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挖统编教材内容,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2023-09-27周瑾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7期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育人价值思维品质

周瑾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致力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育人价值,教师就要深挖教材文本,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分析教材意图、合理讨论文本,从而培养学生乐观的态度、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勇于质疑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育人价值;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9-0068-03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落实学科育人价值,是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

第一学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初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起步阶段。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深挖教材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下面以第一学段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立足文本,发挥教材的价值,实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一、感悟文本内容,学会快乐生活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是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的作品,她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受世界,用最接近儿童的语言表达纯粹的内心世界。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在朗读诗歌中感受快乐,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述的快乐,并能分享自己的经历,是不是就达到教学目标了呢?其实不然。

在深入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的每一节都是写“我”正开心地做某一件有趣的事情,卻突然被打断,但是“我”并没有长时间难过,而是很快调整心态,从下一件要做的事中找到快乐。诗题为《一个接一个》,这“一个接一个”不单指一个接一个的游戏、活动、事情,还指一个接一个的好心情。这首诗其实渗透着心理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会调节心情,控制情绪,乐观地生活。基于这样的解读,笔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题和诗歌的理解;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调节心情。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诗歌的第一小节,想一想诗中“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生1:“我”正开心地玩着踩影子游戏,却听到大人叫“我”回去睡觉,就有些难过;但“我”转念一想,回家睡觉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又变得开心起来。

师:“我”的心情真是一波三折。请大家试着在相应的句子旁画上笑脸或哭脸,来对应“我”的情绪变化。

师:大家继续读一读诗歌的第二、第三小节,发现了什么?

生2:诗歌的二、第三小节的情绪变化和第一小节是一样的,都是写“我”从开心到不开心,再到开心的过程。

师:现在请大家在第二、第三小节旁画上相应的笑脸或哭脸。

师:诗歌的前三节都在写“我”的心情变化。老师也画了笑脸和哭脸,大家能按诗歌内容,依次把它们连起来吗?(见图1)

师:连上这条线后,你有什么感悟?

生3:诗中“我”的心情就像这一条曲线,时而开心,时而难过。但在不开心时,“我”能够很快调整情绪,又变得开心起来。

生4:当正在做的快乐的事情被打断时,“我”虽然会变得不开心,但都能很快调整,并从下一件事中找到快乐。

生5: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

师:是的,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情,做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是很重要的!现在我们再来看诗题,“一个接一个”,指的是什么?

生6:指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游戏、活动、事情。

生7:还指一个接一个的好心情。

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明白诗意是基础,通过精读诗歌来感悟诗情,将诗歌的内核挖掘出来,使之有机地与现实生活相连,让学生由诗歌观照现实,学习诗歌中“我”的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深读诗歌,发现诗歌中“我”的心情变化,再配上相应的表情,让学生明白调节心情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快乐生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二、分析教材意图,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语文课堂侧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材中有用意深刻的留白设计。教师要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中,编者设计了三幅插图(见图2)。第一幅插图是故事的开头,画的是小兔子在地里看到了一个南瓜;第三幅插图是故事的结尾,小兔子把南瓜运到了家门口;而故事的第二幅图,即故事的经过是空白的,编者留下了一个大问号;此外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小兔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南瓜运回家?”“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暗示了将南瓜运回家的方法不止一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有一些版本的口语交际活动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如图3所示,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与统编语文教材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中间多了两幅插图——小兔子在思考如何将南瓜运回家时,看到了正在骑自行车的熊猫,由自行车轮的形状联想到南瓜的形状,于是利用滚动的方式将南瓜运回了家。这样的内容虽然能让学生顺利表述出故事情节,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固化了教师的思维。

可见,备课时,充分理解编者的意图很重要。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深挖教材内容,体会编者意图,利用教材中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看图(见图2),开动脑筋想一想,小兔是用什么方法将大南瓜运回家的呢?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1:小兔自己推不动,可以邀请小伙伴们来帮忙,他们一起用力,将南瓜推回家。

师:合力将南瓜推回家,是一个好办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小兔可以将南瓜竖立起来,因为南瓜是圆的,可以像车轮一样滚动。这样就可以把南瓜滚回家。

师:将南瓜竖立起来滚回家,这个方法真妙!其他同学还想出了什么方法吗?

