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细读、品读、延读——语文阅读教学四部曲

2023-09-27邵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四部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邵静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需要教师有整体的视野,能够有目标、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按“自读—细读—品读—延读”四个步骤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层层深入,触摸文本内核,实现提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71-0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师生基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积累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基于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技能,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尽管当前部分教师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训练较为零碎,这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整合所学的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提升。教师要将阅读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按步骤展开阅读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宜实行“阅读、感悟、练习”三结合的教学策略,按“自读—细读—品读—延读”四步骤进行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重解析而轻感知,基本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带着学生学习,通过解析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在价值。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这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将先前的经验及其认知图式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随后建构起新的认知图式。换言之,学生要学习新知,就要有解构与内化知识的能力,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不开。

所谓自主,通俗地说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做主。在阅读教学中,自主阅读就是自己掌控阅读的路径和方式。这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应当说,教师在确定阅读目标的时候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通往阅读目标的途径上,学生要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这是自主阅读的精髓所在。

自主阅读是学习课文的起点,是阅读教学的前置性活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供学生选择;学生则参考教师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可供学生选用的自主阅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整体感知法、圈点批注法、借助工具法等。整体感知法,即自主通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圈点批注法,即有意识地在阅读时寻找文章的关键词句,并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将其圈出,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意在利用关键词句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借助工具法,即利用課文中的注释、工具书、课外的阅读材料等学习素材,辅助理解文章。自主阅读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为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长期坚持自主阅读,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明确的预习目标、清晰的预习步骤,对提高阅读效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为例。教学此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并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一要运用整体感知法,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要运用圈点批注法,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圈点勾画出来;三要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四要关注细节,分享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在教师搭建的自读支架的引导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自读目标。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预习的基本要求去阅读,对课文内容有比较清楚的认知,能够顺利表述出故事内容;圈点勾画出了“嗅”“撼”“奈”“绒”“嘶”“庞”等字,并在旁边标注了读音,有的学生还将生字词抄写在笔记本上,并进行组词;学生分享了阅读所得,认为从“嘴角嫩黄”“长着绒毛”等词能够看出小麻雀可爱的外形、从“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能够看出老麻雀的紧张与愤怒……

自读是重要的阅读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只有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能,阅读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文本细读,质疑探究

要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自主阅读旨在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碰撞,让学生凭借自身经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知。要想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阅读,就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在细读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质疑探究,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更具深度,也更能保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文本细读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深耕细作”式的学习,即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仔细阅读,深入分析重点句子,让学生真正体会、感悟文本,理解文本深意。经过前述自读,学生已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见解,也产生了不同的疑问。学生的见解和疑问蕴含着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思考,包含了学生的思辨内容,这是学生探究的起点。因此,在文本细读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在认知冲突中探究与解惑。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为例。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围绕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说出来我们一起讨论。”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负’是‘背’的意思,为什么廉颇不背其他东西去请罪,而非得要背‘荆’去请罪?”基于此,教师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交流讨论,思考“荆”对廉颇而言的意义。一个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能获得蔺相如的宽恕,于是选择背着荆条,以此表示自己的诚心。”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从而积极思考。有了独立的思考,知识才会被吸收和内化,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有学生提出质疑:“文章的题目是《将相和》,题目的内容只涉及‘负荆请罪’的故事,也就是课文中的第三个故事,那么,课文只写第三个故事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这个问题涉及文章的结构与行文思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思考。此时,教师再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探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这两个故事是为“负荆请罪”做铺垫的,是必不可少的情节。就这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细读文本,解决疑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文本细读是精读的方式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沉浸文本之中,由文本的文字表层潜入文本的内里,去发现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能够让学生获得开放的审美鉴赏态度和勇于质疑的思辨精神,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重点品读,提升境界

人们常说“好文不厌百回读”,既然要读“百回”,自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当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选择与品读。所谓品读,就是仔细阅读与品味文章的深意,反复研读重点语句或段落,是在一个点上“打井深挖”的阅读方式,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感悟中提升文化素养。

为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有情有意地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深意。文本品读的切入点可以是文中最动情的语段,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使其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是文中的细节描写,在引导学生进行品词析句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是文中模糊的语段,利用留白让学生读出朦胧的意境,展现文学的韵味,体会超越语言的美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进一步感悟和内化语言,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为例。本文的第5自然段描写得十分细腻,教师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共同品读。首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一遍语段,再默读两遍,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朗读和默读后,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关心和疼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出关心和疼爱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品读语段,分析关键词句,认为从作者“添水加食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这样的行为和“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这样惊喜的语气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珍珠鸟的态度。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这一语段。起先学生只是提高了读书的音量,未能把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语段中的关键词,如“尖细而娇嫩的声音”“小脑袋”“雏儿”“小家伙”等词,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应该怎么读。学生在一遍遍试读中发现,读这些词时要代入作者欣喜、雀跃的情绪,才能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怜爱之情。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思想也获得了熏陶。

品读是一种“慢慢读,欣赏啊”的阅读姿态。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皆为经典篇章,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揣摩与推敲。教师要引导学生放缓阅读的脚步,驻足凝视、驻足沉思,让学生在品读中与文本产生心灵共鸣、情感共振。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深度学习可以拓寬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深度学习的意旨是丰富的,拓展延伸就是其中之一。拓展延伸不只是知识的延伸,同时也是思维的延伸。通过拓展延伸,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之上获得新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根据开展读书活动的实际需要,合理推荐和利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如拓展阅读的书目、参考资料,以及相关音频、视频作品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供写作、展示、研讨和交流的平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延伸课堂教学,把课本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作者入手,补充有关的背景资料,涵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可以从作品内容入手,链接其他相关的作品,在比较阅读中加深认识;可以从写作手法入手,学习并迁移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效的拓展延伸能够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助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学习了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的相关照片,让学生在优美的景色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了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后,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感受伟大的母爱;学习了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后,教师随即补充圆明园的历史背景资料,以激发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痛心和惋惜,让学生在一片断壁残垣中升华爱国情感;学习了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一诗之后,教师及时补充余光中的《乡愁》,促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体会到作者的思乡情怀。教师适时的拓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统整阅读教学过程,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阅读教学,在“自读—细读—品读—延读”四步骤中贯穿“阅读、感悟、练习”三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体会和内化文本情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 参 考 文 献 ]

[1] 伏凤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93-94.

[2] 蔡文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283-284.

[3] 陈寿宗.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2):23-25.

[4] 陈德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简论[J].小学语文教学,2016(1):7-10.

[5] 李改改.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四步走[J].语文天地,2020(36):65-66.

[6] 谢玉琴.“让”出一片晴空:基于让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探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8(30):54-55.

猜你喜欢

四部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遗传概率计算题解法技巧“四部曲”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