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生态圈的MPA“公共政策分析”教学探索

2023-09-27李丹阳邓嘉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生态圈理念

李丹阳,邓嘉慧

(1.暨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2.南昌市豫章中学 英语教研组,江西 南昌 330006)

一、当前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MPA项目的设立旨在培养专门的公共管理人才。在现代社会,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式就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公共政策,而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公共政策则有赖于对公共政策的科学分析。因此,“公共政策分析”在MPA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地位。然而从教学实践中“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教学缺乏设计

如同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做研究设计一样,MPA课程教学同样需要进行事先设计。由于MPA学员普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且拥有较为丰富的实际公共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士,因此更需要围绕其特质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否则MPA课程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从“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实际讲授情况来看,相当多的授课教师缺乏对课程的良好设计,尤其非常缺乏对课程教学的目标及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节的思考和设计,甚至是直接将学术型硕士与本科生的公共政策相关课程内容直接用于MPA“公共政策分析”的课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

就MPA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应该定位于专门培养具有优秀政策分析、管理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即不仅能够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判断和分析、把握前进方向,同时还能够针对组织内部出现的各类管理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仍是以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缺乏对学员实际政策分析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致使其学习成果与考核难以与该教育项目的目标相匹配。

(三)教学过程缺少多维度的沟通与赋能机制

MPA项目本质上可以视作公共管理学术界与实践界及不同行业公共部门的重要沟通平台,各门MPA课程则在微观层面具体承担了这种沟通的功能。通过MPA授课教师与学员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学员之间围绕教学主题的沟通交流,可以实现多维度赋能。例如,授课教师可以将最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员,使其能够拥有超脱于日常公共管理事务的理论思考与分析能力,而学员参与课程中的沟通过程,则能够及时向授课教师提供最鲜活的公共管理实践素材,提升教师把握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背景多样化的学员之间的沟通可以促进学员间相互学习,了解到其他地区、领域、部门的经验与技巧,提升自身的公共管理能力。然而,目前“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尚未突破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形式,忽略了师生、生生互动等课程活动形式可能带来的赋能效应。

上述若干问题的存在,制约了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取得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授课教师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和定位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MPA课程绝不仅是简单理论知识传授的载体,还应该是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生产、多维赋能、共同成长的平台。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首先从课程理念入手[1]。只有改变对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认知,才能更加深入地开展相关课程建设工作。

二、课程生态圈教学理念及其在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课程生态圈教学理念

国内一般的MPA课程教学思维往往将MPA课程视为“一过性”的教学过程,逐渐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考试”的惯常模式。这种教学思维的本质是将MPA课程看作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忽视了MPA学员对课程更深度的需求及MPA资源对于学校、学院教学研究功能的重要性。这不仅使学员难以深入掌握所学知识,更无法通过MPA课程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本教学团队认为,MPA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连接枢纽。通过这个枢纽,在个体层面能够连接教师、学员、实务专家,在组织层面可以连接学院、高校和各类公共组织。通过科学有效、灵活多元的教学设计与组织,上述个体和组织得以借助MPA课程开展与所教主题相关的知识、资源、信息、经验、技巧的共享与交流,从而一方面使各个主体获取自身所需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各个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为课程贡献其独特的价值,推动课程产生新的知识与经验。

基于上述认识,本教学团队将起源于生态学领域的“生态圈”概念[2]引入“公共政策分析”的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功能的课程生态圈(Course Ecosystem)(见图1)。

图1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生态圈的主体和主要教学活动

(二)课程生态圈理念在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推动扁平式教学转变为生态圈教学。传统的“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主要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呈现“一过性”的特征,本质上属于扁平式教学,无法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改为生态圈教学模式后,将不同的主体和教学方式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使学员从不同主体的互动和多元教学形式中获得持续性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3]。

