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时代嬗变、现实审视和路径展望

2023-09-28邓雅秋韦妙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邓雅秋 韦妙

[摘要]县域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出发,县域振兴与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围绕“人”这一核心资源相互依存。职业教育一方面依赖县域为其带来生源,另一方面产出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在县域中的资源获得和资源转化能力决定了这种资源依赖关系是否具有对称性。改革开放以来,县域职业教育受国家政策偏移、传统观念固化、师资队伍匮乏以及培养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与县域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由对称性依赖退变为非对称性依赖,发展渐入困境。因此,政府应多措并举,一方面保障县域职业教育的投入稳定,增强其资源获得能力;另一方面提振县域职业教育的产出效率,优化其资源转化效率,最终促进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速推进县域振兴。

[关键词]县域职业教育;乡村振兴;县域振兴;资源依赖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028-08

县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一头对接城市,另一头紧扣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议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县域发展质量,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县域要发展,关键在教育。职业教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大供给方,肩负着职校学生技能培训和成人职业技术培养的重要职责。然而,近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县域职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不断流失,陷入了数量萎缩、质量下降的发展窘境,难以承担起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应有责任。

县域地区不是脱离社会独立存在的个体,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勾连甚至互为因果的。从组织管理学而言,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转化资源的能力,县域职业教育既要承接基础教育接收生源,又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其可持续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与整个县域环境进行资源交换。这种良性互动关系被破坏正是导致当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受困的根本原因。因此,厘清职业教育与县域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及关系变化背后的时代发展动因,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未来重构县域职业教育资源获得和资源转化机制的可行路径,才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助力县域振兴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一、资源依赖: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时代嬗变

1977年,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ffer)等在其著作《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中正式提出了资源依赖理论,即组织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使得外部限制和对组织行为的控制成为可能,如果组织不对外部环境或组织的要求做出回应,组织就不能生存下去。每个组织都可能会因为资源的依赖程度而对其他组织产生依赖性,而这种依赖性的强弱也成为衡量这些组织受重视的程度,以及被依赖组织做决策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两个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换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互相依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对称性的依赖关系。1992年,劳兰·布坎南(Lauranne Buchanan)根据组织之间依赖程度的不同,将依赖关系分为对称性依赖和非对称性依赖,即不同组织相互向对方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当双方提供的资源同样有价值时,这种相互依赖就称为对称性依赖;而当双方的资源长期出现价值程度不对等的情况时,就形成了不对称性依赖。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之间相互依存,在资源获得与资源转化两端存在着稳固的资源依赖关系。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经济重心、人口趋势的不断变化,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却逐渐从对称性依赖走向了非对称依赖。

(一)资源获得:从生源结构稳定到生源危机渐现

影响组织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包括核心资源、一般资源,但只有核心资源能够对组织的生死存亡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县域职业教育而言,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生源”这一核心资源展开,离开了“生源”,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办学意义,而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决定了县域职业教育对于生源供应方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关系。作为被依赖组织,生源供应方这一角色主要由地方政府和学生家庭扮演,并分别从教育制度环境、家庭教育观念两个方面决定了生源的来源和去向。县域职业教育则作为生源产出方,通过技能培训和技术培养提升生源质量并将其送入更高层次教育或是社会经济建设之中。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出发,县域职业教育吸纳生源、产出建设人才的两项活动,是组织与外部环境或其他组织互动的必要机制,即资源获得与资源转化。县域职业教育通过资源获得来维持自身长久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经过资源转化来回应依赖,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与县域之间的关系失衡。

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经济建设工作百废待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能够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人力资源,其重要性逐步凸显。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国家开始对包括县域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县域职业教育也因此获得较为有力的制度保障,成为除普通教育之外优质生源的主要汇集地。不仅如此,20世纪80—90年代仍然处于国家对技能型人才高需求时期,职业教育產出的技能型人才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香饽饽”,能够满足传统家庭“教育是为了就业”的观念,这大大增强了县域家庭和学生群体对职业教育的信任程度,也为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同时,这一时期国内城镇化才刚刚启动,劳动力流动的特性还未体现出来,这也使得县域内的生源一般都跟随家长在本地就读,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后的县域职业教育在资源获得层面虽然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观念的支持,稳定且优质的生源推动了县域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但是到了21世纪初,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速,县域人口流失严重,普通教育的扩招更是给职业教育招生带来巨大冲击,县域职业教育的生源基地遭到破坏,生源危机愈加严重。

