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定位法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
2023-09-28刘文武梁晋陈成武雯婷钱钧
刘文武 梁晋 陈成 武雯婷 钱钧
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风险。生理性起搏,特别是希氏束起搏已被证明可以降低心力衰竭住院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希氏束起搏手术成功率低、起搏阈值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1-2]。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是近期出现的生理性起搏方式,相较于希氏束起搏,LBBaP 可通过直接夺获左束支区域,激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改善心动过缓,纠正心力衰竭[3-4]。由于左束支区域分布较广[5],LBBaP 的手术难度下降。目前,LBBaP 植入方式多采用右前斜30°单体位定位法[6-7]。左束支解剖结构多变[8],对于心脏转位或解剖异常的患者,容易出现判断误差。LBBaP 术中需要反复进行电极的旋入旋出,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及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探讨双定位法在LBBaP 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马鞍山中心医院接受起搏器治疗的105 例患者。纳入标准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99 例手术成功。根据起搏器植入方式不同将手术成功患者分为常规法LBBaP 植入组(t-LBBaP 组,n=46)和双定位法LBBaP 植入组(d-LBBaP 组,n=59)。排除标准:(1)LBBaP 操作失败;(2)仅行起搏器更换术;(3)存在未纠正的急性心功能不全、感染等;(4)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本研究获得马鞍山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021X),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主要临床诊断、病史、心电图参数及术前和术后3 d 内的肌钙蛋白水平。
1.3 起搏器植入方法
t-LBBaP 组采用常规的起搏器植入方法[3,9-10],d-LBBaP 组采用双定位法植入起搏器。双定位方法:X 线右前斜30°体位下,将心尖部顶点至心室收缩环区域分为3 等区(A、B、C);X 线左前斜45°体位下,沿上下心缘分为3 等区(D、E、F),见图1。双定位法手术过程:将心电监护的胸导联贴在患者12 导联心电图V1的位置。建立静脉通路(新盲法腋静脉穿刺法),插入导引钢丝,将用肝素盐水冲洗并组装好的C315-His 鞘管(美国美敦力公司)沿导引钢丝送入右心室。经鞘管缓慢送入3830 电极(美国美敦力公司)至导管头端,不出鞘。于右前斜30°,将鞘管和电极同步推送,跨三尖瓣后,整体调整鞘管和电极头端至右心室三尖瓣瓣环影下1.0~1.5 cm 的B、C 交界处。于左前斜45°进一步调整鞘管和电极头端至E、F 交界处,并使其与间隔面垂直,将3830 电极顺时针旋转4~6 圈,单级起搏。观察多道仪上心电图V1导联QRS 波形态,如若出现r/R 波,则进一步缓慢旋入电极,直到V1导联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输出低电压2 V/0.4 ms 与高电压5 V/0.4 ms 起搏时达峰时间均在90 ms 以内且保持不变,提示电极到达左束支区域,测试起搏参数。最后,撤除鞘管,置入或不置入心房电极,固定电极并再次测试参数,观察起搏形态,连接起搏器并放入预制的囊袋中,缝合皮肤。左心室激动的峰值时间(S-pLVAT)为V5或V6导联起搏刺激至QRS 波R 波最高点的时间。
图1 不同体位LBBaP电极的影像学位置
LBBaP 成功的标准为符合以下2 条体表心电图标准和1 条腔内心电图标准。体表心电图标准:(1)单极起搏V1导联的QRS 波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2)S-pLVAT<90 ms,且高、低电压起搏时S-pLVAT 保持不变。腔内心电图标准:(1)记录到P 电位;(2)起搏钉和QRS 起始处有等电位线。
1.4 LBBaP术中、术后监测及随访
术中单级测试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记录电极植入尝试次数、QRS 时限、起搏QRS 时限、X 线曝光时间、S-pLVA、起搏器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术后1、3、6、12 个月,对患者进行常规门诊随访,随访主要内容包括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等起搏器参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基线临床特征比较
99 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8 例(38.4%),房室传导阻滞43 例(43.4%),心房颤动17 例(17.2%),心肌病1 例(1.0%)。d-LBBaP 组 与t-LBBaP 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肌钙蛋白、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起搏器类型及起搏器适应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2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105 例患者中99 例成功行LBBaP,成功率(94.3%)。其中t-LBBaP 组成功率42/46(91.3%);d-LBBaP 组成功率57/59(96.6%)。d-LBBaP 组术后3 d 的肌钙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t-LBBaP 组(P均<0.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肌钙蛋白水平、手术参数及并发症比较
d-LBBaP 组电极植入尝试次数、X 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t-LBBaP 组(P均<0.001)。2 组QRS 时限、起搏QRS 时限、S-pLVAT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LBBaP 组电极穿孔1 例(1.8%),t-LBBaP 组电极穿孔1 例(2.4%),囊袋感染1 例(2.4%),2 组术中及术后随访1 年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8)。见表2。
2.3 2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起搏器电极参数比较
t-LBBaP 组术后6 个月起搏器阈值较术中上升(P<0.05);d-LBBaP 组术后1 个月、t-LBBaP组术后6 个月起搏器感知较术中上升(P<0.05);2 组术后6 个月起搏器阻抗较术中下降(P<0.05);2 组间起搏器阈值、感知、阻抗等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起搏器电极参数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双定位法指导LBBaP 成功率高,术后随访起搏器参数稳定,且无明显的手术并发症发生。
Vijayaraman 等[11]报道LBBaP 的成功率为93/100(93%),Chen 等[12]报道的成功率为237/250(94.8%)。本研究中双定位法LBBaP 的成功率为57/59(96.6%),与之前的报道基本一致。双定位法LBBaP 成功率明显高于希氏束起搏[13]。X 线右前斜30°体位下可以清晰判断心脏舒张收缩时心室收缩环的位置。双定位法以心室收缩环及心尖部顶点作为参考点,X 线右前斜30°体位下只能判断电极在间隔部的前后位置,由于患者存在不同的左束支走形和传导阻滞区域,间隔部高度容易误判,而结合X 线左前斜45°体位下可以准确判断电极在间隔部的位置,并可以观察电极与间隔的角度。双定位法可快速精确地选择最佳起搏位置,并明显减少术中X 线时间。
在本研究中,术中及随访1 年期间,起搏器总体参数稳定。d-LBBaP 组的QRS 时限接近术前QRS时限,明显较右心室起搏QRS 时限窄[14],由于左束支传导系统在心脏内呈广泛网络状分布,其解剖特点使LBBaP 相较于希氏束起搏更容易实现[5,15],且电极头端深入心肌,靠近左束支走行区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低的阈值和较高的感知。研究显示,永久起搏器植入可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16]。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术后患者可出现cTnT 轻度、短暂的升高,双定位法可避免单定位后因电极植入位置不理想而反复旋入、旋出电极造成的心肌损伤。行双定位法LBBaP 的患者术后cTnT 升高的程度低于行单定位法LBBaP 的患者。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的小样本对照研究,后续仍需要长期、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双定位法LBBaP 可以准确判断电极位置,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有效性及安全性高,在心脏转位、解剖异常等情况下更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