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这片『净土』 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之旅
2023-09-27张晓虹文图
张晓虹/文图
说起土山湾,也许老一辈上海人对这三个字还有些印象,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新生代来说,应该是陌生的。土山湾曾经是上海的一个重要地标。在那里,原先仅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土山湾孤儿工艺场却在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一页。在这片土地上,为曾经封闭的中国开辟了通往世界的一条文化渠道。如今,土山湾博物馆将这段珍贵的历史记载并传承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位于徐汇区的小众博物馆,经历一段有趣又感触颇丰的浓缩历史游。
追本溯源 土山湾的前世今生
开始历史游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土山湾的历史由来。打开民国早期出版的上海地图,我们能发现一个地名——“土山湾”。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部,今徐汇区漕溪北路与蒲汇塘路交界一带。明清时期,流经上海徐家汇有三条河: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1832-1837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命人疏浚肇嘉浜等处,挖出的河流淤泥积聚于蒲汇塘河湾处,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土丘,因而命名为“土山湾”。这里曾经是近代上海传播西方外来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曾被明令禁止的天主教恢复了传教活动。从1841 年至1846 年的五年间,有19 位耶稣会传教士分四批陆续抵达上海。1849 年,江南水灾,为收容受灾孤儿,天主教会在青浦开设孤儿院,后迁至蔡家湾。1860 年太平军进攻上海,孤儿院被烧毁,人员临时撤退到了董家渡和徐家汇。为重建孤儿院,教会购买了土山湾一带的土地,推平了土山。自此,土山故迹不复可寻,但“土山湾”这个地名却流传了下来。
1864 年,上海耶稣会在此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土山湾孤儿院,这也是土山湾文化形成的开端。随后又创办了土山湾孤儿工艺场,接纳孤儿工作习艺,内设绘画、雕塑、印刷、木刻、金工、照相等工场,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当年很多新工艺都发源于此。
之后,此地的周围还先后修建了天主堂、修道院、圣母院、徐汇公学、藏书楼、博物馆、天文台等,徐家汇的这块区域也成为了当时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天主教会中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57 年,政府填没蒲汇塘土山湾至中山西路河段,筑成蒲汇塘路。1960 年土山湾孤儿院结束运营,历时近百年。在这近百年的时光里,土山湾文化“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在上海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印迹。
2010 年,为喜迎上海世博会,徐汇区决定筹建土山湾博物馆。
下马看花 中西文化的交织融合
如今,土山湾博物馆位于徐汇区蒲汇塘路55 号,内设牌楼厅、土山湾厅和传承影响厅。一进入馆内,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就矗立在眼前,这是“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它楼高5.8 米,宽5.2 米,牌楼是1912 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土山湾孤儿工艺场的数十名孤儿雕刻而成,曾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如今牌楼修复一新,魏峨矗立在大厅中央。修复的新木呈浅黄色,正面刻有“功昭日月”,背面刻有“德并山河”,相互映衬,又称“功德”楼。修缮后的“土山湾牌楼”还原了其富含的中国木构建筑兴盛期精巧细致的艺术韵味,再现了当年牌楼中西融合、精致壮美的雄姿。
从乳黄色面砖和灰色石块交砌的门厅慢慢走进牌楼厅,突然想起某位俄国作家曾说过“建筑是可以阅读的”。的确,建筑本身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建筑的语言代表了它的时代,保护文物建筑等同于保护历史。在这样的认知下,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土山湾博物馆在今年3月大修时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改造原则,一方面保留和恢复历史元素,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让历史和现实在此交汇。特别是门口的土山湾牌楼,几经修复,作为博物馆内的大型展示空间,对消防、安防、公共设施等都有极高的设计要求。但在场馆精心的空间设计和设施布局下,没有太多对历史建筑布局的破坏和隐藏,甚至几乎所有的安防设施设备都巧妙地和展厅融为一体。