(二)资源转化:从高效人才产出到低效技能供给

从资源依赖理论视角出发,当组织或环境进行资源交换时,常常遇到冲突性要求,此时组织或环境必须从竞争性要求中选择出最为重要的要求,而决定这些要求重要性排序的因素就是提出要求的组织是否能及时回应被要求组织。对于县域地区而言,人力资本所带来的优势是其他物质资本不能比拟的。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或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投资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推动县域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与手段。由此可见,一批高质量的人才就是推动县域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模仿且有价值的核心资源。作为生源产出方,职业院校在表现出对生源的极度渴望时,县域地区也会根据其产出人才的能力来分配生源比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并非很顺利,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仍处在探索和验证当中,但很快国家就意识到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要在城乡之间提倡各行各业广泛举办职业(技术)学校,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这一时期,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开始采取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与当地龙头企业及其链接基地的农户紧密联系,根据学校需要、企业发展、农户需求开展联合办学,实现学校、企业和农户的三方共赢。另一方面,县域地区依托职业学校的王牌专业兴办企业,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相关专业的持续发展。依靠国家政策和稳定生源的支持,县域职业教育也不负众望,通过资源转化产出高技能人才,使其成为国家经济恢复并快速发展的建设骨干,职业教育也与县域发展之间形成了对称性依赖关系。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然而进入21世纪后,大城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虹吸效应”愈加明显,县域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逐步显现,资源转化能力日渐衰弱,极大地影响了其人才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非对称性依赖: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现实审视

对于县域职业教育而言,生源就是维持其长久稳定发展的核心资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域职业教育获取优质生源的渠道越来越狭窄,使得其与县域地区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愈加严重。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表面看是县域地区提供给职业教育的核心资源逐渐减少,制约了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县域职业教育产出优质人才能力下降影响了县域地区在分配资源时的决策,形成了恶性循环。

(一)资源获得:县域职业教育依赖渠道狭窄

1.县域职业教育政策转变,经费投入不足。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要求县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经费负担方面担任更为重要的角色,形成以县级为龙头,以乡镇为主体,以点带面,遍地开花的发展格局。这虽然给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由于21世纪初,“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同样也对教育经费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体量庞大的教育建设工作迫使县级政府在经费投入时必须平衡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县级政府为响应“构建全国重点中小学‘小金字塔’结构”的号召,“集中力量,重点发展”,在县域地区建设1~2所优质的重点中学成为县域地区普通教育发展的宗旨和导向;同时,县域重点中学具有高升学率和高录取率,这都促使政府各项资源逐渐向普通教育倾斜。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而生存需要组织与其他组织进行资源交换。经费渠道来源单一和教育经费投放的不合理导致县域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经费短缺。为了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经费,县域地区通常会整合资源,将发展重心放在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上,其他层级的职业院校或机构则由于经费不足、生源缺失而面临发展困境。即便如此,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也并没有因此得以改善。每个组织都可能会因为资源的需求而对其他组织或环境产生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也是衡量其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它们成为重要性因素和作为组织决策因素的可能性。至此,职业教育与县域之间形成了单方面强依赖的格局。

为了缓解县域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经费缺失等问题,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费减免政策。此外,从政策内容看,职业教育除了需要像普通教育一样开设文化类课程外,还需要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而后者所需要的教材、设备、设施等还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换代,否则很容易被淘汰。因此,即便政府已经增加了对县域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但招生人数的增加还是给县域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压力。部分县域职业院校选择减少对专业课程的资金投入以缓解压力,导致学生因专业技能培养不足而质量下降。同时,县域职业院校也因难以产出技能型人才失去了吸引力,与县域之间无法形成对等的资源交换,致使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在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地区之间长期存在。

2.县域职业教育形象不佳,生源持续流失。作為生源的另一大供应方,学生家庭在生源的去向问题上也有着较大的话语权。同时,随着县域地区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教育也不再以“迅速就业”为主要目标。高分数、高学历、高地位成为家长们进行教育投资的第一选择,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虽然有一技之长,但在家长的眼里依然只能从事体力劳动而非脑力劳动,社会地位不高,难以满足家长对于学生的高期待。而对于县域地区的很多农村户籍的家长来说,家庭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加之家长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不足,也难以取得“高学历”。受诸如此类的认识影响,职业教育在县域地区成为“始终矮一截”的教育,即便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依然严重不足。

除学生家长的固有观念外,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选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全社会追求高学历的社会氛围下,职业教育不被劳动力市场重视。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所输出的技能型人才与当地发展并不完全匹配,导致县域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困难,由此产生的“读职校无用论”的观念开始影响当地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造成生源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全国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本科毕业生迅速抢占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空间。同时,企业既需要通过学历筛选来提高招聘效率,又需要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以稳定其社会地位,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为城镇化注入了动力,县域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部分县域原住民紧跟时代潮流,向往省市一级更大的城市,优质生源部分流失。而留在县域地区家庭的孩子即便选择了职业教育,也会优先选择周边地级市或是环境更好、“档次”更好的中职学校,导致县域职业院校生源基地受到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浪潮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乡镇家庭向县域地区迁移。对于这些家庭来说,“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观念盛行,认为只有读高中、考大学才能有出路,加之县域普通教育不断扩招,增强了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导致县域职业教育招生更加困难,职业教育生源逐年减少。

