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023-09-27袁鸽

成功密码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评价课堂教学

袁鸽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也拉开了由“知识型”教育向着“素质型”教育方向转变的帷幕。如何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来落实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立足初中地理教学,结合当下课程安排,分析教学现状,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以促进新课改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面临课时安排的变更,同时还会迎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的一系列变革。这些变化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对此,广大教师应正视教学改革工作于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强各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提升课堂温度,完善教学形态,以此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成效。

一、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地理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亟待丰富。课堂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亦是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主要渠道。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作为一门“生活化”学科,蕴含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单靠教材很难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知识有效传授于学生;加之传统“知识主导”教育思想的束缚,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情境素材少。情境素材是串联地理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碎片化的素材能够使整个地理知识连成一体,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并未注重情境素材的收集,只是按照课程标准,采用“知识讲授+阶段练习”的教学模式,将书本知识灌输于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

第二,案例陈旧,缺乏指向性。目前来看,初中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将知识进行有效内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立足课本案例展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有效发散。

其次,教学目标需明确。相比于其他学科,地理知识分布琐碎且与生活密切关系,不同的情境与案例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也存在差异,但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工作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使得教学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指向性。

再次,教学方式需完善。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虽然注重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影响了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效果。同时,部分教师思想较为保守,对一些新兴技术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成效。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运用地理填充图册,优化课前导人

地理填充图册作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能够将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具象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地理填充图册具有趣味性、多元性等特点,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变化进行实时调整,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意识。

以“地球和地球仪”中经度和纬度相关知识为例。初次接触本节课时,许多学生对于经度和纬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对此,教师可借助地理填充图册展开教学,首先结合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地球运动的动画。随后结合填充图册为学生讲解定点平面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及异同点。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对经度、纬度进行颜色填充,并总结经验:纬线、经度、纬度是如何划分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入赤道、南北极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对地球的大小、区位特点进行描述,并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赤道附近的城市地形图,以此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点燃学习热情。

(二)生活化教学引导,强化学生思维逻辑

生活化教学作为当下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给予学生最大限度地课堂体验,同时以日常生活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以“海陆的变迁”一课为例,本节课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读图、推理能力,并运用板块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地球面貌形成过程,以及地震带与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对此,教师可创设“自然灾害”情境,利用多媒体為学生播放地震、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海陆面积变化、陆地生态环境变化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可结合当下进行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如:为什么有的国家领土面积不断变大,有的国家领土面积不断缩减,并为学生播放喜马拉雅山由海变陆再变山的动画视频。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对地理知识予以内化,进而促进自身观察、感知、分析、总结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其中隐藏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以“土地资源”一课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特征,了解土地的类型。为使学生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教师还可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如《舌尖上的美食》。通过视频展示农业活动及美食,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开设“介绍家乡的美食”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家乡美食,并结合区域自然环境及资源分布特点,向其他学生介绍该美食所使用的原材料(动物或植物)的产生(生长)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农业部门进行学习,了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以及不同区域下农作物生长情况。针对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还可从学生衣食住行四方面进行问题追加,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及社会发展等层面思考发展工业的现实意义。教师也可引入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造成南稻北麦、南橘北枳情况产生的原因。此外,教师可为学生展示我国经济作物分布示意图和“经济作物的习性”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从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等角度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并围绕“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思考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因。当然,学生也可利用课后时间询问父母或专业人员,强化自身地理思维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落实全程育人

教学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针对学生发展诉求,为其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帮助他们突破自我的同时,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做好阶段性评价,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制定生成评价与预设评价。预设评价以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为基础,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及运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生成评价则以学生活动过程为导向,教师应做好活动记录,对学生活动予以实时干预,同时借助线上平台开发多种地理教育资源,结合信息化软件予以具象化展现,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应拓宽评价主体,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开设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板块,帮助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课上、课下学习成果差异,调整学习方向,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切实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此推动我国初中地理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评价课堂教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