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理论到实践:人才引领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强国建设

2023-09-28肖丹王志伟

教育与职业(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

肖丹 王志伟

[摘要]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引领;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18-0102-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次将人才的重要性摆到国家发展高位,这也对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人才引领驱动”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教兴国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认识更深远、理解更全面、需求更迫切。因此,系统分析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互动的历程和理论源流,总结人才引领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策略,对于推进我国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一、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互动的历史梳理

从实业教育历史、职业教育地位确立、技术创新与工业发展进程的视角看,人才需求演变与职业教育呈现出灵活化的互动关系。把握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厘清人才引领对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是当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础。

1.从“助力”到“引领”的人才强国战略。百年来,在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明确职业教育地位与比重成为实现人才引领制度化与规范化发展的缘起。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令》的颁布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此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将工作重心摆在对生产一线人员的教育与再培训上。“‘一五’期间……工业、农业、林业、运输业等部门需要补充100万的熟练工人。”①到20世纪70年代,技工学校开始正式招收高中毕业生以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后备军。90年代,大学扩招对职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职业院校的优质生源被进一步压缩,为应对“高教挤压”的挑战,党和政府推出系列法律法规将职业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轨道。步入新时代,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增强教育整体创新实力的更突出位置,旨在通过人才培养引领社会发展。从“人才助力”到人才强国战略的转变,反映出中华民族从变法图存、富国求强的社会变革运动转向了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

2.从“二分”到“融合”的育人定位转向。有研究指出,“社会性与教育性的不可分离,决定了职业教育研究要从‘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走向‘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的‘不二论’思维,从而走向统一的集大成效应之路”②。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办学、人才培养等的实践正逐步向“融合理性”转变。这种“融合理性”实质上是职业教育在其产生与发展历程中适应教育外部需求而达到的最佳稳定状态。从理性视角分析,技术属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显著特色与核心特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从“生存性技能获取”到“技术与技能双提升”的变迁逻辑,这必定是职业教育利用自身所特有的技术技能与人才培养模式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过程。在此意义上,职业教育成为促进人才现代化的核心,实现从“职业人”到“公民”再到“人类”的转变,逐渐重视共同人性、培养全人的理性价值。

3.从“适应”到“协调”的专产相互协调。产业转移过程有其普遍规律,职业教育的突出特征在于通过培养与积累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引领作用,通过打造产业认准的教育品牌,体现出较强的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该互动关系展现了职业教育通过人才支撑服务经济社会的机制,区域发展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借助人才支撑促进国家各方面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高度关注的目标。各地对职业教育存在价值转向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而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及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又会显著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动力机制,出现人才引领的繁荣景象。可见,“科技”“教育”与“人才”之间具有一种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和谐关系。同时,互促互融过程会涉及一系列复杂化、动态化、制度化的行动变革,这也是职业教育目前需要重视的改革方向。只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才能真正构建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个体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才能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二、人才引领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我国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大创举,具有深刻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外延,需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维角度进行整体透视与把握。本研究基于多维视角形成“政治—经济—教育”三维分析框架,进一步理解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行动提供理论参考。

1.经济维度:响应国家需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强国的经济逻辑主要体现在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跨界性与融合性等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跨界性与融合性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跨界性与融合性强调职业教育和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中,对体系内部进行持续优化。其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在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与新兴产业领域攻克“卡脖子”的工艺技术与生产技术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层面已做出一定贡献,迈出了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坚实步伐。最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职业院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但不限于被动式地提供服务,还要求引领经济社会的变革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快数字经济方面,职业教育提升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适應性,改造提升传统专业,重点打造互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高水平专业群,扩大了数字技能人才供给。

2.政治维度:始终践行党的领导不动摇。职业教育强国的政治维度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首先,党中央高度关注职业教育服务人民的强度与覆盖面。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各项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时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必须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根本立场与价值目标,强调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在培养方式、队伍建设、发展渠道等多个方面的人民满意情况。最后,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促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多重社会职能,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

3.教育维度:突出人才培养、教学与社会服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教育维度呈现出既定底层逻辑,必须讨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与社会服务三大基础功能。首先,人才培养定位与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优化。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功能定位,其人才培养旨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其次,职业教育追求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着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实践教学,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出现了实用主义倾向,对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功用性等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人力资本供给服务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价值的生成是人力资本运作后的结果。人力资本运作的前提是价值,是社会系统职业教育供给人力资本做出判断的过程,也是教育端与非教育端互相融合后产生的互动结果。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在内涵发展与社会需求中取得必要的平衡,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又要在社会要求的倒逼下根据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与进程持续输出符合要求的优质人才。

