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背景下博物馆的美育发展

2023-09-28王婧雯

中国校外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参观者展品美育

王婧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全能型人才发展过程中,美育作为其中一项发展路径,受到重点关注,是促进学生培养审美、提升情操、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期在传统学校教学过程中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并强调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需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进一步强化学校与社会美育育人的融合[1]。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人们获取知识、进行教育过程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逐渐拓展到除学校这种正式学习场合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2]。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博物馆占据着重要地位,博物馆美育也是当下社会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校园之外,学生能够通过在博物馆内参观、游玩的方式获得知识、感受文化、接受美育。伴随着全民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浪潮推动学习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非正式学习的场所也在不断创新,适应技术发展下的非正式学习开展[4]。借助技术手段,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美,增强了博物馆美育的趣味性和深度。在新冠疫情期间,“云观展”参观博物馆形式的出现也大大加快了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步伐。线上博物馆活动的开展让观众能够足不出户感受博物馆,带来跨越时间、空间的美育感受;数字技术与展品的结合方式也为博物馆美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因此,分析数字背景下博物馆美育的创新之处,旨在促进博物馆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功能,推动美育工作的实施,加速博物馆教育在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一、博物馆教育中的美育

作为非正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成为当下“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的热门场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不仅是教育场所的更改带来的新鲜感,更是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新学习观[5]。虽然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的内容各有侧重,但作为博物馆美育载体的每件展品,都能够收藏记录过去、展示现在、传递思想精神。通过对展品的了解,参观者能够获得知识、感受文化、提升审美。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又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促进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相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6]。将历史与当下进行了有机链接,使得美育的开展途径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博物馆内展品的呈现方式也变得多姿多彩。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人类基本的精神与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能力的教育叫作美育[7]。美育通过提高人们的审美来召唤人们自身的高尚情操[8],按照美的标准和规律培养人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以及改善审美趣味,重视形象化和情感性。在这个过程中,对美的体验往往是从直观认知、感官体验,再到产生美感,从而产生对美的向往,激发美德,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9]。既可以理解为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美的精神,陶冶情操,塑造灵魂;也可以上升到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为中华文化筑基,促进民族兴盛的层面[10]。通过与博物馆内的文化知识进行碰撞,了解展品及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故事,学生能够在这里接受知识,感受文化,获得精神上的富足,得到深刻的美育感受。相较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实现实物与精神背景的融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相结合,带来更具真实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对学生的美育工作。

(一)多感官感受美

与传统的以书本为主要教学载体的学校不同,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主阵地,博物馆内有丰富的、真实的展品资源。学生能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阅览展品,通过超出文字描述的感知方式来看到展品的美。并且除了展品本身,博物馆也借助各种载体、科技手段对展品进行多视角呈现,比如艺术馆中的文字解说、自然馆中的动物叫声、科技馆中的实验模拟等,在实施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同时,也帮助观众获得更丰富的参观体验[11]。在博物馆内,参观者可以接收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对知识和文化的感受更加身临其境,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参观博物馆借助不限于文字的展示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多感官的方式感知到美,了解更多的知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文化的感知、学习与记忆。

(二)自主探索美

由于博物馆具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和环境真实性,博物馆教育也更具个性化与情景化,学生可以作为参观主体完成具有高自我选择性的博物馆参观浏览,主动探索美。博物馆的环境能够激发身处其中的学生对展品的参观兴趣,有效促进参观者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完成“自定义”的博物馆教育。在博物馆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展品主题和内容,通过文字介绍、活动交互了解展品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学习增加参与度,促进个性化学习,让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个体知识建构者[12]。学生在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可以自己规划路线,选择参观时间,从而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还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安全学习氛围,使得博物馆作为知识的生产和共享机构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教育及美育[13]。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共情理解美

在面对展品时,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内容,探索历史、文化的发展,从而促进参与者进行更深刻的思考,产生自我意识、精神上的相关提升。有研究者指出,科技类场馆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献身科学的意愿和社会责任感等[14]。同理,在不同博物馆中,学生不仅能够从感受展品中获得知识,从自主探索中了解文化及历史,也能够在情感层面获得更深刻的感受,转化为提升自身精神的助力剂,做到精神层面的优化,真正从感受美变为理解美,如从艺术博物馆中感受时代性、从自然博物馆领悟物种多样性和环保的重要性、从科技馆中感受知识如何真实运用于生活中等,从而产生对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共情。同时,博物馆也可以源源不断地赢得高质量的事业爱好者、传承者[15]。

博物馆美育不仅能够教会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更重要的是结合展品使其理解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精神美,丰富其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借由自主选择性、环境真实性和共情性的特征,博物馆可以进行文化的展示、重现以及深化,观众在博物馆中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参观、游览和学习,了解历史,感受文化,深化情感,从而实现博物馆的美育功能。

