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2023-09-27竹文坤貟朝乐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3期
关键词:核技术军民课程体系

竹文坤,晏 强,貟朝乐

(西南科技大学 a.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b.国防科技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曾强调,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发挥优势,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做出积极贡献[1-3]。核科学与技术是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等[4-5]。其中,核技术及应用是综合性学科,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作用[6]。西南科技大学为满足国家国防军工发展需要、核工业发展人才需求及四川省经济建设科技需求,于2006年创办核工程类专业,是“产学研”联合办学和局省、部省双共建代表性成果。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拥有一支年轻的高学历(博士比例90%)师资队伍,近年来,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

一、人才培养目标

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主要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具有扎实核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能够利用核技术、核工程知识服务于军用及民用核工业、农业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视野宽广,并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8]。毕业5年后预期目标:(1)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守职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2)职业技能:能在核工业、核军工、核医学、辐射遗传育种等与核实践相关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涉核的设计与开发、运行、维护、经营和管理等工作;能够提出新思想、新方案,理解和解决核技术与应用的实际问题,或研发出新技术、新产品,工程师潜质或科学研究潜质得以展现。(3)协作能力:能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具有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有效地进行交流合作,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4)学习能力:能坚守和践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能通过学习提升自我,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跨专业能力和职场竞争力。(5)社会服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愿意且有能力为国防军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围绕培养活跃在核军工企业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与应用专业提出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同时,凝练国防专业学科特点和时代定位,构建了具有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建立“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立足国家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搭建了“以赛促学”“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和“校际联合”等多元化培养平台,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与应用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与应用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核心,以当今军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凝练学科特色,提出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多元化长足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技能,推动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

专业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育人目标,在全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等思修课程并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学习等一系列专题讲座,将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先驱优秀精神根植于心,致力于培养把握大势、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在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成立专业教研中心,对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改革,使课程体系更加开放,一方面保证理论和实践内容广度和深度的平衡,另一方面强调全面知识视野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开设与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交叉学科联系更为紧密的课程。

(二)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

西南科技大学立足满足国家国防军工发展需要、核工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充分结合核技术及应用专业特点,构建了具有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面对新型国防高端人才不足、技术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足的挑战,整套课程体系在设计上力求将基础通识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做到完美配合并优势互补,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基础认知,使其形成跨越学科壁垒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知识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面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整套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探索,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核相关工作,满足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已成为世界一流高校办学的共通理念,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可以形成由师生、企业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以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以科研带动教学、以学科带动专业发展的螺旋式提升良好局面。以教师团队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科研成果为依托,将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构建资源共享、团队协作、自主创新的育人平台,促进专业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同步提升。

深入开展核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专题教育和课题研究,通过邀请院士、国内外知名教授做专题报告和讲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科研成果整体式转化为教学资源。此外,院内成立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极端条件物质特性联合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面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开放,在实验室内根据专业领域和个人定位划分研究小组,鼓励学生接触相关课题、早进科研团队,促进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在教学团队层面,在立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教融合及产学研结合,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将科研设施转化为创新育人平台,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过程作为高效的教学形式。

(四)多元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在传统理论教学和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院形成了“以赛促学”“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和“校际联合”等多元化培养平台,强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和联合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挑战杯”、全国“核+X”创意大赛等竞赛和项目面向创新需求和工程应用需求,将课堂上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和完善,培养了应用型人才学以致用的能力。办学以来,学校核技术及应用专业依托于“省部共建”“对口支援”等体制优势,积极促成了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中核814厂、中核821厂等企事业单位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全面战略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双导师”合作培养计划、企业实践、继续深造学习等一系列特色项目,持续丰富了这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三、人才培养实效

目前,随着“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完善、特色理论课程体系的日益成熟、“科教融合”平台的扩张及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机制的深入探索,该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已经初见成效。近年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参与、军民融合企业实践等经历日益丰富,反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过程,提高了学生继续深造学习比例和国防军工单位核心岗位就业比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高层次人才的产出比例,同时,也逐步推动着地方核技术及应用行业不断进步。

从近三年来看,在良好学术氛围的烘托下,该专业学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奖学金、涪璋特等奖学金等校级以上奖励30余人次;在“挑战杯”、全国“核+X”创意大赛等专业竞赛中屡创佳绩,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科教融合”及“产教融合”的育人体制高效准确地协助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每年有超过40%的学生以推荐或考核的方式前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院校和研究所深造学习,且该比例逐年提高。同时,有就业意愿的学生到科研院所、军工科研单位、军工集团实习(就业),就业率超过98%。

结语

立足于核技术及应用专业时代定位和当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对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西南科技大学核技术及应用专业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通过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及“以赛促学”“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和“校际联合”等多元平台培养模式,向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的核工业复合型人才,也为工科类专业和工科院校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思路,然而高校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还需要在实践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猜你喜欢

核技术军民课程体系
张宇蔚: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的“领跑者”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身边的核技术
扬帆破浪 砥砺前行
——庆祝国防科工局核技术支持中心成立十周年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