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的课例初探

2023-09-27赵钦良

中学理科园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   要: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关注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即教师和学生借助评价,意识到自身现在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才能更好地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以课程标准为纲,设计教学评价思路和教学活动,利用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以适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做到评学教的一体化,以促进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评学教一体化教学让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始终.

关键词:变量与函数;核心素养;评学教一体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定以及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新课标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提出要注重实现评学教的一致性,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1 ].教师通过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让评价贯穿课堂始终,检测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实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构建评学教一体化的课堂.文章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变量与函数”为例,探索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贯彻落实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的一致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问题的提出

现今课堂中,新课标的理念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没有完全契合.在课堂中,教师往往只关注“教什么内容”,对学生的“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却不甚了解,缺乏即时反馈和评价.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关注和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即教师和学生借助评价,意识到自身现在到底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到达到学习效果[ 2 ].评学教一体化中的“评”不仅仅是教学之后的“评”,也不局限于学生学习之后的日常小测、阶段性测验、期中考、期末考等,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评”.评学教一体化教学强调评价先于教学设计,评价服务于教学全过程,并实时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评学教一体化强调了课堂的评价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的一致性,要一体化地设计教学和组织教学[ 3 ].评学教一体化倡导让评价作为一种手段,使评价能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融合贯通.通过评价倒逼,目标倒追,明确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学习目标存在的差距,调整教学和学习行为,缩小差距,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习目标更好地达成.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4 ].评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在目标方面应着眼于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协同一致,在任务方面立足于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协同一致.依托于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行为,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目前文献中,关于“变量与函数”的教学课例很多,但将评学教一体化的理念运用于教學课堂实践的案例并不多见.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学目标为纲领,以“变量与函数”为教学课例,将评学教融合为一体,力求高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  以课程标准为纲,设计教学评价思路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视化的标准,评价则为课堂教学中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教师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前,立足新课标,将课程标准细化为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标准,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前和学习后的应具有的学习表现水平,制定评价任务,进而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活动,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评学教一体化.

“变量与函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也是函数章节的起始课.函数是“数与代数”模块的重要内容,是刻画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八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对于数量的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和不等关系有了一定的认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活动经验,具备了基本的归纳、建模等数学思想和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数学素养.但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首次接触抽象性较强的函数概念、由常量数学迈入变量数学时,需要历经思维跨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本节课可将“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难点.抽象与概括是学习函数概念的过程中核心的认知活动,因此,教师可利用具体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丰富的实例中,提取共同特征,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概念.学生的具象思维在此过程中向抽象思维发展和进阶.

传统的“评”,仅仅局限于教学过程之后的单元测试、期中考、期末考等.评学教一体化的“评”则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评学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明确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需学到何种程度;教师还需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需教到何种程度、以及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通过对学与教的目标分析,教师需设定相对应的评价目标,即:评价的任务是什么、需评到何种程度.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可制定“变量与函数”这节课的教学与评价思路,如表1所示.评价任务和学习任务需保持一致,同时设计合适的评价问题,安排课堂活动,利用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以适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做到评学教的一体化,以促进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通过课堂中开展的学生活动,包括师生互动、小组活动、提问、交流、质疑、辩论等,评估学生掌握了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明确后续的教学行为的调整.

3  以教学和评价思路为据,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节选)

3.1  节选教学情境4:解读情境,应用新知

学习任务6:重回情境,能从函数的角度分析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的关系,让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习惯.

评价任务6:重回到三个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作答,教师补充,判断能否从函数的角度厘清变量的对应关系,即:自变量、函数、函数值等.

实时教学调整:经过上一环节的学习,学生已形成函数概念,重回情境,对函数概念进行辨析.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说清在情境(1)—(3)中涉及的两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函数,哪个是自变量所对应的函数值.

过渡:为了加以巩固,我们看下以下例题.

导入:汽车油箱中有汽油50 L.如果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路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耗油量为0.1 L/km.

(1)这一变化过程中,自变量是           ,自变量的函数是       ;

(2)写出两个变量y与x的函数关系式;

(3)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4)汽车行驶200 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学习任务7: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式,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掌握函数解析式的定义,提升建模意识,引导学生发展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世界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

评价任务7:精选例题,通过学生的书写和上台板演,诊断学生能否确定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能否结合实际问题确定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对应函数值,明确函数解析式的定义.

实时教学调整:例题的第(1)问和第(4)问的设置是为了考查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和函数值等本节课重点知识的落实;第(2)、(3)问考查了用学生熟悉的列式解不等式的问题,归纳出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取值范围这两个新知识.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板演,也能给学生呈现书写的规范性.

3.2  节选教学情境5:自编情境,升华认知

导入:小组合作:用一根长为40 cm的绳子(无弹性)和身边的其他物品设计一个包含两个变量的变化过程.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和自变量的函数分别是哪些量?

(2)写出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习任务8:创设问题背景,学生自编情境,确定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学生自主设计,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分完善.

评价任务8:根据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小组展示,小组成员上台板书自编变化过程的自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纠错,特别是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容易出错,可以适当提醒.借此诊断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函数的定义、函数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的掌握情况.

同时,从素养角度,诊断学生是否具备建模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下是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反馈情况.

水平1:无法自编情境.

水平2:能设计情境,但无法准确地描述两个变量的关系,从而无法得出函数的表达式.

水平3:对于设计的情境,能清晰地从函数的角度描述两个变量的关系式,得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实时教学调整:通过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以往大多是教师提供情境,而该环节中学生自发、主动地设计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学生的自编自答,是对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部分学生在设计问题时,会出现逻辑错误,对于设计好的情境无法确定函数的解析式,也无法明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比如有一组学生设计情境:用一根长为40 cm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若面积为x cm2,写出边长y cm与面积x cm2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在这个问题中,学生找不准自变量,从而不能直接找出对应的函数解析式.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果将自变量与函数对调,能否找出函数的解析式?学生小组讨论,生生互评,提升学生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评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关注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协同一致、评价任务与学习任务的协同一致,强调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核心素养为纲、教学目标为据,以评价促教学、以评价促学习.依托于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任务的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行为,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课例以核心素养为纲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教学评价思路和教学活动,利用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业表现以适时调整教学,做到评学教的一体化,以促进预期教学效果的达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划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此为教学契机,通过师生互动、教师追问、学生交流、小组活动交流、质疑、生生互评等方式,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低水平认知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认知水平靠拢,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做到让评价貫穿课堂始终,让学习目标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实现课堂教学的评学教一体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大学出版社,2022.

[2] 赵钦良,曹辰.基于“智慧学伴”的初中数学“评学教一体化教学”[J].数学教学,2019(8): 61-64.

[3] 王云生.“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9(5): 8-10.

[4]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 意义与含义[J]. 中小学管理,2013(1):4-6.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