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院校师范生义利取向的现状及原因探究

2023-09-27江立员严木荣

成功密码 2023年1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师范生

江立员 严木荣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义利观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示其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对大学生正确义利观的引导和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摆正“义”与“利”的关系,在道德和功利面前做出正确的抉择;有利于大学生挣脱“公”与“私”的矛盾,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做出正确的抉择;有利于大学生平衡精神追求和物质欲望。师范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承担着培育祖国花朵的重任,正确的义利观将对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高等師范院校(本文简称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正视师范生义利取向的现状,并探究其原因。这对培育师范生正确的义利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师范生义利取向的现状

整体而论,新时代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普遍较高。例如,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变革与发展,也重视自身今后在基础教育战线的地位与业绩;他们对个人利益的认知与理解日趋理性化,对利益的追求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笔者在江西省四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研,收到有效问卷7180份。调查数据显示,92%的师范生认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85%的师范生赞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不少师范生的义利观存在诸多问题,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想要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首先应摸清楚新时代师范生义利取向的现状。

(一)多元义利的不确定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在社会利益多元化驱动下,在多元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西方自由文化的冲击下,多种价值观如中华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由此导致价值判断的分歧争议、价值选择的多元多样、价值评价标准的模糊不清,并且使得一些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在面对义利问题做出判断与选择时,充满困惑并无所适从,难以抉择:他们既渴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又不甘心从零起步,不愿艰苦付出;既希望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又缺乏必要的自信和勇气;既认同个人价值的实现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又会在现实利益面前优先考虑个人的得与失。这些理念与实践、理想与行动的冲突背离明显存在于部分大学生群体的义利观取向中,进而导致大学生的义利观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偏颇性、不确定性。师范生在知晓自己将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时,更是充满困惑、迷惘与无所适从,矛盾的义利观较为突出。

例如,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观念已经根植于师范生的脑海。从职业理想来看,他们认同“重义轻利,以义为主”,愿意为振兴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但因乡村学校的教学与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区学校优越,又导致不少师范生在职业行动上会“重利轻义,以利为先”。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7%的师范生愿意将一生献给乡村教育事业;95%的师范生坦言,只要有机会便会弃乡村而选城镇学校。又如,84%的师范生认同“义利并举”,要二者兼顾,但有时又难以把控好一个度。在交友时,他们血脉偾张,讲究所谓的江湖义气,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不顾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但有时又为小事而相互辱骂、大打出手,直至割袍断义。94%的师范生认同公利是第一位的,当不涉及个人利益时,常常会站在道义的高度来主持公道,讲求大义;但当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时,则又左右为难,无法找到公利与私利的平衡点。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师范生无法真正做到“义利并举”。这也是师范生矛盾义利观的充分体现。

(二)在义利选择上,存在功利、实用和实惠的倾向

司马迁在《史记》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利益的追求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尤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人们已不满足于“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状态,渴求获取更丰富的物质,过上小康生活。师范生亦是如此,也追求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希望有房、有车、有存款。“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无可厚非。多数师范生因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思想情感不够成熟,同时缺乏个人长远规划,在义利选择上存在功利、实用和实惠的倾向。这种倾向应引起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例如,调查数据显示,72%的师范生在谈及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时坦言,凡是有利于“两考”的课程就花时间认真学习,反之则应付了事,不挂科万岁。97%的师范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对提升教师素养的非专业课程则敷衍了事。在对待交友上,25%的师范生不再把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作为主要的交友标准,19%的师范生把对自己是否有用、为自己储存人脉资源作为择友的主要标准。在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方面,59%的师范生表示,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以个人利益为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会理直气壮地希望集体、他人给予帮助,但不愿主动为集体奉献牺牲个人利益。在对待工作岗位的态度方面,73%的师范生首先选择城镇学校,只有27%的师范生表示会主动选择乡村学校。在对待公益活动的态度方面,71%的师范生表示不太愿参加公益性、义务性的社会活动,而对有偿的商业性活动则比较积极。在对待消费的态度方面,26%的师范生表示,在追求自身消费享受时,很少考虑父母的劳苦艰辛等。