(二)资源转化:县域职业教育难以回应依赖

1.职业院校优质师资匮乏,育人水平下降。职业教育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专业技能课程的建设,而优质师资则是建设专业技能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受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县域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当地职业院校待遇优势低,对优质师资的吸引力较弱,难以支撑县域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县域职业院校还存在产业发展与学校专业设置不对口的现象,使得一些本土企业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难以通过职业教育传授技术技能,导致优质师资引进困难。

县域职业教育不仅面临优质教师难以引进的困境,还要解决原本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的问题。一方面,这些掌握先进技能的骨干教师有着“理论+技能”的人力资本优势,开始向发达地区的企业或是更高等级的职业院校流动;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职业院校晋升路径僵化、待遇较低等问题长期存在,部分留任教师开始寻求新的职业方向,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县域职业院校出现专业课教师跨专业教学、文化科目教师不全等现象,导致县域职业教育人才产出效率低下,难以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县域职业院校无法构建高质量教师队伍,还与职业院校的内源性息息相关。随着生源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县域职业教育往往将发展重心放在学生发展上,容易忽视本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导致县域职业教育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培养效果甚微。对于职业院校教师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式。新入职的教师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取这些经验,也就无法将相关知识和技能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落后,人才供给失衡。县域职业教育难以为当地经济发展高效产出人才,还受到当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制约。一方面,部分县域职业院校开始模仿普通教育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行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能并不成熟,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县域职业院校普遍开设“技能高考班”,将办学重点放在学校的升学率和录取率上,忽视了分数之外的能力培养,也忽视了非“技能高考班”学生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质量不高,创新、沟通、组织等非认知能力训练不足,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县域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普遍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人才产出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上承省市一级的高等职业院校,为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良好格局,达到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设置专业时大多选择与高等职业院校相呼应的;另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下接乡镇,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部分职业院校响应号召,开设涉农专业,以培养服务乡村的涉农人才。然而,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对涉农专业兴致不高,转而选择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热门专业。这也导致县域职业院校涉农人才产出平平,而热门专业则过于饱和难以升学。同时,这些热门专业也并不完全符合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毕业生因难以在本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面临失业,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降低。

县域职业教育由于过于关注学历教育、升学教育,忽视了承担举办社会培训这一法定职责,培训的软硬件设施设备投入和建设严重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对于县域地区,乃至县域下的乡、镇、村而言,作为目前乡村振兴重要力量的一群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技能落后等问题,其人力资本难以满足振兴县域、振兴乡村的客观要求,急需县域职业院校承担起社会培训的重要任务。然而,县域职业院校由于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低效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不仅消耗着为数不多的教育资源,也制约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

三、对称性依赖: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路径展望

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條强调“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更加注重系统观,更加注重教育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从静态视角探究资源的利用已不能满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资源依赖理论出发,结合动态能力观,强调县域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组织所掌握的感知、吸收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提高县域地区的投入收益,才能推动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地区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重新向对称性依赖关系转变。

(一)资源获得:保障县域职业教育投入稳定

1.政策先行:打造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制度环境。首先,做好顶层设计,提升县域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层级。长期以来,我国县域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县级政府牵头”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在资源分配等问题上压力较大。县域职业教育应提升统筹管理层级,在经费管理上应转变县级政府负责制,加大省市级政府财政统筹管理责任,构建自上而下的财政管理体制,以缓解县级政府资金投入压力。同时,省市级政府应积极探索以地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促进省—市—县职业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形成省市级职业院校与县域职业院校协同互动、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可持续稳定发展。其次,提升投入水平,调整县域职业教育相关资源分配。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关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为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合理且科学的经费预算,实时监控县域职业教育经费使用情况,根据现实情况变化不断优化预算规划;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考虑各县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时,应向经济欠发达县域倾斜,使其职业教育发展有足够稳定的财政保障。最后,规范招生体制,为县域职业教育吸纳生源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各级政府注重完善招生宣传和管理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对县域职业院校招生计划的制订严格把控,充分发挥县域优势资源,推动当地职业教育发展;另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要规范招生录取的流程和操作,保障通过各种招生途径入学的学生都能获得国家的认可,接受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2.观念引导:拓宽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资源渠道。首先,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能型人才的上升空间。县域职业教育应顺应个人发展需要延伸学生的升学渠道,使学生在毕业后有选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不同类型教育的机会。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应加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提高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改变县域地区对职業教育的刻板印象,提高县域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与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知识资本与非认知能力,使学生从县域职业院校毕业后能更加顺畅地转向其他教育类型学校。其次,建设技能型社会,改善技能型人才就业环境。加快构建人人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的技能型社会,改善技能型人才的就业环境,让县域职业院校毕业生也能拥有一个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才是影响县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要打破技能学习的空间限制,让行业企业都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时刻对接市场需求,培养出真正能为县域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要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终身技能学习体系,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打下重要基础。最后,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县域职业教育刻板印象。改变县域地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差,除了要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着手,还应重点关注当下,从现在做起,营造职业教育服务县域振兴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县级政府和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关平台,及时发布技能型人才就业服务信息和激励政策,提高县域群众对技能振兴县域的认知;另一方面,县级政府和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成果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县域振兴的影响力、吸引力。同时,还应完善成果考核机制,对服务县域振兴有显著成果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和宣传,发挥优秀技能型人才振兴县域的辐射效应,提高县域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资源转化:提振县域职业教育产出效率