生3:小兔可以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将南瓜抬回家去。

生4:小兔也可以借一辆小推车,然后和同伴将南瓜抬到车上,再将南瓜运回家。

师:大家想到了推、滚、抬等方法。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有没有既省时又省力的方法?

生5:小兔叫上同伴,再开一辆车到南瓜地里,大家一起把南瓜搬到车上,再开车回家,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教材的编排设计具有指向性。教师要深刻了解编者的意图,守正创新,基于教材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活动,打破思维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三、合理讨论文本,培养质疑精神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高阶思维中产生的深度理解与体验、运用与再造。深度语文学习则为建立在认知、理解、运用基础之上的分析、评价与创造,具体表现为质疑、批判与重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明确定位,其中包括对思维能力的阐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學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利用教材引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一封信》是德国作家鲍圭埃特的作品。文章讲述了母女两人在父亲出差之后,因思念父亲而给他写信的故事。女儿露西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但她觉得自己写得不好,于是在妈妈的指导下,重新写了一封信。

【教学片段】

师:瞧,这是露西两次写给爸爸的信。请大家猜一猜爸爸读到不同的信后,会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1:爸爸读到第一封信后,会很不放心,担心家人的生活。

生2:爸爸读到第二封信后,会很放心。

师:那么,大家喜欢哪一封信呢?为什么?

生3:我喜欢露西写的第二封信,因为爸爸读完后,会觉得很开心。

生4:我也喜欢第二封信。因为我爸爸也在外地工作,我虽然很想他,但我不想让他担心。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5:我喜欢第一封信。因为露西说他爸爸会一边刮胡子,一边逗她玩。看得出爸爸很爱她,露西也很爱爸爸。爸爸在家,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爸爸不在家,家里的确很冷清。

生6:我喜欢第一封信,因为第一封信是露西自己真实的心情,也是家里真实的情况。

生7:如果说第一次的信很好,那露西为什么会把它揉成一团?

生8:露西怕爸爸读了之后太担心他们。

生9:怕爸爸牵挂家人,会耽误工作。

师:大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两封信,并且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非常棒。老师也觉得第一封信很好,是因为露西写得很感人。而露西自己将信揉成一团,可能是怕自己的信让爸爸不安,也可能是因为越写越想爸爸,心情越来越难过。第一封信是孩童纯真内心的自然流露,没有掩饰,没有矫情。相信露西在写第一封信时,脑海里浮现的是爸爸在家时他们其乐融融的场景。而第二封信,老师觉得也不错,因为爸爸不在家确实让家里冷清了许多,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妈妈用乐观的态度让露西看到生活中快乐的一面,让露西学会在满怀期待的生活中等待父亲从国外归来。我想,父亲收到任何一封信,都能感受到家人对他的思念。

教材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不意味着教学有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学会变通,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而非偏激的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具有学科育人价值,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准确、深刻、有意义的表达,从而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文杰.理性思维在科学课堂中的生长之路[J].上海教育科研,2018(5):84-86.

[2]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 刘春,曲阳.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语文阅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24):104-106.

[4] 杨建英.小学语文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28):56-59.

[5] 梅艳.语文课堂理性思维的缺失及对策:以《秋天的雨》同课异构为例[J].语文建设,2020(2):25-29.

[6] 张邦业.儿童语文深度学习的价值审视、学理追寻及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020(2):21-24.

猜你喜欢

统编语文教材育人价值思维品质
借助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之新变
统编语文教材之新闻体裁作品编写探究
统编语文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价值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