(三)在谋利过程中,存在手段不当倾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要生存必然要谋利,所谓“利”,是指能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如名声、地位、权利、财富等。它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与利益。先秦儒家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更强调“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马克思也提出了“用钱袋的影响来衡量每一种活动的意义”的观点。师范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谋利是正当的生存权,但师范生的双重性决定着其谋利手段的正当与否,关系着未来基础教育德育工作的成败。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则是讲诚信。每当考试时,尽管学校采取了诸多措施,但不少高校仍然存在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88%的师范生认为,每次考试都会有人作弊。究其深层原因,是有的学生希望不花工夫就能取得一个好成绩。85%的师范生认为,考试作弊是不公平的,师范生的不诚信将对学风、校风以及今后对基础教育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危害。又如,贫困生造假现象。国家设置奖助学金是为了减轻贫困生压力,保证这些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在实际操作时,有些师范生会利用各种关系伪造档案,以获取这些奖助学金。44%的师范生认为,班上有学生存在伪造贫困生档案的现象。这些获取了奖助学金的贫困生,实际上经济并不拮据。再如,在高校正悄然出现“微官现象”。有些师范生热衷于社团工作,想方设法进入学生会、团委等社团组织。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获取知识、锤炼能力,而重在捞取荣誉与好处。52%的师范生认为,学校学生会、团委干部明显存在非正当获取荣誉与好处的现象。再如,非理性消费现象屡见不鲜。据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师范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多数人能节俭消费,然而仍有少数师范生由于受到社会上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存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由于家庭给予的资金有限,这些人便绞尽脑汁来“拓展”经济来源渠道,或借而不还,或借高利贷,或傍大款等。39%的师范生提及班上存在这类现象。此外,有些师范生在评先评优时,或明或暗存在拉票行为。

二、成因分析

新时代师范生的义利观需要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引导,以形成正确的且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需要的义利观,如此则需要剖析其影响因素。师范生的义利取向存在上述三大问题,主要受市场经济、外来文化、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深度剖析这些成因,才能更好地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师范生正确义利观的培育策略。

(一)市场经济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就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开放化。经济的本质就是人类所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带有明显的逐利性质。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导致人们价值选择的功利性。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中华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与争议的话题,倾向于个人利益的功利观自然容易深入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先秦儒家思想的重义轻利和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念。新时代的师范生生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缺乏足够的道德自律,很容易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得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出现偏差,在多元道德选择、义利论辩面前迷失方向,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极端个人主义行为。

例如,调查数据显示,77%的师范生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避开物质条件来谈理想情操是苍白的。买一套住房、买一辆汽车是自己今后生活的必需,也是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在城区小学(幼儿园)教书,除工作环境远好于乡村小学(幼儿园)外,收入也相对较高。这也是为什么高达95%的师范生更愿意选择到城区而非乡村工作的主要原因。市场经济逐利的性质也必然冲击着师范生的价值观。68%的师范生羡慕“富二代”或“官二代”,35%的师范生认为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34%的师范生肯定“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观点,43%的师范生坦言“没有钱,人肯定不会幸福”,等等。在名利与金钱的诱惑下,导致有人践踏道德底线,无视法律原则,物质与名利成了一些师范生竞相追逐的目标。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公共权力、国家利益至上,个体依附于集体,国民个体意识相对较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文化选择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自然呈现多元化趋向,在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大学生义利观的形成和建立难以用一种稳定的义利话语体系作为参考,其个性反而因此得到进一步解放。在市场經济与西方文化双重冲击的背景下,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使得在校师范生动摇了理想信念,思想呈现出极度迷惘、困顿和空虚状态。