二、数字背景下的博物馆美育

博物馆是思想和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传递的汇聚处,记载着不同时期展品的故事,展现着不同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这些展品是博物馆中“美”的记录和“美”的展现,让人们能够在博物馆中看见美、认识美和传承美,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美育,提升展品的美育效能。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数字时代使得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也为博物馆藏品的展出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VR、AR 和直播等技术优化、拓展了展品展出的方式;多种类型媒介的出现使得美的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观众可以获得对藏品更深刻的认识。技术投入也使得观众的游玩过程转变为可被量化统计的数据,博物馆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展示和传播等,更好地推动观众接受美育。技术的持续进步推动博物馆不断发展创新,数字背景下的博物馆也极大地丰富了美育的途径。技术的加持使得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美育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探索美和理解美,完成更优质的博物馆美育。

(一)感受方式的数字化——技术呈现美

在博物馆中,展品是观众直观感受美的窗口,尤其是其中的文物,更是智慧美的象征、文明美的呈现以及传统美记录和传承的载体。但是,直接呈现展品、对产品进行“鉴赏”可能会隐藏展品或产品背后更加深刻的意义或背景,使得大部分参观者无法获得很好的参观体验。因此,展品的呈现方式需要借助技术进行丰富,将略显单调的“观看”展示转变为借助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赏析。在这一过程中,为拉近文物与参观者的距离,博物馆可以选择对文物进行数字化扫描和精细化修复,并将文物的三维影像进行数字化保存。这样不仅能够让观众近距离、多方位、细致地观看展品,还能够妥善保存易损坏展品或稀缺展品。在博物馆内,利用AR、VR、MR 等技术对部分展品进行虚拟展示,参观者可以看到因为材质、损坏等原因不能直接展示的展品。博物馆还可以通过虚拟讲解员协助、观看动态展品等方式弥补过去展品“只可远观”的无接触参观,让参观者通过讲解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感受展品的深度美。三维立体交互的展示形式也使得展览更加有趣,更具有吸引力,参观者能够充分享受参观过程中的每一刻,获得多样化的观看、聆听和触摸体验[16],拥有更具参与感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在保护展品、保护美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多感官地参观,扩展了学生对美的感受途径。

对非数字化的壁画进行数字化转换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工作是一项高保真图像的采集工作,将壁画进行扫描,高精度采集、存储为高质量的数字化版本。这样做既能够将因环境影响或自身原因未能被展示的壁画进行电子化展示,也能够永久记录下这些历史的智慧之光,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永久传承下去。采用VR 技术可以在白墙上直接呈现立体的莫高窟壁画,通过这种方式,参观者能够看到暂时无法直接观看的窟内壁画全貌,更近距离、更细节、更深刻地观看莫高窟内的壁画,产生不同于身处窟内参观的全新体验。在参观过程中,参观者还可以通过AR 技术与“飞天”、九色鹿等壁画元素进行互动,在情境中真切体会敦煌文化。

数字技术手段为展品的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的参观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感官感受美的体验更加深刻,促进了学生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二)探索方式的数字化——技术丰富美

在博物馆中,观众看到的许多藏品是被淡化了文化背景的[17],大量展品的深度意义表现得不够强烈,其意蕴远超出有限空间与现场文本所给出的解释,物理环境下直白的展示使得观众不能够感受到展品背后的深刻意义。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博物馆的展览形式,也为观众在博物馆中真切地探索美提供了更多渠道。在博物馆内,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或导航台的详细介绍了解展品的信息和内容,更深度地了解其背后的含义,更直观地匹配展品与其信息。博物馆还会设置交互机器和数字观影场所,以便参观者能够在参观过程中多方位、更深度、更主动地感受文化和探索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新冠疫情期间,各类线上博物馆的出现也满足了大众在疫情期间的参观需求,各种各样的“线上展览”为全球公众提供了绝妙的视觉体验。“去中心化”的博物馆参观体验让参观者能够在博物馆中更加深切地感受美、体会美。技术不仅在空间上缩短了参观者感受美的距离,也在时间上拉近了参观者感受历史、感受文化的距离,激发人们主动探究美的兴趣和动机。技术也丰富了大众感受美的方式,提供了更多感受美的途径,让人们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更清晰、更明确地了解美及其背后的意义,提升人们自主探索美的能力,更深度地完成美育。

