无尽的可能……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站在儿童的立场,小孩不小,小学生也不仅仅是小学生,还可以是小先生,小先生会渐渐成长为大先生。有一种学叫作教,有一种学反哺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智力优势”,帮助他们发现、专攻并壮大“术业”,意义重大。如何让“学反哺教”发挥更大作用呢?教师应放大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地问起来、讲起来、辩起来、证起来,乃至证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参与学习单设计与学习活动设计,让学生基于学情尝试编出出错率高的题目,或编出具有挑战性的题目,等等。
二、爱学之学:爱上学习爱上你,乐在其中乐无穷
课堂是师生相依相伴、共生共长的一段生命历程,是师生展开心灵深度对话的精神家园,是师生创造力绽放、生命力释放的一个能量场域。从教师教到学生学,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而且“爱上学习”。
故事是文化流通的货币,讲述故事是教育的一把钥匙。以下三个故事是对“爱学之学”的经典阐释。
1.永不满足地学:得数得志得人
一个人跟着老师学琴,学着学着,老师说:“你已经会弹了,可以弹新曲子了。”他说:“我还不能弹新曲子,因为我还没掌握弹奏技巧。”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的弹奏技巧已娴熟,可以换曲子了。”他说:“我还没领会曲子的意境。”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对曲子意境的理解精准深刻,可以换曲子了。”他说:“我还不知道曲子的作者和他的为人。”突然有一天,他惊呼:“我看到了!我看到了!他皮肤黝黑,身材颀长,眼睛深邃,像个统治四方王者。这除了周文王还有谁呢!”老师直呼神奇:“老师教我时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
这个人是谁?是孔子。
孔子学琴的故事给予我们诸多启发。学习因为永不满足而锲而不舍,学习需要“唯精唯一”,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体会更深、收获更大,同时能享受到学习的高层次乐趣。“爱学之学”就是要让每个学习者守住内心的宁静,不满足于初步认识、浅白对话与简略理解,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不轻易带过、不半途而废,而是下“笨功夫”“苦功夫”,最终成就学习“真功夫”,而“真功夫”会让学习者慢慢“爱上学习”。诚如《中庸》所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浑然忘我地学:三月不知肉味
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学者因故到齐国寻找未来行走方向与生命路径,偶然间听到韶乐,发出感慨:“没想到音乐能尽善尽美到这种程度!”一连几个月,这位学者都因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中而忘记了肉的味道。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学者在齐国一位朋友家中欣赏到韶乐,产生学习欲望,当即如饥似渴地连续学习韶乐几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任何美食他都感觉索然无味。
这位学者是谁?也是孔子。
对“三月不知肉味”的不同解读恰恰是对学习的不同理解与不同感悟。从欣赏音乐之美到“学之”(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而深度体验学习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理想之美、世界之美。这样的学习让学习者忘记了自己、忘记了一切,让学习者爱上学习。
“苏子美……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北宋诗人苏舜钦“读书佐酒”的学习故事告诉我们,原来学习内容可以成为风雅又美味的“下酒菜”,原来学习本身可以成为令人神往的“生命风景”——“无菜”竟是“有菜”,“无味”却是“至味”。
3.终生不渝地学:通透天地大道
一位五十五六岁有识之士突然非常迷恋《易》这部经典著作,为《彖》《系》《象》《说卦》《文言》作了序文。他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品读《易》,以至于把编联竹简的皮绳磨断了好多次。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韦编三绝”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还突显了学习者做“读书笔记”背后的刻苦与认真。《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解读并传承这个总纲?这位有志有识之士所做的“读书笔记”促成了解读《易》的经典——《易传》的出世。
这位有识之士是谁?是大宗师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晚年学《易》是灵感不断爆发的学习,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学习,是畅通天地大道的学习。孔子矢志不渝并进行创造性建构的学习,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
法国数学家皮埃尔·德·费马在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算术》一书的一角随手写下两行评注:“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也不可能将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个同样次幂的和。”这两行评注后来成为“下金蛋的鹅”——费马大定理。
爱上学习爱上你,乐在其中乐无穷——审辩式学习希望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中爱上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学习”。孔子的三个经典学习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学习的密码”与“生命的意义”。
三、学教合一:敌强我弱,敌弱我更弱
“敌强我弱,敌弱我更弱”应该是师生的相处之道。教师的角色从课堂的掌控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陪伴学生学习的共同学习者。学生在教师的不断“示弱”下,成为课堂的主角与主人,直至“疯狂”地投入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中。
1.教师角色:从教学到助学,从助学到同学
审辩式学习倡导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学到助学,从助学到“同学”——学生的共同学习者。由此岸到彼岸的摆渡,教师由“摆渡人”变成“平等中的首席”,进而变成“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成为那“平等中的首席”,甚至成为越来越自信的“领航人”。
【教学片段】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师:如果你是加州人号的船长,你想知道什么?