三、人才引领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策略

當前,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人才引领驱动”,我们要在发扬与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特别重视在理念、技术与系统等不同维度上的引领和支撑。

1.理念引领: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在人才引领的驱动下,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职业教育发展观,这是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念基础。一方面,社会各界要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理性向度,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反思“矮化职业教育”的思维方式,重构社会形象,加强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文精神融入育人体系,重视个人的职业兴趣发展,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健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全方位服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强化“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在细化现有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服务人才培养的行动纲领。同时,职业院校需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组织体系,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打造灵活开放的办学体系。首先,职业院校要通过与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需求对接,选择劳动力市场需求大的专业进行重点开发与建设;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匹配程度及对接能力,推进课程体系与专业建设;最后,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拓宽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引导实习实训规范化发展。第三,构建多层级服务人才培养的协同体系。要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推进职前职后教育衔接发展,职业院校应构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同时,职业院校要立足自身职业技能培训优势,为社会提供教学资源,加强社会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培训,提升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准。第四,树立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观。我国职业教育亟待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机制,对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在科学评价的指导下,职业院校可以得到改进和提升的具体依据,推动教育教学持续改进,从而持续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从而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总之,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才需求,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和优势,并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2.技术赋能: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科教融汇背景下,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起到重要赋能作用。技术赋能的过程既包含应然层面的“理想目标”,借助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事业不断完善对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与支撑功效;又涉及实然层面的“实际执行”,借助机制与平台的介入应对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已基本营造出“重视科技、持续投入”的环境氛围,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具体制度并加以落实。第一,运用数字技术激发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师生积极主动使用元认知技能的一种高阶交互方式。为借助技术来提高育人质量,职业院校应以学生有效学习为核心,运用数字技术重构课程体系,灵活运用项目式、研讨式、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心流状态”。第二,推动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职业院校在加强与企业合作了解真实需求的前提下,引入先进的数字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职业院校培养、引进、培训具备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第三,依托现代数字技术,推动平台建设和混合式教学。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方案,加强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实施,通过虚拟仿真、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职场情境、学习资源与教学平台,并提供个性化学习推荐、资源定制化分享、终身学习档案、网络智能搜索等服务,打破传统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以此更新与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系统性、便捷化、自助式的教学服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概言之,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并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跨场域、跨机构、跨时空合作,同时为学生学习营造实践场景和虚拟实验等教学环境,切实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强化人才引领的支撑作用具有创新意义。

3.系统支持: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人才是国家强大的基石,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在技术标准领域发挥自身强大的影响力是国家强大实力的重要体现。人才引领视域下,形成彰显我国职业教育育人实力的具体体现包括多个层面。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标准。工匠精神有其博大精深的实践渊源,我国要借助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在人才培养标准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重德求精”的工匠精神,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全球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力。第二,明确中国特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基本方向。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涉及范围、服务对象和发展渠道会更加广泛,为此,建议职业院校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力度,在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获取与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第三,持续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培养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能型人才,是推动全球实现更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基础。具体行动上,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工作,突破民众观念壁垒,促成跨界融合式发展;职业院校要破除单一功能,打造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等多元化教育职能;职业院校教师要避免固守原有的育人系统,创造生态化支撑体系。第四,注重地域差異,实施因地而异的人才培养策略。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行业专业类型差异化明显,并且内部还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发展特点与需求,重点培养彰显特色的相关专业人才,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第五,职业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职业教育因其经济导向、就业导向、实用导向等特质,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劳动者的一技之长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和质量,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并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总体上看,职业教育旨在丰富高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在多个维度上打造出优势凸显的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社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对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从现实层面看,近代以来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折射出完善人力资本助推社会发展的探索历程。在此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久弥新,在教学创新、制度改革、服务引领等多个维度上探索人才引领下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与实践经验,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向未来,通过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我们将推动职业教育大跨步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品质的人力资本支持。

[注释]

①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41.

②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的向度与功能——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29.

[参考文献]

[1]何睦.大学知识创新与近代城市新兴产业发展——以南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95-99.

[2]陆宇正,曾天山.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实践的意蕴解析与行动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23(3):108-117.

[3]田山俊,李文文.二战后(1947—1966)美国国际教育协会与联邦政府的互动模式及其内在逻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3):129-138.

[4]吴立波,黄楷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目标、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3):38-44.

[5]雍莉莉.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价值意蕴、矛盾表现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96-100.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职业教育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基于市场人才需求视角探索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