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资源建设
——以“冰雪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专业群为例
2023-09-28杨迪
杨 迪
(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任务目标,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2025年“全面推进”,到2035年“基本建成”。同年12月,由人社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技能型社会建设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但也坦言目前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需求仍有差距”。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技术前沿相契合。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新业态、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提升等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与专业支持。冰雪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专业群立足于冰雪产业发展,打破专业学科体系,跨学科专业组群,致力于服务地方冰雪产业发展。专业群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现代化制造,面向冰雪装备制造领域培养“两化融合”新型人才,面向未来岗位需求,为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转型升级,为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为冰雪装备制造和智慧应用提供人才支撑。
1 专业群建设依据
1.1 宏观政策依据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顶层制度设计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这些政策、方案和法律的制定与实施,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和法律保障。新百年、新征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表述得更加清晰,“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连续提到“产教融合”,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企业也是办学的主体,要承担社会责任;职业学校要为技能型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也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科教融汇”是一个新词,是指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1]。数字化教育、智慧教育是一个新的探索点,到2035年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重要的引擎。以上是冰雪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建设的宏观政策依据。
1.2 产业发展依据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中国冰雪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向纵深发展。冰雪装备是冰雪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冰雪运动广泛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2]。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如何将产业分工、协作与融合进一步深化,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冰雪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机制,构建大冰雪产业体系,促进包含冰雪装备在内的冰雪产业领域的协同创新发展,培育冰雪全产业链,解决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专业群组群逻辑
2.1 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对应精准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冰雪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面向冰雪产业的冰雪装备领域,属于制造业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其发展方向必然是服务型制造,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融合了新一代通信技术的新制造,正是服务型制造。专业群把分属于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四个专业进行组群,聚焦冰雪装备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冰雪装备制造转型升级,符合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专业群服务冰雪装备领域,顺应黑龙江发展冰雪经济的实际要求,对应牡丹江产业发展规划中推进冰雪装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规划举措,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2.2 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与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契合度高
冰雪装备产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从业态特征可知,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和协同创新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黑龙江省冰雪装备企业的未来发展要从制造“普通产品”向“智能型产品”转变,对产品的服务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在线管理,产业链上智能产品调试检测,尤其是后市场的远程运行维护、数据采集分析和网络化协同制造将有大量人才需要[3]。专业群基于这一需求,积极为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岗位培养人才。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面向服务型冰雪装备制造,具有“互联网+制造”“互联网+服务”意识,同时了解服务业和制造业,具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平台应用等信息化能力;能从事智造技术、智能产品检测、信息技术服务以及协作配套岗位的有创造力、有系统思维、有理想信念、有工匠精神的热爱冰雪产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链需求的高度契合。
2.3 群内专业内部逻辑明晰
专业群聚焦冰雪装备产业链上的智能化产品开发、调试检测以及后市场运维的人才需求,四个专业因共同的产业需求而集结,基于共同的产品——冰雪装备,以智能化冰雪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为主导,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为核心,各专业发挥优势形成合力与啮合效应,相互融合渗透,协同发展;各岗位分工协作,技术技能相关性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面向产品智能化设计员、智能制造技术员、远程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智能化接口安装、调试、运维等岗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智能化接口组态软件开发与应用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等岗位;大数据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智能产品应用数据采集师、数据分析师等岗位,培养技术全栈,服务一体的新兴技术岗位复合型人才。
3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群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冰雪装备制造领域服务型制造的人才需求,依托冰雪、服务冰雪,以构建冰雪引领、文化包围、面向产业高端的新型培养模式为目标,开启“情怀志向”式学习,培养一大批致力于建设“冰天雪地”的留得住、用得好、能力强的高级人才。专业群校企合作,创新构建 “产教融合、校地共建、三融三进、实践育人”的立体交叉式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服务型制造人才培养的标杆。
3.1 产教融合,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
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建立牡丹江市机器人产业学院,与区域内冰雪装备企业深度合作,践行工学交替、校企双元培养机制[4],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培训学生、企业员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实现产教融合。建设期内,构建有企业参与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完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建成基于冰雪装备产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3],进一步完善产业学院运行管理制度,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现代学徒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形式的深度合作形成休戚与共的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3.2 校地共建,服务地方冰雪装备制造