生1:泰坦尼克号在哪里?
师:面对这个问题,电报员脱口而出——
生(齐):泰坦尼克号距离我们30千米。
师:泰坦尼克号可能在哪里?请打开学习单,想一想、画一画,然后相互说一说,甚至辩一辩。泰坦尼克号可以用字母T表示,开始吧!
……
师:让我们看看身边的“船长”是怎么想的。
生2:我认为泰坦尼克号可能在加州人号正北方向30千米处。
生3:我认为泰坦尼克号可能在加州人号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30千米处。
生4:泰坦尼克號可能在,以加州人号为圆心,以30千米为半径的这样一个圆上。
……
教师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学生基于情境提出了核心问题;教师提供了学习单与学法建议,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表达、去对话、去思辨。教师由助学走向了陪伴与见证的“共同学习”,学生则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想法。课堂呈现的学情反馈也是层层推进、有设计感,这样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经历抽丝剥茧般的学习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让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学生立场:当主角,做主人,立在正中央
审辩式学习的课堂倡导让学生随时随地“讲出来”“辩起来”“证起来”,这样,学生在探索发现之后就自然有了“憋不住”的分享冲动。讲着讲着,学生就习惯了“亮观点、说理由”,习惯了在“课堂正中央”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习惯了与同学和老师展开深度对话的从容与优雅。
【教学片段】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师:对于8点钟方向,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纷纷举手)先把你的理解画在学习单上。(学生在学习单上独立探索)
生1:老师,我想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
师:非常欢迎。
生1:8点钟方向,在9点钟方向与6点钟方向之间,从6点钟方向到9点钟方向是一个直角,是90度,将这个90度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30度。我们可以从9点钟方向出发向6点钟方向画30度,也可以从6点钟方向出发向9点钟方向画60度,都可以找到8点钟方向。
师:由8点钟方向想到9点钟方向,厉害!9点钟方向的背后藏着一个什么方向?
生1:9点钟方向就是正西方向,我们可以从西向南偏30度得到8点钟方向。
生2: 6点钟方向就是正南方向,我们可以从南向西偏60度得到8点钟方向。
师:8点钟方向是生活语言,你们把它转化为“西偏南30度”“南偏西60度”这样的数学语言,真了不起!
生3:從正北方向到8点钟方向,顺时针是240度,减去平角180度,就是南偏西60度。
师:与众不同的想法!
……
生生互动、思维绽放的数学课堂是审辩式学习的价值追求。当适应了自己的“角色嬗变”,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自己的分内之事,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分享给伙伴们是一件必做之事,自己有能力的话要随时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担当”中长了“本领”、有了“理想”。
3.理想课堂:学生“疯”了,教师“傻”了
“学生‘疯’了,教师‘傻’了。原以为遥不可及,没想到成为现实!”深圳市翠茵学校谢江水老师上完“包装的学问”一课后,由衷地发出感慨。谢老师还说:“审辩式学习的理念让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真的不想下课。”不想下课的不仅仅是谢老师,所有学生都沉浸其中不想下课。
【教学片段】谢江水老师执教“包装的学问”
师:最简单的一种计算方法是怎样把问题一步步简化的?
生1:从比长方体的表面积,到比重叠的面积,再到抵消4个“大面”,最后约分简化。
师:约分简化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4个“中面”和2个“大面”比,只需要比较2个“中面”和1个“大面”就行了。
师:回头看之前的总结——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这句话还对吗?
生2:不对。因为最节约的不一定是“大面”重叠,2个“中面”合起来也许比1个“大面”还要大。
生3:是对的吧?比的是重叠面积之和,只不过面积之和不是“大面”。
生4:2个“中面”合成了新的“大面”,此时“大面”换了,2个“中面”已经成为新的“大面”,最大的面不能生搬硬套!
师:“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这句话有错吗?
生(齐):没有。
生5:我们要学会用智慧的眼光去找到那个最大的面!
……
谢江水老师是一位心中有爱却不善言辞的数学教师,在学习了审辩式学习的相关理论后,他的数学课堂变化很大——他讲得越来越少,他的学生却讲得越来越多;他提供相关学习辅助,他的学生让学习成为自己的事情;他成为一个点燃者,他的学生成为“疯狂”投入学习的“爆发者”。尤其是这节课快结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表达意犹未尽的感受。
因问而审,以审启思;因思生辩,以辩促辨。审辩式学习秉持“少教之教”与“爱学之学”两个理念,着力构建学生当家做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发起对话、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互相评价、学生尝试编题的数学课堂,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审辩式学习的课堂中得以顺利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穆传慧.审辩式学习:价值、内涵与基本环节[J].小学教学参考,2023(8):1-6.
[2] 穆传慧.审辩式思维:审辩式学习的中国逻辑表达[J].小学教学参考,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