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文养气 金石立骨
——冯其庸先生的书法艺术

2023-09-27谢孜菡

大学书法 2023年5期
关键词:冯其庸冯先生二王

⊙ 谢孜菡

冯其庸先生作为当代红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其在该领域的贡献一直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红学研究之余,其对书画艺术也投以极大的热忱。冯先生对书画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其书法艺术主要以“二王”为根基,后博采众家之长,取碑学之自然天趣为己用,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从三个方面阐释冯先生书画艺术的特色,铭记冯先生在文艺史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一、与古为徒,师古化新

对于书法创作实践的学习,一定是先从经典名帖的临摹入手,汲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同样,冯先生对书法的探索亦是从广泛汲取诸家所长开始。无论是对各种书体的临摹,还是对碑学与帖学书家的借鉴,冯先生都遵循着自己的艺术原则,一方面通过对“二王”书帖的临习来巩固书写基础;另一方面又通过对石刻墓志等碑学书法的临习,增加书法线条的金石气。这是有目的地对碑帖进行融合,博采众家之长,立我之面目。

冯先生对“二王”一脉书家的学习借鉴,最早体现在对欧字的临习。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虞恭公碑》,欧阳通的《泉南生墓志铭》《道因法师碑》等。之所以在唐楷中主攻欧字,是由于欧字可以成为学习王字的基础,冯先生认为“楷书学欧字,则以后行草学王字,容易合拍”[1]。也正是由于前期打下的深厚基础,后来在进行碑帖融合时,其书依旧结构严谨,线条细劲有力。冯先生在深耕楷书之后,进而转为对《圣教序》《兰亭序》的集中临习。在此期间,冯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对临本进行比较分析,精准临摹。在学习行书的过程中,冯先生主要临摹《圣教序》和《兰亭序》,纵使是“二王”一脉的其他书家,如米元章、王觉斯等人,冯先生也是只读不临。如冯先生自叙中所言:“明末的倪元璐和明末清初的王觉斯,我也极为欣赏,但我只是读,只是默赏静悟,而从未临习。”[2]

在王羲之的书帖中,冯先生最欣赏的是《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他认为这五帖是“真能传右军之风神的”[3],其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王羲之的书学精神,还有魏晋时期的文人风度——洒脱纵逸、意态自如,从冯先生晚年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这八个字正是冯先生所推崇的书学精神与美学境界。对于当时书坛中“二王”一脉书家的作品,冯先生亦是有过一番细心揣摩。这些书家以王蘧常先生、沈尹默先生以及白蕉先生为代表,三位“王字书法家”不仅在书艺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品德修养方面亦是令人钦佩,正如冯先生所言:“这三位王字的书法大家,他们首先是诗人、学问家,所以他们能从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特别是思想修养上去理解右军,体认右军到接近右军,如果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修养,那也是很难接近右军的。”这一点与冯先生一直强调书家要多读书,通过求知,不断丰富自身学养的观点不谋而合。

冯先生除了对“二王”一脉学习与继承外,对其他书体亦下过一番苦功,尤其是对碑学一派取精用宏。例如对篆隶的学习,他的篆书主要临摹《石鼓文》,学习秦刻文字的篆法与碑刻的金石线条,并对《石鼓文》的结体进行分析探究,以求在创作实践时能够深入了解单字结构,以便加以运用。再如汉刻《张迁碑》《衡方碑》《孔宙碑》等也是冯先生学习临摹的对象,他从这些经典碑刻中吸收其质朴凝重、稚拙敦厚的艺术风格,并将这些艺术风格与“二王”的隽秀婉丽加以融合,因此我们在冯先生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中可以看到秀雅与朴拙并存的艺术面貌。