在敦煌莫高窟的参观流程中,正常参观的途径是数字观影及实体观摩,参观者可以在不一样的环境中参与博物馆活动,获得探索体验。通过数字建模、信息汇总的数字观影环节在一开始就带参观者回到过去,先一步感受壁画的精美、莫高窟的雄伟以及历史的厚重,之后再回到现实借助多样的展示方式让参观者多角度地参与其中,体验历史沉淀下的璀璨文明。“云游”数字敦煌的线上旅程,也让参观者可以借助扫描好的图像和相应的信息介绍,对每一个窟进行线上参观,通过视频、图片、活动等方式更全面、完整、清晰地了解、探索壁画,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莫高窟的精美绝伦,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自由游览。通过不同的参与探索方式接触到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敦煌莫高窟,能够更进一步感受壁画的美,探索敦煌文化的美。

技术的加持增强了学生参观博物馆的主体性,学生在游览博物馆过程中的参与体验大大提升,为博物馆开展美育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美育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从而使得博物馆美育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学生的主动性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理解方式的数字化——技术传播美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推动了传统博物馆的发展,媒介的多样性使得参观者与文化的接触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从而更具创意地促进参观者对美的理解。利用网络、新媒体等现代媒介对博物馆文物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多维度的动态展现,二者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近年来,许多探索节目和纪录片,如《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介平台,将博物馆藏品更广泛地推向大众。通过弹幕互动、评论留言等高度自由的互动方式,大众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博物馆和展品,获得超越参观过程本身的博物馆教育体验,完成对文化和思想的感知和领悟,真正做到理解美和传播美。在采取不同媒介进行博物馆展示的同时,博物馆文创的开放和市场化也成为博物馆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18]。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角色发生了从“守护”到“公共服务”的转变。借助拥有丰富典藏的优势,博物馆进行富有自身特征底蕴的产品研发,通过构建IP,实现对博物馆文化和思想符号的构建。这也促成了美的抽象要素被赋予潮流的具象形式,引导大众提高思想文明自觉,增强思想文化自信,能够真正在生活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人们的审美和思想,主动承担起传播美的责任。

敦煌研究院借用当下人们熟悉的网络平台进行展品的生活化渗透,将文物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大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接触到壁画的美,感受敦煌文化,比如: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小程序会每天更新开屏的“今日画语”,将壁画以日历形式进行每日推送,让参观者更有兴趣完成每日打卡,了解不同的壁画内容;《敦煌岁时节令》将中国传统节日及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塑像等内容相结合,巧妙并有趣味性地将古人智慧成果引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带领人们探古寻今。同时,敦煌研究院还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创商品,包括丝巾、文件夹、帆布包等生活用品,其中“敦煌诗巾”活动是通过小程序定制专属丝巾,由参与者自行完成主题选择和元素添加环节。参与者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九色鹿、青鸟、守宝龙等具有莫高窟特色的表征,并选择相应主题的元素,定制自己眼中象征“敦煌文化”的丝巾。通过这种方式,参与者能够以有形的载体来感受和阐述无形的敦煌壁画文化,实现由对物品的感知上升到对文化的共情[19]。

数字背景下的博物馆从感知、参与探索与共情等角度将展品与新媒介进行了有效融合,通过感知方式、参与方式以及推广方式的数字化,将数字化融入博物馆美育中,帮助参观者在博物馆中进行更丰富的多感官感受、自主探索和共情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文化和艺术得以借助技术发展获得进一步传播,从而实现让人们在数字背景下感知美、认识美和传播美的目标,促进其对美的深度理解和运用,使其做到会审美、追求美、创造美。

三、数字背景下博物馆美育的发展方向

尽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博物馆美育在开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美始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展品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思想黏合度不够,人们对美育内涵的理解和对美育任务的认知还不完整,在教育实践中更是缺乏主动性[20]。如何通过观念、方式、机制创新博物馆美育的传播途径,让受众主动接受美育、思考美育是开展博物馆美育急需解决的问题[21]。2020 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有序推进文博单位恢复开放和复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完善丰富展示的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22]。从时代化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数字化也是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推进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机制建设,加强博物馆的网上服务功能,将是未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3]。因此,博物馆中抽象的思想文化与技术的有效融合,就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点关注问题。在促进博物馆美育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在数字背景下开展博物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坚定认同,在美育工作的框架性层次上进行战略思考和筹划,在过程中进一步推进在博物馆中借助技术完成博物馆美育的开展方式的优化、推广方式的丰富和教育内容的深化,使学生美育在博物馆中得到深度发展。

(一)个性化感知——激发美育动机

博物馆是集多种感官学习、具有直观感受的学习场所,教学手段相较学校教育更加丰富,尤其是技术的加入,使得博物馆内展品的展示、展览主题的确立都更加生动,再加上有着不同的具身化文化情感的差异化个体,从而创造出个性化的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观兴趣,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23]。但是,在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博物馆进行展品展示的过程中,如果过多地注重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出现不恰当运用媒介的情况,博物馆在布展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运用,将重点放在高科技上,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新颖技术带来的新鲜感上,而忽略了展馆内所摆放的展品,展品的意义价值被架空。

