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时文化作为家乡文化生活学习资源的复合性建构策略

2023-09-27吴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

吴捷

摘 要 统编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本文旨在以传统节日及内蕴的岁时文化作为学习资源并进行开发和建构,借助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召唤结构”理论,从“过去文本的文化召唤”“当前情境的意义生成”和“传统节日的精神复魅”三个层面浅谈建构此类学习资源的策略。

关键词 岁时文化  文本召唤  意义建构  精神复魅

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当代文化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阔视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运用语文”,而“家乡文化生活”主题基于宏阔的社会生活这一开放性特点,在教材设计的三个具体任务的引导下,需要师生共同去开拓、挖掘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建构更具有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契合学生的经验世界。

笔者曾以“传统节日”为切入口,设计了题为“岁时文化,诗歌重阳”的情境任务。活动以设计一枚重阳特种邮票为基点,借助战国屈原的《远游》、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家乡重阳诗歌典型的节俗事象、习俗活动中感知重阳文化,体味其中传递出的特有的世俗人情与灿烂的文化记忆,探寻特有文化行为背后的初衷,完成“乡书”的精神书写。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一起回溯重阳节日的始源,探究其从自然进入社会、从现实功用发展为审美活动、人文景观的历程,这是共同开发节日资源、构建富有体系的课程资源的过程。

一、过去文本的文化召唤

传统节日作为学习资源,其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的流动性决定了构筑的课程文本不是静态的被动呈现,而是动态的生成。传统节日是传统社会形成的时间系统,“连月为时,纪时为岁”,又称为“岁时节日”。源于对自然节律的感知,出于安全的需求与对生命的爱护,人们在特定的自然时间段进行一定的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体现出顺应自然时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理性萌芽。而农耕文化辐射出的不仅是农事生产,更有基于乡土性的家庭伦理关系、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加之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复现,“我们的民俗生活、传统生活就被周期性地感染,这样传统节日就保守并强化着传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传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慢慢开始发生向内转的倾向,人们开始注重对个体生命的审视,在对自然风物的感怀中,将现实生活和生命意识贮存于极富个性化的文学书写中,以语言文字的实体形式向我们展现岁时文化经历自然、融合社会民俗、进而转向文学审美的精神内涵。

这样内蕴时间体系而富于变化的岁时节日,其本身已经构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文本以供探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这个“文本”不断生成并且正在生成,其“生成性”体现于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这正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召唤结构”。 “岁时文化”有着大量的空白召唤学生填补与解释:仪式行为和仪式符号,在最初避祸求生的朴素愿望之外,逐渐演变为颇具象征意味的文化习俗——春节压岁守岁、端午划龙舟置菖蒲、重阳饮菊酒插茱萸。思想性与人文性,体现于传统节日与文学的融合而形成饱满深邃的文学书写,糅合節日当下的人生体验,或写思乡的愁绪,或状羁旅的孤苦,或谈建功立业的壮志,或思天地广阔个体渺小的生命状态,蕴含着历久弥醇的审美意蕴与现实意义。如此开放的岁时文化文本,如此多的不确定之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并参与到审美价值的再创造中去,完成文本的具体化。文本本身也因呼吁读者的主体创造与体验而具有生命力与自我超越的品质。

而在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中,其自身的推陈出新、持续生成带有一种自我否定性——“文本通过重整剧目否定现存的秩序和规范”。在伊瑟尔接受美学中,“否定”是“空白”之外文本的另一基本结构。岁时文化从自然功用到社会习俗再到文学审美范畴的意义生成,正是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消解中重构自己的生命体系,以新的思想文化内涵营造新的空白之域,创生更多的意义未定性,充实文本的内在世界。

二、当前情境的意义生成

当然,文本的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读者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创生,并根据文本提供的多样的经验建构丰富而多元的意义。岁时文化资源中大量的意义空白刺激学生填充完善,其自我否定又促使学生不断反思,重新审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结构,打破惯性思维,创新意义生成。新课程教学下,教师应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文本,而不是“教”教材,激发学生以主体身份与教师共同参与开发与建构学习资源,选择体现主体价值判断与审美意识的岁时内容,构筑自己的分析、阅读体系,创设自己的意义空间。

在笔者以“岁时文化,诗歌重阳”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在“重阳思乡”和“重阳敬老”这两个主流书写主题之外,学生打破既定思路,关注重阳饮食文化并突出自己家乡的重阳传统食物与民俗趣味;部分学生意识到节日在当下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传统特色,节日变得徒有口号与形式而丧失其历史与文化的厚度;更有学生建议设计节日文创产品、吸引在传统中缺位的年轻一代参与到节日之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文化自信。以上种种,皆是师生结合既有的认知经验开发“使用”节日文本、在课堂的交流与碰撞中以不同的视角解读岁时文化、建构富于个性化的意义世界的体现。人与文本的交互、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得文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历史遗物,而是富于活力的持续生成的动态生命系统。

而无论文本内容怎样创生,它都要置于当前的情境之中被理解、被应用。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学习与探索,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传统节日之间建立联系,以学生当下的生活勾连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活化创新,使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参与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递。而学生对节日文化的理解,本身就不可能脱离当前的语境去消化。正是这种“当前”性,学生参与文本的开发和建构才有意义。

三、传统节日的精神复魅

无论开发和建构何种学习资源,其终极目的总是在于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生动的生命体验,使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彰显,实现语文学科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哺。在当下的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在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任务群的指引下,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了解家乡特定节日习俗、了解家乡节日文化现状,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处境,提出一些丰富传统节日文化生活的建议,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当代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之中,对于复归人的自我意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积极的意义。

在商品化和娱乐化的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中内蕴的精神文化以及特殊的象征含义逐渐让位于物质载体,遗失了自然与文化的美与趣味,放弃了个人真实的生命体验。海上在《中国人的岁时文化》写到:“从传统节日吸取有益于自然生命的成分,借自然时序的更替瞬间,去感悟天地之间的野趣。”我们在语文学科中开发和建构节日文化资源的行为,正是对当代传统文化失落、精神世界日益单薄的一种反抗。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
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答—问”:以评价促进学习的对话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农村失独者的心理困境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基于互动假说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