冯其庸 行书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轴

冯其庸 草书《天下归仁》轴

冯其庸 行书自作诗斗方

冯其庸 行书自作诗《西行书怀》斗方

除此之外,冯先生还对北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借鉴,冯先生曾言:“《张黑女》是北碑,我喜欢它掺用侧笔,行笔斩绝,有方棱,而字亦内秀、有神。《张黑女》之外,又学过《张猛龙》,学其北碑的体势和方折斩截的用笔,久之,可增加书法的凝重感。”[4]飘逸洒脱的细线与朴厚稚拙的粗线并存,在冯先生早期书法中尤为常见,这是冯先生进行碑帖融合的探索。冯先生的行书大多行笔较快、长短呼应,细线轻快灵巧,而增加了北碑中的侧笔后,使得字中朴厚与灵动相融,中和了因行笔较快易产生的油滑感,作品节奏明快,墨色变化丰富,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人书俱老,巧拙相生

与早期作品相比,冯先生晚年之作多了一丝自然天趣,这一变化的产生一方面是冯先生在书写过程中更加强调金石气,以中锋书写为主,书写速度放慢,以求其浑厚;另一方面则是晚年的冯先生内心丰盈,已经达到“人书俱老”的艺术境界,书写状态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李一先生在《书缘,追思冯其庸先生》一文中也提道:“冯先生的书法,我更喜爱其晚年之作。这些作品如同老而更成的庾信文章一样,渐入佳境,自然老到,较之以往更多了洒脱从容,越来越见成熟和大气。”

如给汶川地震捐赠的《天下归仁》作品中可以看到冯先生将碑与帖充分融合,整幅作品既有“二王”一脉帖学的遒劲飘逸,亦有汉魏碑刻的刚健雄强,拙与巧相互生发。首字“天”字,以侧锋起笔,后调锋转笔向下书写,粗笔线条厚实有力,细线飘逸洒脱,从线条形状可以看出,冯先生的书写速度缓慢,笔头裹锋前行,强调笔墨与纸的摩擦与留滞,金石气溢于纸面。再如“下”字,其点如高峰坠石,三点姿态各异,书写速度也不尽相同,从左点的飞白处可以看出其书写速度稍快,但在右点的最后收笔处有一明显的裹锋书写的笔痕,这是放慢书写速度出现的效果。再如《十四字集宋词联》作品,字字结构饱满,点画以侧笔为主,拟以刀感。冯先生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性,长线条以屋漏痕笔意裹锋而走,飞白线条的出现,使其作品更添拙厚老辣意味,无丝毫软弱之气。其次,从转折处可以看出冯先生在书写过程中不断调整笔锋,线条浑厚且富于金石意味,笔势排奡纵横。书写速度也有缓急的变化,例如“荒”“地”等钩画出尖的地方,均为向上缓慢推出,“流”“凄”最后一笔的连带关系冯先生也以实笔缓缓拖出,笔画扎实有力,具有碑刻朴拙大气之势,而在短节奏的线条中可以看到速度有明显的加快,点画轻盈,也不缺灵动之笔,实具精巧圆润之意。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冯先生虽承“二王”一脉,又受董其昌的影响,但在晚年却走了碑帖融合之路,吸收了“二王”一路风格特点,但点画之间却又充满了朴实苍劲的金石意味,作品朴拙与灵动相融合,独具韵味,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

除了拙与巧并存的艺术特点,在冯先生作品中还常常有飞白渴笔的出现,例如其八十二岁所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篇字与字之间少有连带,虽字字分离却不孤立,相邻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依靠点画与空间的相似性构筑而成,而飞白正是构成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如“逸”“兴”“莱”三字为一组,“壮”“文”“章”亦因墨色统一在视觉感官上可列为一组,字与字之间虚实相生,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除此之外,“飞白”的出现,使得作品更添自然生趣,创作者不苛求点画的提按转折与枯湿浓淡,而是率性洒脱地自然书写,在自然的状态下达到书写的佳境,正如苏轼在《论书》中所言:“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此言之意,也是冯先生想要达到的书写状态吧!

