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课改故事——承诗词底色,泛人文之舟

2023-09-27李纯海

成功密码 2023年1期
关键词:诗词诗歌语文

李纯海

课改,一直是围绕于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诗人郑敏说,“每一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强调学科的“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当前语文学科的课改,更不应只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知识为己任,而是要让语文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教师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充分运用语文陶冶情操的人文功效,把培植学生人文气韵、塑造其完美人格视为首要任务。

自古以来,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诗歌,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理论。诗歌在培养学生思维、开阔情感及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计划以诗歌教学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美好的想法在实施之前,往往也伴随着残酷的现实困扰。在语文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也许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学生都不太喜欢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究其原因,是他们觉得传统离自己太遥远,加上又晦涩难懂,与现实的紧密度不够,往往不愿意深入地学习。为此,语文诗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该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型,即注重教给学生策略性的诗歌阅读方法。

高一时,我计划进行“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推动诗歌的教学改革。通过每天品一首课外诗词的形式,进行一番课程改革的尝试。希望学生能吸取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琼浆玉液,提高古典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心底爱上语文。

还记得,新生刚来时,他们稚嫩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爽朗,但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语文基础的薄弱与人文素质的缺失,却令我喜忧参半。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认为引领他们走进语文的天地,不能靠发号施令,不能靠题海战术,更不能靠苦口婆心的说教。当今的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学识涵养和娴熟的教学本领。所谓学高为师,如果自身缺少文学底蕴,学生将难以信服你、接受你,不要说走进语文世界,就连正常的教学任务恐怕都无法顺利完成。所幸,从小热爱古典文学的我,对诗词稍有积累,加上我每天与学生一道,必背一首新的诗词,以自己的独特视角与学生一起去探讨诗词主旨,使他们在欣羡于我的学识之余,更能看到老师的严于律己,从而达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开展我的“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之前,对于课改我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去实践。我理解的课改就是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远离那种只靠教师讲授灌输知识,靠学生刷题独斗为主的模式。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展示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表达。我将全班分为10个兴趣小组,每周由一个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类型,组员自我搜寻这类诗词,同时辅以朗诵、表演的形式,将这些诗词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同时提高了小组同学的合作能力,扩大了全体学生的知识面。

从一开始,我就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寻找拯救枯燥课堂的良药,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果我不将“灌输式”教学转化为“自主式”学习,那么在我的“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中,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抓住了一个恰当的时候。初入高中,学生们都想结交新的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谊。所以,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选出了第一周的诗歌主题——友谊。组长将任务布置下去后,组员们就各自去搜寻课外诗词,有人分享韦应物的“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还有人喜欢探讨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等感情真挚的诗词,那种对友情的渴望,可谓呼之欲出。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会有多种诗歌选出。通过这一过程,让师生对所选主题有了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分享交流能让学生有一个多元的思考方向。诗词教学的课改就是,要引领学生在阅读、探究、交流、分享等一系列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从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

此外,在后面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我们一起随王维、储光羲等山水诗人的脚步拜山谒水,品词人刘克庄、朱敦儒、郑思肖等亡国遗民的故国之思,谈诗人李白、杜甫、苏轼的仕途坎坷。我发现:山水田园诗可以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向往;怀古咏史诗,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边塞征战诗激发学生报效国家的热情。在这个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中,我的作用仅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启发他们全程参与,鼓励他们大胆展示。学生们最终不负我的期待。他们漫溯历史,追寻诗人的足迹,沉浸在创设的情境中,会意体悟,增强了解读诗歌的赏析能力,提升了诗歌阅读质量,并与诗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在进行“每日詩词”高效课堂时,我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让学生融入情景,扮演诗人进行朗诵。这样丰富有趣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演绎了不同类型的诗人。我的课堂倾向于对诗歌文本的审美解读,倡导学生不计功利、自然、全身心投入忘我状态,追求物我同一、主客双泯的诗意状态。

还记得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的时候,我一边播放着音乐,一边抓住“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破败萧条的意境,昔盛今衰的浩叹之力渗透纸背。我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意象所造设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体验其所承载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也是教学的动力。它促使学生静下心来,心甘情愿地沉入文本,与文本多层面地、深入地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我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领悟,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我还在班上举行了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客串教师,轮流解读诗歌,甚至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经常有作品送来修改。知识只有在被使用的时候才有价值。“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的开展后,假如学生都能够正确运用诗词,并在鉴赏中逐渐培养起质疑解疑、归纳整合的鉴赏能力,那么才能够充分展现其魅力。学生只有把诗词变成了自身能消化的东西,那么才算真正理解。我一直鼓励学生进行尝试。

在学生金武的周记中,他写到了苏轼:“我敬重他的乐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敬重他的柔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我敬重他的豁达,‘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学生雷雨丰在作文《天下谁人不识君》中,更是表达了对苏轼的无比热爱。“我喜爱你的超然物外。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我敬重你的孤高自许。你在黄州之时吟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体会出你不愿随波逐流的性格,坚持自己的人生信条。”

我知道学生们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容易出现思想波动甚至极端情绪,而古诗词中蕴含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帮助学生摆脱精神困顿迷惘的良方。我的课改倾向于诗歌教学的陶冶功效。通过阅读诗歌,减轻学生的焦灼感,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达成鉴赏诗歌后的自我救赎。

令我欣慰的是,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考试的作文中,能信手拈来地使用古诗词,说明他们将诗词与生活和学习融会在一起了。我班越是文采好的文章,里面必然有诗词,或者有化用诗词的身影。我一直提倡化诗人文,“文有诗书气自华”,热情挥洒自己的文采,用古诗文来提升作文的文化底蕴。

时节如流,现在我站在紧张备考的高三教学一线回望我过去开展的“每日诗词”高效课堂活动,虽然与我理想的结局,还存在一些差距,但不可否认,长期的诗词教育,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学生不再畏惧诗词的深奥,很多同学开始从心里喜爱诗词,运用诗词。每当走到校园,旧日的学生遇到我,还会热情地迎过来,问一句:“老师,您还讲诗吗?”

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它改变了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变革诗词教学,培植人文气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勇于创新,一定能把诗词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升学生素养,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诗词诗歌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词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