1.优化配置:提振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师资力量。首先,要“引进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入校任职。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县域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保证学校有充足的经费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县域职业院校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优秀的专业人才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时到学校开展培训、交流和参与教学工作。其次,要“走出去”,激励教师队伍成长。一方面,县域职业院校要鼓励并支持本校教师到省市级职业院校交流,学习先进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并将这些优秀的经验带回各县域职业院校,提高当地职业教育的产出效率;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县域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在职后继续开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学内容和技能培训形式。最后,建立师资培养基地,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国家应根据区域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集中资源建立类型不同、各具特色、具有示范效应的师资培训基地,专门培养县域职业学校专业骨干和技能指导带头人;另一方面,国家应鼓励本科院校开设“理论+技能”形式的师范专业,培养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为县域职业教育提供合格的预备师资,缓解其因优质师资匮乏造成的教学压力。

2.因地制宜:优化职业教育助力县域振兴的办学模式。首先,要根植县域,优化办学定位。学校确定办学定位应综合校内外各种因素,学校的劣势与优势、环境的威胁与机遇都会对其办学定位产生影响。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使办学定位回归区域和行业,充分体现“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地方特色为主题,以实践目的为导向”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开设相关专业,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适应性,提升县域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要扭转劣势、化解危机,制定真正契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改技能型人才供需矛盾,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进入当地企业大展拳脚,在提高其社会地位的基础上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县域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县域的目标。其次,加强、深化校企联合办学。县域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具备的基础教育功能可以缓解县域人才知识资本较低、技术资本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统筹、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办学,合力搭建高效育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县域职业院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整合后的先进设施设备吸引企业到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产品加工和参与实训教学,企业也可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帮助县域职业院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秀人才,改善县域职业教育与县域地区之间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最后,要以县级职业学校为主体,多样化培训形式共同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能局限于职业学校内部的发展,还应承担起社会培训的法定职责,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培养。一方面,县域职业教育要优化技能培训供给,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不仅要鼓励县域地区中青年积极参与到职后培训和非学历教育的学习中去,还要针对不同学习群体提供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丰富培训形式,以满足其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县域职业院校还应积极承担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技能学习体系。县域职业教育应联合老年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机构,根据老年人口群体特征,从传统文化、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诸多方面开发面向“老年产业”的专业课程,缓解县域地区人口“老龄化”压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县域振兴。

[参考文献]

[1]陈先哲,曾晓,靳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中变迁的深层机理探析——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解释[J].教育发展研究,2023(2):11-19.

[2]褚宏启.县中振兴需强化市级政府统筹[J].中小学管理,2022(2):62.

[3]冯太刚,肖金蓉.赛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23(3):57-60.

[4]高士晶,宋志华.资源依賴视角下世赛学校基地的转型挑战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9):59-66.

[5]韩提文,曹晔.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60年变迁[J].教育与职业,2009(21):11-13.

[6]韩文根.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问题及关键举措[J].教育与职业,2021(10):28-33.

[7]惠世恩,苗树胜,闫文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68-71+96.

[8]姜汉荣.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厘定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79-85.

[9]李崇爱,向文洪.农村义务教育后职业教育发展困境与化解对策:一种人力分流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199-201.

[10]李阳.职业教育治理机制:挑战与展望[J].职教通讯,2023(2):28-39.

[11]刘亚西,陈沛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发展的实践回溯与愿景前瞻[J].教育与职业,2022(1):5-12.

[12]王瑜华.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县域中职招生改革的优化路径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 22(2):30-33.

[13]杨文杰,祁占勇.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的变迁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8):17-23.

[14]张志勇,史新茹.聚焦县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振兴县域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共政策选择[J].人民教育,2022(Z1):67-73.

[15]郑宏涛,郑之帆.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起点、任务与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3(3):13-20.

[16]BUCHANAN L.Vertical trade relationships:the role of dependence and symmetry in attaining organizational goal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2,29(1):65-75.

[17]PFEFFER J,SALANCIK 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8.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