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23-09-28姚婕珍
姚婕珍
摘 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强调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地理教育的角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教师要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改革的角度出发,精准锚定地理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育人契合点,探析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革新教学策略,以期从综合育人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育人的比肩同行。在此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深挖思政原色,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不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祖国的基本思想和态度,坚定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观念。因此,教师应该基于高中地理学科特点,将地理知识与思政关键点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既能够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又能够持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當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切实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首位,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大量“留白”,敦促其在包容性、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持续实施自我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中地理课堂,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质量,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而全面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砥砺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高中地理教学新范式,锻造高中地理教学新样态。
1. 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应从教育目的的正面出发开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其能够达到自律的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不能使教学内容完全“无菌化”,既要从真善美的角度提炼课程思政元素,以促进教学目标思政化,又要引导学生客观看待假恶丑,积极认识、了解事物的多面性,以达到从反面出发衬托真善美的思政目标。例如,在教学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以下统称“教材”)必修第二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节课时,教师既可以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还可以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开发造成大气、海洋、土地等环境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觉思考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积极行动,以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指的是教师积极搜集信息,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真实的地理事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积极促使学生地理情感的凝练和地理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地理现象讲解复杂多变的地理原理和过程,以不断深化学生的地理科学观念,提高课程思政的革新效果。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这一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新时期不同区域焕然一新的发展面貌,促使学生感悟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全面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做好不同年级地理内容思政育人关键点的挖掘,以达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洋流”相关内容时,教师应该关注到教材必修第一册和选择性必修1中均有此内容,但因其中洋流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不同,所挖掘的思政元素也要有所侧重。对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中“洋流”内容的教学,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对洋流基本概念、性质的学习,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教材选择性必修1中“洋流”内容的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洋流分布规律、整体区域分析和认知的学习,以培养其环境意识。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改革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思政认知、思政逻辑思辨、思政培根铸魂、思政全过程践行等实现学生的知识与价值观的进阶提升,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但是,在目前的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地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重视不足、学生主体性地位较弱、地理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地理课程思政评价单一等问题,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厘清问题、洞察原因,才能切实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地理教学革新。
1. 对地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重视不足
教师要重视地理课程思政资源的建设,确保两者之间的同向、同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地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效。但是,大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落实思政育人理念,认为地理课程思政资源库的建设价值不高,而地理教学中只需要关注地理相关知识的教学,持续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即可,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2. 学生主体性地位较弱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为关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单纯讲授,而对案例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的运用较少,导致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缺失,缺少对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思政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重点只停留于地理知识层面,没有依据学生地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忽视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无法得到全面发展。另外,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多数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对于地理实验活动、地图法等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使用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形成“大地理”学习观,无法使学生全面感悟地理学习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3. 地理课程教学方法传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整合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但是,目前部分教师多直接讲授地理知识,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生硬,效果不佳,降低了地理课程教学的质量。
4. 地理课程思政评价单一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全面改革亟待教师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将思政元素有机、全方位地融入地理评价各个环节之中,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持续反思,以提高课程思政改革的效率。但是,部分教师均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性评价使用较少,没有引入评价共同体,导致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文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在此背景下,地理课程思政革新内涵在于将地理学科知识中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不断以“地理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育人”为螺旋双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明确地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不断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地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 精思妙设,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
教师需要对地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素材进行搜集、整理,建设地理学科的思政资源库,以全面支撑思政课堂教学革新的顺利实施。
首先,教师应该建设文字类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报刊、书籍等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发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将《人文地理》《中国国家地理》中有关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图文结合、类型多样丰富的文字类思政资源库。
其次,教师可以搜集、整理视频影像类地理思政资源,如《航拍中国》《地球脉动》等经典纪录片,以不断开阔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
最后,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包括地理教具的制作、搜集和整理,将复杂多变的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过程清晰呈现,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第一册“观察月相”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月相变化教具,呈现不同时间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使学生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将月相教具与白居易的《暮江吟》、司空曙的《江村即事》等古诗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
2. 设疑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该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阶梯式问题链,利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地理核心知识,发展地理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对于主题的选择应该立足生活化和情境性,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打通其与地理知识的联系,缩小地理抽象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解决的跨度和距离,这样更能够吸引学生主动习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力。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3“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一章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导学,如“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什么是污染物跨境转移?它对国家环境安全造成了什么威胁?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通过以上问题导入新课内容,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联系生活进行地理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人文情感和安全意识。
另外,问题的设置应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促使其自主建构地理知识体系,真切感悟地理知识的应用性价值。仍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这一章为例,教师可以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维护国家安全”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辩论,促使学生均能参与课堂讨论之中,树立新时期祖国建设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3. 优化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在“课程教材安排”中指出,结合各门课程特点,选择典型人物、科学史实等鲜活案例素材,以及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脱贫攻坚、遏制疫情等重大发展成就和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体现党的领导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矢志跟党走,树立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坚定志向。因此,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精准定位、巧妙融合,全面实现地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宇宙环境”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全面介绍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FAST望远镜、载人飞船等,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正确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彰显“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激发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正确的宇宙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第14页“观察月相”活动,并精心绘制月相示意图,以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信息化教学,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有机渗透地理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信息化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包含多媒体教学、遥感影像、数字星球系统、地图软件等的使用,以促使学生更为直观、清晰地掌握地理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例如,在教学教材必修第一册“喀斯特地貌”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地图软件对大窝凼的遥感影像进行实时观察,对比之前大窝凼的遥感影像,促使学生直观感知新时期我国快速发展的科技手段,真正激发其坚定投身于国家科技建设的远大志向,形成严谨的地理科学态度。
4. 优化评价,建构地理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坚持动态优化、持续发展、均衡综合和协作协同的原则,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元化、诊断式、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校内同行、家长、学生引入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以多场域化的地理教育客体助推评价结果的全面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综合诊断式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中,以凸显学生地理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以评促教。
高中地理学科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兼具开放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意义重大。为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精思妙设,建设思政教育资源库;设疑导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方法,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评价,建构地理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核心,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健,彭淑贞,武猛. 基于“课程思政”的地理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以“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为例[J]. 地理教学,2021(5).
[2]丁晓.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探究[D]. 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