提到土山湾今年3月的大修,就不得不说一下,他们对于展示厅灯具的改造。“照明是展厅最基础的设施,光源的大小、温度、距离等都影响着展品的陈列效果。但小小的照明灯可能也会成为星星之火,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43 岁的安全保卫科主任李军良在土山湾博物馆已经工作了10 多年,时刻紧绷着安全弦。他介绍道,博物馆在今年3月闭馆大修,历经两个月整修完毕在5月正式开馆。此次大修的重点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展示厅灯具。李军良表示,博物馆自2010 年开馆以来,一直使用的是卤素光源灯这类的传统照明产品,但如今随着LED 技术的快速发展,LED 照明产品以其能耗低、寿命长、易控光等优势,几乎已经全面替代了传统照明产品,特别是其安全性也具有突出优势,再加上土山湾博物馆的展品大多为图画和照片,所以对视觉观赏体验以及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因此,博物馆决定换一批全新的LED 展示灯具。
在灯具的安装上,博物馆方煞费苦心,全部使用暗装(灯体全部或大部分在吊顶内),且事先和施工师傅商量好要预留出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空间,以利散热。在灯具的挑选上,功率不宜过大,灯具及其发热附件周围都应用了阻燃材料(石棉板)隔离。在新安装的LED 灯的光束下,展品画面色彩更为均匀,且只有很少一部分的热量,比起之前的灯具,消防安全等级更高了。而且LED 照明灯具不会像卤素光源灯具那样产生紫外线和红外线,避免危害博物馆展品,有效地保护了展示文物。
结束了牌楼厅的参观后,顺着参观路线往里走是土山湾孤儿院旧址,这里用图文并茂和历史展品的形式展示了土山湾与世博会之间的百年渊源。一号展厅详细展示了徐家汇形成的历史和名人徐光启、马相伯等的功绩历程;二号展厅则生动展现了当年土山湾孤儿院内的学艺情景,老人们也在视频中向大家讲述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博物馆中,那些诞生在土山湾的珍贵文物,在历经百年岁月后再次回到它们诞生的地方,那些绘画、木工雕刻、印刷、摄影等土山湾文化艺术的代表,它们在当时可能是平淡无奇的,如今却诉说着土山湾的历史和它们在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的深深足迹。这里还展出了许多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照片,非常珍贵。在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土山湾”的拼写“T'OU-SE-WE”,颇有趣味。一百多年前,法国传教士用法语记录了“土山湾”的上海方言发音。“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所在,可以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而“T'OU-SE-WE”是上海话与法语相融合的标本。走进徐家汇土山湾板块还可以看到这个词“ZI-KA-WEI”,它同样是用法语的文字来书写上海方言的范例,意思是“徐家汇”。
精美绝伦的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则完美地融合了具有西方特色的彩绘玻璃艺术和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橱柜技术,既像是凝聚美学精华的熔炉,又像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更妙的是作品“洋为中用”的设计理念:在欧洲,彩绘玻璃原用于教堂的装饰,是教堂的代表装饰艺术,在这个作品中,却创造性地绘制中国传统故事,使用在中式橱柜上作为装饰。展品被置于与博物馆出口处相近的地方,在游客即将与博物馆告别之际,带给其梦幻般的视觉冲击。它与博物馆入口处的镇馆之宝“土山湾牌楼”遥相呼应,令人回味无穷,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土山湾的中西融合之美。
安全为重 文物守护之路任重道远
通过游览博物馆,我们能从展示的图画里看到当年孤儿生活的场景;能从照片里“参观”到当年外国指导老师在此教授绘画、木工和印书的场景;此外还有一些保存下来的当年的印刷设备等。土山湾印书馆在引进印刷技术方面得风气之先,1874 年率先引进石印技术,1875 年率先引进珂罗版印刷技术,1900 年率先引进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博物馆解说人员介绍说:“土山湾的印刷厂是当年建立的最好的印刷厂,培养了最好的印刷工人,上海因此成为印刷基地,促进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土山湾图画部,前身为“徐家汇画室”,1872 年迁入土山湾。土山湾画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形成了土山湾画的独特风格。图画部除铅笔画、水彩画、油画等,还制造供建筑装饰之用的彩绘玻璃,将人物鸟兽彩画于玻璃上,后置炉火中烧制,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褪,是中国最早生产彩绘玻璃的地方。令人扼腕而叹的是,这门彩绘玻璃技术因为某些原因现已失传。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结晶,也是每个时代的缩影,特别是纸质文物,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将不可预估。因此,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是土山湾博物馆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图画、照片等纸质文物为我馆的立馆之本,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土山湾博物馆文物管理科的孙老师是复旦文博专业硕士,2013 年毕业即来到土山湾博物馆文物管理科工作,“我本科学的历史教育专业,对土山湾的历史及故事都有了解,加上我本身就住在徐汇区,因此我硕士研究生一毕业就毫不犹豫选择来到了这里。”