三、书画互渗——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实践探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一直是相辅相成的,石涛有言:“书与画,其具两端,其功一体。”意指书画同源的思想。观冯先生的绘画艺术,可知冯先生在书画关系上真正实践了书画互渗的创作理念。冯先生绘画宗青藤白石,以大笔写意为主,用色大胆,笔墨酣畅淋漓,相较于书法艺术,其绘画中的线条更加纵逸洒脱,墨色变化更加丰富,视觉效果也更加强烈。

冯其庸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意图轴

冯其庸 《大荔图》斗方

冯其庸 《墨葡萄图》轴

对于书画关系的阐释大抵分为两种:一为以书入画;一为以画入书。以书入画主要是指将书法的用笔特征运用至绘画中,以此描绘画中的具体物象,成为绘画的笔墨语言;以画入书主要表现为将绘画鲜明的风格、独有的造型结构融入书法,使得书画一体,相得益彰。冯先生对书画关系的具体阐释,笔者认为更加倾向于“以书入画”这一方面。在冯先生的绘画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侧笔写意或用篆籀线条描绘对象,而这一用笔特征即是从其书法中来。如《墨葡萄图》中的藤蔓即是篆籀线条,在藤蔓的转折处通过调整毛笔的不同锋面进行书写,使藤蔓更加灵活放逸,画面上方的大簇葡萄以中锋淡墨勾勒外形,浓墨点缀圆心,枝叶则是以侧锋信笔涂抹。冯先生在用墨方面十分讲究,通过对淡墨与浓墨的交替运用,使枝叶墨色淋漓,层次分明。

冯先生绘画中对“以书入画”的阐释不仅体现在线条上,还体现在对书法艺术强烈对比特点的运用中。如花果题材中的《大荔图》,果篮的线条以侧锋信笔书写,果篮上方“把手”处中侧锋交替并用,笔锋不断翻折变化,以飞白为主,线条虚中有实,老辣浑厚,颇具金石气。果篮内的荔枝以细笔精巧勾勒,设色艳丽活泼,疏密有致,荔枝的细腻圆润与果篮的老辣浑厚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矛盾对比中凸显韵味。再如山水画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意图,同样是注重对比。画面中的远山以淡墨简笔涂抹,左右两旁的山峰更是侧笔铺毫,下方的枝叶以大笔混点,注意墨色变化,放眼望去画面整体简率,充满拙趣。而在画面的左下方却有以细笔描绘的竹亭与雅士,整体画面具有矛盾感,但这种矛盾感却增强了画面的趣味性,强烈的反差对比在冯先生的书法作品中也常常见到,如碑与帖的相互融合,巧与拙的相互生发,无论这一对比关系是由书入画还是由画入书,都是冯先生书法与绘画相互渗透的有力证明。

当然,冯先生的书与画脱离了单纯的对笔墨技巧的强调,更多体现的是自身渊博的学识及高深的修为赋予书画艺术的深刻内涵。从单幅书法作品或绘画的书法题款中可以看出冯先生题款的内容多为自作诗,从中也可看出冯先生的文学涵养之深。冯先生曾言:“书法家要先读书,有修养,有学问,眼界要开阔。只有提高了自己的学问修养,再勤学苦练,才能使自己的艺术有所成就。”[5]即是说,书法家若是只写字,不读书,那其字必定空洞乏味,没有知识的填补,书法艺术便似一个空壳。绘画艺术同样如此,只有创作者内心充盈,诗、书、画三者合一,画面的意境才能油然而生,艺术创作才能真正表情达意。

结语

冯先生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国内外所推崇,有两点原因:一是学书要博观约取。冯先生虽承“二王”一脉,却不拘泥于“二王”,也注重对其他书家书派的借鉴吸收,在众家之长中“取”己所“需”;二是将作书与读书结合起来,冯先生一直倡导“书法要与传统学问结合在一起”[6],书家要践行“诗书合一”的创作理念。然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现代书家逐渐只关注书法外在形式及技法层面,而忽视了对书法内在意蕴的表达。因此,书法创作者需多读书、做学问、求真知,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使字中充满书卷气,这是冯先生所提倡的,也是现代书家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冯其庸冯先生二王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错过的橄榄枝——悼念冯其庸先生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冯其庸与二月河的忘年交
宽堂先生(特写)
冯其庸的“笨办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
晴空一声霹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