因此,在布展时要十分注重博物馆中展品的重要地位,时刻铭记博物馆展示美、传承美的使命,根据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以凸显不同展品的意义价值,进行个性化展示。此外,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受美的方式,方便学生选取最适合自身的技术来完成美的发现。利用丰富的技术凸显展品的特征,激发参观者的参观兴趣。保证技术与博物馆美育相互支撑,互相促进,技术促进美育的优化开展,美育也促进技术使用方式的多元化,激发感受美的动机,使人深切体会博物馆美育的价值。

(二)体验性参与——产生深度美育理解

由于展品的思想和意义不易呈现,参观者不能全方位、近距离感受展品,在博物馆内使用技术进行展品展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利用全息影像进行展品展示,能够带给学生立体、多样的展品观看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其背后的深度含义。但如果不考虑展品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单一地利用技术,对展品进行简单展现、对文物元素简单复刻,可能会导致作为参与者的学生产生低效的用户体验。博物馆对于展品美的传递反而失去活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观兴趣和动机,无法实现博物馆传播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目的,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底蕴随着技术的增加而消散。

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适当的技术增加需要与文物的思想文化意义相结合,对展品内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含义进行诠释,并且在参观过程中增加体验性的参与活动,学生可以对展品的理念与意义进行深度了解;使用的数字化手段可以与展品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契合时代背景的场景化展示,详细展现展品背后的故事;技术手段也要与展品所包含的情感价值相结合,使用情境化、多角度的展示方式,借助技术的力量让学习者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展品的美,思考展品的美,让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和底蕴。通过数字技术开拓博物馆中活动参与方式,在活动中不仅能够体现展品的内涵,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展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在美的知识获取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振,完成具有深度的美育。多样化的展示方式也为博物馆美育的推进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进行美的感受与理解,使得博物馆美育更具有范围广泛性和个体深度性。

(三)美育共同体——灵活迁移美育能力

博物馆美育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便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创造美,将美运用于生活、投射于思想。利用技术可以使得学生对美的理解更加多元化,促进学生产生美的意识与精神共振。在博物馆中,借助技术打造氛围感,让学生参与具有体验性、情境性的“支架式”参观,从身心全方位理解美,并同时设置提问或者挑战,为学生带来更具开放性、深刻性的自我创造,在思考与反思中进行美育能力的自我挖掘及迁移。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过程中,可以增加学校与博物馆联合的活动设置,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参与博物馆活动的机会,进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也能够获得具有趣味性的参观过程。第一,参与和开发博物馆美育课程,让学习者能够在正式学习中感受到不同于传统知识的过程美,高效、系统化地进行博物馆美育。将博物馆教学的数字化体验与学校教学的理论化相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实现知识互通,运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达到知识趣味性、深度化迁移运用的目的。第二,在技术支撑下设计真实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以深入参观展品,感受展品背后的思想与文化,通过一些审美活动完成美育能力的迁移,与学校学习的知识相关联,并进行相应的延伸,从而使博物馆给学习者带来全面的、终身的美育体验。第三,举办校园博物馆沙龙活动。为进行思维碰撞,校园里可以定期举办博物馆主题活动,学生参观线下或线上博物馆后,根据不一样类型的博物馆数字化呈现方式选择不一样的展示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感想、参与周边创作、展示实验过程、进行剧目表演等方式,进一步对自己理解的美进行交流、讨论后再创造。以学生为主体,博物馆与学校融合,构成美育共同体,在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带给学生美育体验,让学生深刻体会美、运用美、创造美。

技术的加入提升了博物馆美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丰富地体验博物馆的展出,感受沉浸式的参观活动,获得更加深刻的直观感受;选择不同的适合自身发展的参与方式,主动完成博物馆的知识学习,与课堂所学内容相结合;参加更多元化类型的博物馆主题活动,主动、有深度地提升审美迁移能力,并在生活中运用审美能力,产生对于美的意识,完成有意义的美育过程。

四、总结

在博物馆中,我们能够借助技术进行文化与思想的呈现、凸显和强化,从而开展深度的博物馆美育,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品格。在数字背景下对博物馆美育的方式进行探究时,要时刻注意,技术能够帮助博物馆进行美的感受、展示和理解,能够对美育的开展产生正向影响。在技术发展的当下,利用技术激发美育动机,让学生产生对于美的深度理解、灵活迁移美育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技术与博物馆美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习者在这种非正式学习环境中进行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与课堂教育一起完成更全面、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美育,构成学生—博物馆—学校的美育学习共同体。

猜你喜欢

参观者展品美育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最美的蝌蚪
展品被盗了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脑洞大开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数说InnoTrans 2018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