2.实现教师单向讲授到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转变。“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存在大量的理论性内容,旨在全面介绍公共政策理论。过去的课程教学更注重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但这种教学方式易受限于教师的知识存量,也不易激发学员的活力。有鉴于此,课程生态圈倡导设计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内容与资源的理念[4],推动学员为课程积极贡献公共政策经验教训、知识和技巧,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3.从孤立个体学习到学员共同成长。在传统的MPA“公共政策分析”课堂上,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地区、部门,虽然都坐在一个教室里,但相互之间缺乏充分有效的交流,每个学员都是孤立的个体。而在课程生态圈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设计若干与公共政策主题相关的团队任务,使学员之间在合作与竞争之间学会分享与交流,最终实现群体的共同成长。

4.实现教学目的从知识传授到知识创新的转变。知识创新是当代大学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应贯彻到每门课程的建设之中。同时,在知识唾手可得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MPA学员的需要。在课程生态圈理念的推动下,教师可通过组织学员以团队研究、课堂辩论、讨论等方式,推动学员形成新的公共政策知识,为其分析公共政策问题提供新的知识工具。

5.将浅层教学升华为精神积淀。课程教学的过程实际是包括教师和学员在内的共同体在同一时空下的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浅层次的知识教学显然无法满足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课程教学转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课程生态圈的角度组织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读书会,促使学员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开展精神层面的交流,从而形成教研共同体未来得以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

三、以课程生态圈理念为基础开展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原则

1.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作为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才的专业硕士项目,MPA课程应首先以学员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进行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学员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着力通过崭新的课程设计、有效的课堂组织、拓展的课后活动等,全面激发MPA学员的活力、潜力和经验、技巧。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员与教师的深度互动,以持续迭代的方式共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2.建构需求导向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当前MPA学员有其在年龄、结构、思维等多方面的不同,以及在这些不同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独特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建构以学员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内容与资源。譬如,可以用公共政策过程核心内容+公共政策热点难点专题+公共政策研讨会的模块设计教学体系,同时开展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文献库、案例库和视频库等资源的建设。

3.创新形成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极大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更佳的教学体验,提升教学效果[5]。新一代的MPA学员普遍有着较为丰富的培训体验,对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为迫切的需要。有鉴于此,开展课程建设时有必要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团队辩论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开发出适合“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学员获得更高的体验感和认可。

(二)课程生态圈理念下的MPA“公共政策分析”教学体系建设

在课程生态圈理念基础上,本文初步构建了主要由基础性支持功能圈、混合式互动教学圈及富媒体动态资源圈三个部分组成的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教学体系。每个圈层都以学员为中心,环环紧扣、紧密相连,各个主体在满足其学习需求与期待的同时同样能获得自身的成长,实现系统整体的可持续运转。

1.建设基础性支持功能圈。该圈层分别由教师、教学管理者、学员及课程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实现了教与学、管理与教学、主体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基本统一。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在设计并传达课程目标、理念、核心内容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学管理者作为项目课程体系的规划者和具体课程的支撑角色,能够为“公共政策分析”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多方面的便利条件。而课程环境的积极构建则有助于学员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并通过互通共洽的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双向发展。

2.建设混合式互动教学圈。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虽大力倡导双向教学模式,但很多情况下转变只流于表面,现实中的课堂模式大多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输,课堂缺乏活力与互动参与,难以实现原课程目标。因此,引入“同学”这一互动角色,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作用,重视生生互动关系中可能产生的叠加效应,通过与教师的“对垒”,实现思想的碰撞。

3.建设富媒体动态资源圈。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并使其能不断适应教学实践的发展,应努力探索并运用信息技术以助力教学创新,如图片展示类、声音录制类、教学微视频、Flash动画类、公共政策故事等多样化富媒体动态资源。通过这一资源圈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活动的参与率,全方位提升学员的能力。在建设富媒体动态资源圈的同时还应建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支持及信息反馈渠道两方面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联结其他圈层的主要信息枢纽,对整个动态资源圈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作为MPA项目的核心必修课程,“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已经在各培养单位讲授多年。但是,如何在面对新的学员情况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课程的含金量与体验感,切实提高学员的公共政策能力,是有待全国MPA教师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早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6]中就提出了“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以课程生态圈理念为基础的MPA“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体系,希望能借此引发更进一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以推动MPA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生态圈理念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