专业群积极开展校地共建,力促地方冰雪装备产业发展。与牡丹江工信委、商业局建立政校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加大与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建立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学院和牡丹江携程呼叫中心建立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学院合作力度,推动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学校与地方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与牡丹江长城造雪机厂共建智能装备制造实习基地,与吻路雪集团牡丹江分公司共建室内滑雪机智能化升级改造实训基地,与黑龙国际冰雪装备有限公司开展冰雪装备智能产品研发,联合牡丹江市发改委拟与郑州新开普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牡丹江冰雪装备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
3.3 “三融三进”,培养复合型人才
专业群积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构建,立德与树人同向同行,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力行“三融”:岗课融合、赛课融合、课证融合;实现“三进”: 思政进课堂、课堂进企业、企业进学校。探索对“岗课赛证”融通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开展专业群学分银行试点,对学生在大赛、技能证书、X证书、实践活动成绩等方面所得的成果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3.4 实践育人,打造冰雪文化实践育人体系
以“走进冰雪爱北方,融入冰雪学本领,服务冰雪共金山”为育人主线,打造“五育并举”的冰雪文化实践育人体系。即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个课堂教育教学联动,基础能力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实践三个阶段递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地方冰雪特色参观、校园冰雪文化节、冰雪企业见习、冰雪场地见习四类活动认识、体验、沉浸、热爱冰雪,实现冰雪引领、文化包围,激发学生为冰雪服务的热情,培养一批融入冰雪情怀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通过打造以 “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提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公司落地”等环节为核心的“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4 专业群教学资源建设
4.1 资源库顶层设计
准确把握制造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定位的新要求[6],根据产业岗位群需求分析,设计岗位能力,整合课程,设置课程模块,校企共建“平台共享、核心打造、拓展互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共享”即专业群设置基础课程平台,分为公共基础部分和专业群通用部分,公共基础部分为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公共课,专业群通用部分重点培养通用技能,帮助学生构建服务型制造整体认知。“核心打造”即依据岗位群分工和各专业特点设置独立的核心课,帮助学生形成岗位核心能力,按照不同职业方向分流培养。“拓展互通” 设置职业拓展互融课程和“1+X”证书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展其他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设置企业真实项目实训课程,对接产业高端人才需求,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个性化和系统化培养相结合。
4.2 建设策略
一是分层建设。库内资源以总-分形式体现。总层是专业群资源库,包括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课程构架、专业群特色库、专业群社会服务资源库、专业群团队和专业群成果共享库六个模块;分层是专业群包含的四个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所构建的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联系的专业资源库。每个专业包含专业概况、课程资源(供学生学习)、素材资源(供教师共享)、专业团队、优秀毕业生库和行企资源六个方面。二是明确细节。以课程为单位下发任务,每门课程需提供上述课程资源和素材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学习指南、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视频资源(教学录像、实践教学现场录像)、测试考核(单元测试、阶段考试);素材资源包括文本资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材)、视频资源(微课、现场录像)、动画资源(2D动画、3D动画、仿真操作)、图片资源(教学图表、现场图片、设备图片)、课程思政资源(视频、案例)、项目库(学生作品、大赛作品、真实项目)[7]。应控制文本和图形(图像)资源在总体资源中所占比例,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学,提高三维动画、微课和虚拟仿真等资源的比例。动画,即通过直观画面或变换视角,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将微观概念可视化,使学习者学习起来更加兴趣浓厚。微课,是根据课程特点、学情分析聚焦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颗粒化,形成围绕知识点(技能点)展开的精短视频。虚拟仿真,为利用科技手段展示现实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运动和复杂结构等,从而替代危险性高、难以安排的现场实习,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4.3 建设成效
一是建设专业群通用平台课程。在学校原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基础上,按照专业群课程体系,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智能制造导论”“制造业数据采集基础”等6门基于产业通用能力的平台课程资源。二是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基于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为不同层次生源提供线上学习平台,建设智能化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具体包括岗位技能标准库、核心课程资源库、课程素材资源中心、“1+X”培训课程,将资源库建成可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组织教学、企业员工培训与学习、社会人员自学的综合应用平台,切实提高学习者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日常教学应用资源库运行平台受益学生数量占比不少于80%,开发核心课程资源8门、“1+X”培训课程4门,建成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2门。三是建设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库。构建校企联动合作机制,以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企业真实项目或产品为原型,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与行业专家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冰雪装备信息化应用实践”等3门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训课程。
5 专业群教材与教法改革
5.1 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促进产业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和应用
教材建设以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为主要方式,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并配套信息化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动画、交互式课件、技术规范、评价标准等。一是适应知识更新快、创业频率高的产业特征,开展活页式、模块化教材的建设研究, 以活页的形式、模块的组合,实现不同专业、 不同类别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培养。二是以职业规范、产业技术人员技能养成为目标,开展手册式、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进行课程专项训练、综合项目实训,促进学生的自主、泛在化学习,促进探究式课堂教学。
5.2 实施融合信息技术的教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发挥学校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优势,引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驱动式、 虚拟仿真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 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