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2023-09-27栾永振
栾永振
F教材“阅读与思考1”
【引思】什么是认识?人的认识发展要经过哪两个阶段?
【导学】
1. 认识的含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认识的分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 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即时训练1】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告诉我们()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②感性认识是对理性认识的反映
③感性认识能够上升为理性认识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2”
【引思】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活动有哪些特点?
【导学】
1.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实践的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 实践的特点
拓展延伸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区别:①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因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②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
(2)联系: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则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唯心主義或者机械唯物主义。
澄清误区
误区:人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澄清: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才是实践。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实践活动。
【即时训练2】变革社会关系是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以下属于这一形式的是()
A. 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杂交水稻种子
B. 我国在广大农村不断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C. 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 世界知名汽车品牌特斯拉工厂落户上海生产新能源汽车
【即时训练3】中国科学家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新的月球岩石——嫦娥五号玄武岩,即“嫦娥石”。它含有比古老的阿波罗低钛玄武岩更多的岩浆洋晚期才会形成的钛铁矿堆晶体,中国科学家据此断定月球上大规模火山活动至少持续到了20亿年前。这表明()
①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活动
②认识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④意识因能追溯过去而有客观实在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3、4、5、6”]
【引思】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实践与认识具有怎样的关系?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导学】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3.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澄清误区
误区1:亲身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澄清: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
误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澄清:认识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人的主观因素,又有客观世界的客观因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主要的、根本的动力,是直接的第一推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即时训练4】随着大豆育种工作发展,现有种质资源已相对匮乏,为解决这一问题,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综合利用测序技术,挖掘了大豆基因组的结构变异,拓宽了分子育种可利用的基因资源,为大豆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及发展的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即时训练5】日前,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他的团队历经重重困难,通过比较遗传基因差异,证明了欧亚大陆的古老型人类也对现代人起源有所贡献,这使主张现代人只源自非洲的“夏娃假说”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成就的取得说明()
①单个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不存在的
②真理通过战胜谬误不断向前发展
③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是循环往复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F教材“阅读与思考7、8”
【引思】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真理具有哪些特点?
【导学】
1.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的特点
(1)客观性: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拓展延伸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即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而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不容混淆的。
(2)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澄清误区
误区:真理的具体性就是真理的条件性。
澄清: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两者不能划等号。
【即时训练6】在同一平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这说明()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B.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决定了获得真理是有一个过程的
C.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相对的
F教材“阅读与思考9、10”
【引思】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吗?人类能否获得终极真理?
【导学】
1. 认识具有反复性
(1)原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2)结论: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
(1)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2)结论: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4. 认识过程的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拓展延伸
正确理解认识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此外,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
(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重复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另外,我们不能因为认识具有无限性就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澄清误区
误区: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过程。
澄清:真理是標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具体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即时训练7】“力箭”出鞘、“夸父”探日、“捷龙”首飞、“太空之家”邀游苍穹……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2022年,中国航天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再创历史新高;2023年,中国航天再启程。材料说明()
①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认识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人的实践能力不断向前发展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B 5. C 6. D 7.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