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

2023-09-28周婉愉

学周刊 2023年29期
关键词:校本化学作业

周婉愉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福建南安 362300)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和作业设计工作中我们要将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培育目标。而校本化的作业以其类型多样、形式新颖等主要特征,成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将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等理念融入化学作业之中,以此设计出难度适宜、内容得当的化学作业,建设起校本化的作业品牌。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初中化学校本作业的重要意义

于化学学科教学和初中生的学习、成长之路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设计校本化化学作业意义重大、价值深远。一方面,教师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和理念,围绕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等教学目标,广泛挖掘和有序组合校本化的教育资源,并依据化学课程的实际要求,将这些校本资源转化为形式各异的作业。如此既能丰富化学作业中的内容、突破传统化学作业中的局限和禁锢,还能为化学学科的课程教学、实验活动等增添更为多样的素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开阔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课程改革和优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另一方面,校本化的化学作业区别于传统的化学作业,其内容的难度、素材的选择都更为契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在分析和完成作业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实验技能,还能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转而深化科学思维等化学素养,所以说,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校本作业意义和价值不容小觑。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一)立足校本资源,设计实践型作业

校本化的作业就要以校本资源为主,为此,教师要立足于校本资源,设计实践型化学作业,让学生积极调动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积累的经验,于实践中阐明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从而凸显校本资源和化学作业的价值。

1.利用校本实验室设计实验作业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只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而实验是化学实践中的重要分类,有助于学生验证化学原理和公式。鉴于实验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在设计校本作业时,教师可以利用校本实验室,精心设计和规划实验作业,依据实验室内拥有的材料和道具,引入相对应的实验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校本实验室内的药品、器具等,验证化学知识中蕴含的原理以及不同化学成分之间的反应情况,这样既能改变化学作业的模式,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1]。而校本实验室的功能不止于此,为了让学生熟悉实验道具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教师也可以设计趣味化的实验作业,提前布置场地,要求学生找出不合规格的道具、摆放不合理的器具、存放不科学的药品等等,以“找茬”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不同道具、药品的正确存放方式,这样既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还能创新校本实验室的利用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

2.利用校本情境设计探究作业

除了校本实验室这一实物资源之外,校本情境也是校本资源之一,学校内真实存在的事迹、现象等皆可作为作业设计的素材和资源。基于此,教师可以广泛搜寻校园内的真实事例,如“为预防流感,在校园大范围喷洒84 消毒液是否会危害学生的健康”“加强火灾预防演练,应注重哪些事项”等等,以这些真实的事例为素材创设校本情境,让学生结合基础理论、化学方程式等,通过计算、推理等方式,得出问题的答案,撰写可行性建议书,以此完成探究类作业。借助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强化自身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还能从探究的角度加深实验探究的强度。在此基础上,为强化学生的体验感,教师还可以针对探究类作业的完成情况组织专门的讲评活动,要求学生将他们撰写的建议书以书面或者PPT 的形式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观赏和评价对方的建议书,找出其中的创新点或者漏洞,展开辩证性的讨论和探究,并在互享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最佳的解决办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知识,也能促使他们合理地运用知识。

(二)立足真实学情,设计分层作业

高质量的校本作业,务必建立在有效的学情分析基础之上。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学情,以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准则,遵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设计分层型的化学作业,让学生能够获取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促使他们展开精准的学习活动。

1.基于个体差异设计层递式作业

初中生正处于个性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每一个个体之间都具有不同的特征,他们之间的认知差异较大。对此,教师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设计与化学课程、学科教学相关的问卷、测试卷,让学生于课前预习阶段完成问卷调查和随机检验的任务,并集中统计和分析调查情况,据此展开合理分层和科学规划。在做好学情分析工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基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其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等不同的层次,依据他们真实的化学知识储备量、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设计由易至难的作业,让后进生获取相对简单的作业,优秀生获得难度较高的作业,这样既符合他们的真实学习能力,还能凸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明显增强[2]。除了在作业的内容上展现出层递式特征之外,也要在形式上凸显层层递进的形态,以闯关类的作业为准,鼓励学生突破自身的局限,逐步完成难度更高的作业,进而增强其自信心。

2.基于群体差异设计合作式作业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根据学情分析的情况,将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作业小组之中,以“优秀生1+中等生2+后进生1”的形式,优化作业小组的配置,推动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和互动,发挥优秀生的引领作用,让他们能够互相分享学习经验。当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有所增强时,教师可引入合作式的化学作业,要求他们通过搜集资料、整合素材、实验探究、数据分析、总结归纳等多个环节完成作业,深入解读化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充分利用化学知识阐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在此过程中鼓励优秀生带动中等生和后进生。如此,学生既能在作业小组中找准自身的定位,还能进一步提升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维等核心素养。