笔者调研师范生对中外节日的喜爱程度:“以下八大中外节日中,哪些节日你很喜欢: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中秋节;E.元宵节;F.圣诞节;G.情人节;H.愚人节。”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喜爱程度排序,师范生喜爱的节日依次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对中西方教育水平的认知问题上,有49%的师范生认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要高于国内。在调查师范生对中外饮食、发式、服饰等偏好程度时,98%的人喜欢中餐,但只有10%的人反对青年人染发,230/0的人喜欢国外服饰。以上调研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师范生的饮食、发式、服饰等生活消费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高校教育的影响

毋庸置疑,大学教育是师范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环节”。绝大多数高校重在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宽口径教学,广而不精。高就业率成了高校教育重点关注的目标,出勤率和课程考核分数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很多师生认为只要学业成绩优秀,就能“一俊遮百丑”,不太注重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奉献精神、个人情操等的培育,由此导致他们在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之间难以取舍。党的十八大之后,高校开始重视德育。从机构设置上看,设有马列学院、党群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并由校领导专职负责,拥有一支数量较为庞大的德育队伍。高校德育除借助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外,就是利用主题班会来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多数德育工作存在“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倾向,常常是科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人或依靠解读枯燥的理论与政策,或直接灌输理论来开展德育,其效果自然不理想。不少高师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对义利观的阐述更是缺乏系统性、条理性,未能充分利用先秦儒家义利观的精髓和社会主义义利观来教育师范生;一些师范生不清楚义为何物。

例如,就围绕高校德育工作这一话题,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64%的师范生认为学校开展的义利观教育偏重理论,即教师在课堂上、在班会上给学生摆现象、讲道理,说教意味很浓,忽略了在实践教育中对师范生开展义利观教育,故难以唤起其自省自励的激情。49%的师范生认为,学校未能有效将儒家义利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二者的教育往往被割裂。60%的师范生发现,面对社会逐利现象的存在,绝大多数教师也束手无策,难以用社会主义义利观来引导学生。84%的师范生认为,教师应该用自身的义利行动来开展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及义利取向对师范生影响巨大。教师本人的言行就是一本生动的义利观教育的教科书。教师的义利榜样及模范教育作用对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义利取向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其内容主要包括独特而稳定的思想观念和情操、作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教育对师范生的成长、成才及社会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对家庭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绝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不科学,抚养方式“重身轻心”,教育方式“重知轻德”,养成方式“重他律轻自律”。绝大多数家长会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孩子提供一切物质条件,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及今后的就业环境,过度教育孩子要勤奋读书以出人头地、过上体面生活。这种功利性极强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师范生,在义利面前做抉择时,明显会将利置于义之前,遇事首先从个人利益出发。

例如,笔者围绕着“家长对自己偏重关心的事件有哪些”进行过调研,87%的师范生说关心最多的是学习与身体,82%的师范生提到关心最多的是教自己如何为人处世。27%的师范生坦言,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家长会义无反顾地要孩子选择个人利益。29%的师范生提到,自己父母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存在“利在义先”的言行。又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快节奏消费观使得家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更为热衷。当前,在校师范生多为“00后”,其父母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生活的压力迫使这些50岁左右的父母不得不每日奔波、劳心劳力,但为了能让孩子过上小康的物质生活,对子女是“言钱必给”。27%的师范生提到父母不会追问自己消费的合理性。父母对孩子的溺爱,难免会让孩子对是非对错产生困惑和不解,在义利冲突时自然会重利轻义。此外,不少家长会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平台,忽视对孩子心灵的关怀,家庭应有的育人功能的缺失,自然会引发如“高分低能”“高能犯罪”等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义利观反映的是人们如何对待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堅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师范生的义利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让正确的义利观在师范生群体“开花结果”,并促进师范生个体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师范生
义利世好集团
媛福达:义利共举 成就未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抗战剧《民兵葛二蛋》的当代义利价值观倡导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