据孙老师介绍,博物馆在收集到文物后,首先要进行详细信息的了解,包括其背后的经历、承载的内涵;然后对文物进行登记、编目,拍照,测量尺寸、重量,确认完整程度,做好信息化处理,转化成电子档案最后入库上架。“在现有条件下,工作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做好通风管理、空调系统管理、防火设施管理及红外监控工作。”孙老师说,按照文物保护制度,进入库房必须两人以上;进库房的人要穿戴鞋套、手套,避免造成粉尘等污染。
“金属材质要防锈,棉麻材质要防虫、防水。”孙老师说,“库房内的文物主要按照不同材质分类单独存放,同时做好温度、湿度、光照等局部环境调控。对于纸质文物,我们还采取了抽真空、塑封等措施。”对于展厅内的文物,博物馆会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就及时进行补救、整改;每星期对防虫、防潮、温湿度等进行维护,确保文物存放环境合格达标;对于一些文物还会进行轮流更换,即有的文物展示两个月后就会收回库房,用其他同类文物进行展示。“文物保护工作量大,还要做到很细致。但是因为我很热爱这份工作,所以觉得有乐趣,更觉得有意义。”孙老师现在还时常与复旦文博系的导师进行交流,导师们无私地传授经验,进行方法创新和理论指导,让他获益匪浅。
“我们这里是区重点消防安全单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三级博物馆,来不得半点疏忽。”李军良介绍,安全保卫涉及技防、人防、物防三个方面,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他们也得“严阵以待”。博物馆刚开馆的时候安装的是黑白电视监控,只能由监控人员现场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2012 年更换了监控系统,可储存监控资料30 天,李军良说:“调取视频查看,便于发现一些不安全因素,及早做处理。”
土山湾博物馆是徐汇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维护和管理的责任和压力很大。为了确保博物馆安全,安全保卫科除了定期进行建筑主体的检查和维护维修,还加强参观人流的管控;加强博物馆安防设施设备的建设,成立了微型消防站,配备消火栓、灭火器、破拆工具等。除此之外,安全保卫科在安保人员的配备上,定岗定责,在博物馆里24 小时有人值班,定时巡逻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另外,博物馆每年至少两次邀请消防、技安专业人士,对安保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和演练。就在不久前,土山湾博物馆在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的指导下组织了一场消防安全培训会。一部发人深省的《火灾警示录》拉开了此次培训的序幕,一个个典型火灾案例,不仅让在场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受到了火灾的无情,更点燃了大家了解消防、学习消防的热情。在授课过程中,讲授人员先后讲解了火警119 的正确拨打方式、“消防安全的四个能力”、疏散逃生的方法以及火灾的分类与灭火器、消火栓等消防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与日常维护。在理论授课结束后,还现场组织开展了疏散逃生演练与灭火器、消火栓的灭火实操演练,使得大家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所讲授的消防安全知识。博物馆馆长冯志浩表示,这次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了大家的火灾防范意识与灭火能力,消防安全是博物馆开办的坚实根基,需要每个人都遵守相关制度,高度重视。
事实上,文物建筑在消防安全防范上,并不缺少制度。1984 年发布实施的《文物建筑消防管理规则》早就明确规定,文物建筑保护区必须设有相当数量的消防用水、配备相应的灭火器具与报警设施。2014 年,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也对火灾防控提出了明确意见和要求。2021 年底,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的《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火灾风险防范指南及检查指引(试行)》,则规范了文物建筑、博物馆的火灾风险防范和检查。
“场馆修建以及灭火器、消防水带等配备,我们都是按照标准建设的,在重点部位都设置有安全警示标志。”李军良说,“安全事故无小事,有压力,我们更能感受到肩上担负的责任!”2012 年,土山湾博物馆被评为“徐汇区清剿火患先进集体”,2016 年度又被区文旅局等单位评为“徐汇区文博单位平安示范点”。
回首过往,土山湾孤儿院当年收养了数万名孤儿和贫困儿童,教会了他们谋生能力,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孕育了一批艺术名流。如今,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的综合高中部内。虽然土山湾这一地标已经消失,但土山湾的历史、土山湾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没有被遗忘。在土山湾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守护下,这些珍贵的记忆被安全地保留了下来。让我们从土山湾博物馆开始,开启一段海派文化寻源之旅,在对这座城市有着全新认识的同时,也能将这段美好的历史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