(三)立足课程标准,设计活动型作业

校本化的作业既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还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在凸显个性的同时保持共性。所以,为了体现出校本化学作业的价值,教师要立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设计活动型的化学作业,让学生在参与课内外活动的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和实验技能等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1.聚焦科学态度与责任设计阅读活动型作业

阅读面窄、阅读量不足,是当前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产生了错误性的理念,他们将“学习化学知识”等同于“解题”,更加关注自己是否能够快速地解答试卷,而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对此,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将化学学科的文摘材料、文献资料、学术期刊、专栏素材等作为化学作业的素材,据此设计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个人阅读、小组阅读等作业形式中广泛积累化学知识、深入溯源化学学科的历史,大幅增加阅读量和知识储备,了解化学概念或公式的诞生背景。此外,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教师也可以选择某一个化学家的纪录片、新闻采访片段、传记等作为阅读活动的素材和资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化学家孜孜不倦、认真钻研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于榜样的引领下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至此,以阅读活动为化学作业,不单创新了其形式,也使学生体会到新鲜感,有助于强化其核心素养。

2.聚焦科学探究与实践设计调查活动型作业

立足于化学课堂标准,教师还可以将科学探究与实践作为重要培养目标,聚焦于此目标设计调查活动型作业,将学生日常所见的化妆品、日用品、食品等作为调查的对象,要求他们通过查看说明书、配料表等查验其构成成分,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让学生准确判断其是否安全、是否健康等等。而后,在得出初步结论后,学生要通过绘制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扇形图等方式,对取得的成果和得出的结论进行统计,以数据化和图表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凸显探究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愈发缜密,他们的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逐步提升[3]。而为了凸显化学作业的校本化特征,教师也要将关注点聚焦于学校内部,引导学生利用相同的统计和归纳方法,对学校中的涂料、教具等展开调研,集中分析其化学成分,针对其中存在的健康和安全隐患,撰写评测书和建议书,让学生能够借助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由此,学生既能形成和增强科学探究与实践素养,还能重新燃起对化学作业的兴趣,而校本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四)立足教材内容,设计变式化作业

教材是实施课程教学计划、获取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价值和作用不容忽视。同时,它也是校本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化学作业时,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应立足于化学教材内容,对教材中固有的素材和资源进行变式,将其作为化学作业,利用变式化的作业吸引学生对教材的关注,帮助他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1.借助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变式作业

一直以来,教材中课后习题的功能和价值仅限于课堂测评,当讲解完理论知识后,教师会要求学生完成课内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课后练习的期待感逐渐减弱,他们甚至会通过工具书等载体,提前查阅练习题的答案,削弱了其功效和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借助教材课后练习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变式,以课程内容和基础理论为核心,调整和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问答形式、最终答案等等,使其更为灵活和多变,并通过变式的方式构建一个层递式的问题串,让学生能够由简单到复杂地解读化学问题,将变式后的课后练习作为化学作业,不仅能够挖掘出教材内容的隐藏功能和价值,还能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为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也要秉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理念,模仿课后练习的形式,设计与之具有相似性特征且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系统化的训练中深化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于深入钻研的过程中形成化学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够多角度地看待和解读化学问题。

2.借助教材拓展板块设计变式作业

除了常规的理论知识之外,初中化学教材中还编排了插图、资料卡片、自主探究等不同的拓展板块,这些拓展内容不仅为化学教学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还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立足于教材内容设计变式作业,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的拓展板块作为化学作业的素材和资源,利用拓展板块中的图片、表格、文字信息和真实数据等,编制成具有探究性、可行性的化学作业,设计为填空、简答等书面作业以及实验等操作类作业,改变其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变式作业的加持下创造性地解读和分析教材中的内容,促使他们充分利用拓展板块中的资源和素材[4]。另外,拓展板块中的素材大多与化学学科的历史文化、奇闻逸事等相关,这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可将拓展板块中的内容,设计为变式化的项目作业,将文字和图片类的信息转化为项目议题,让学生在变式的过程中明确项目活动的目标和中心点,并结合课内积累的化学知识、技能等,展开项目探究活动,挖掘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以此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以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等为主要目标,立足于校本资源、真实学情、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等要素,设计出兼具实践性、分层性等特征的化学作业,不仅创新了化学学科作业的形式,也丰富了作业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被作业所吸引,转而沉浸在化学作业之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而校本化的作业,相比于普通作业而言,能够更加精准地对接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

猜你喜欢

校本化学作业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