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3-09-27朱小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语文教学

朱小青

[摘 要] 新时期的“五育”指的是《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教育界对提倡多年的“五育并举”理念,一直以来存在一种错误认知,即将“五育”分开对待,看成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实际上,五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割裂的学科教学并不适用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激发小学语文教学的活力就要践行好“五育”融合,依据学情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有步骤、分层次地育人。

[关键词] 五育融合;语文教学;活动育人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这个转变有其独特的现实需求,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五育并举”的融合,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人文、语言、文学、美育等方面的素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对立统一。我们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能割裂“五育”的内在联系,而是需要将它们融入课堂教学,以推动教学创新,提升育人活力。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关系,是打造“五育”全面融合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在这一进程中,教师应努力推动并实现课堂范式和教学流程的重构,通过“五育融合”激发课堂活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教材为基,深挖“五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其形式和内容科学、合理,蕴含着丰富的“五育”思想资源。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的形式,深挖文本中蕴含的“五育”思想。

(一)渗透道德意识

小学德育主要通过教师的榜样力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的。德育作为五育之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其与文本思想巧妙结合起来,从根源上促进学生德行养成与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机融合。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为例,教师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引入文本,使其对当时落后的社会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教师可选取文中的重点语段,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内心的愤恨与激越。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炼出文本核心信息: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旧中国腐败落后的国情,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从“中华不振”到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不难理解了。若仅限于对“中华不振”的表层理解,仅限于对少年周恩来立志的钦佩,那课文的教育意义就未能实现。教学应延伸文本解读,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爱国热情。《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学这篇课文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感悟诚实守信这一品质,教师可以对文本思想进行延伸,引导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守信故事。教师课堂授课不能囿于识文断字,而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放手交给学习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将德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融汇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诸多优美的文字、新奇的事物,色彩美、声音美、情感美在各学段的课本中俯拾即是,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升师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过程。例如,《白鹭》一课中的白鹭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也美……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及其所描述的白鹭的美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诸如图片欣赏、朗读感悟等手段实现美育。又如,在进行《观潮》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适当运用图片和视频放映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直面”钱塘江潮。立体形象的画面和音响效果能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给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以巨大冲击,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三)落实体育、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与体育的弱化、边缘化是当前小学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坚持认为语文教学与体育、劳动教育关联性不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体育和劳动元素,导致许多隐性的育人元素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赵州桥》不仅仅是在赞美桥,更是在赞美造桥的劳动人民,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在文字之外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落花生》这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学习花生不图虚名、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品质。其中,种花生、收花生则是一次无声的劳动教育。

二、贯穿教学始终,渗透“五育”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模式也由传统的灌输式讲解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型生本课堂。在小学语文与“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宏观的角色定位,以情境化、生活化的渗透方式,自然激活语文课堂,让“五育”悄无声息地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一)课前预习,达成融合育人共识

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做好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与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好学、乐学,还善学。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本主旨,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调查研究、搜索互联网资源等任务,培养学生从繁杂材料中筛选、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进而能初步感悟出文本所蕴藏的美育、体育、德育等思想。比如《长征》这首七言律诗,它的八句四联诗高度浓缩和概括了长征途中的典型战例和感人事迹,但课文的时空背景离学生较远,如果没有充分的预习准备,很难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课前布置有关长征资料的收集任务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需要了解“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战例,认识乌蒙山、岷山等地形地貌,这样才能体会红军历经的千难万险和诗歌所要传达的精神主旨。

(二)课中讲解,引领“五育”落地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育”元素,并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悟。语文教师的“教”如同作家的“作”,学生的“学”则是在现有文本基础上的再创作,是一个从简到繁,由易及难的递进过程。良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是创新性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一味地去说教,而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加强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潜移默化地渗透“五育”内容,实现“五育”在语文课堂上的落地。

(三)课后训练,提升“五育”实效

教学过程中适当布置“五育”内容相关的课后训练任务是重要且必需的。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适当安排一些与“五育”相关的课外能力培养活动,并在活动的布置、落实、反馈中实现对“五育”融合教学效果的考查。例如,推荐学生阅读《两个小八路》《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收看《长征》《跨过鸭绿江》等影视作品,鼓励学生摘抄一些语言美、思想美的语段或以批注的形式发表阅读感想及撰写观后感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性格与年龄特点,为学生选取一些与“五育”相关的新闻报道,并将其装订成册,作为“新教材”放置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学生随时阅读。

三、创新活动形式,激发“五育”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充满生趣的课堂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对文本进行领悟、体验、鉴赏、探究性学习,是每个教师所期待的。

(一)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多维度课堂教学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结合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讨论、朗诵等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编写课本剧、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对学习内容总结等主题式的习作训练;开展表演、竞赛、绘画、参观、歌唱、外出采访等活动。

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通过不同渠道,营造“五育融合”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级《海底世界》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游览海洋公园这一研学活动,鼓励学生分享活动心得,为单元习作教学做准备。

(二)组织主题式趣味竞赛,聚力打造活力课堂

为防止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分组时,教师应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依据,对活动的组织、分享、展示等环节进行明确的分工指导。活动内容应以教学目标为主导,不能脱离教材。例如,学习了《将相和》之后,学生对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想要真正领悟文章主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场辩论:究竟蔺相如的职位该不该比廉颇的职位高?产生将相不和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场景和一个角色進行表演,这里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对角色和情节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对表演的学生来说,实践了一次,就深化了一次认识;对观演的学生来说,则多了一次更真切的感悟。又如,教师在《普罗米修斯》授课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神话故事演讲比赛,分享神话故事,进行展示汇报,角逐最佳表现的奖项。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尽可能挖掘神话故事的育人功能,避免出现学生所分享的故事雷同或中途掉链子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事先准备好所讲内容。精心的组织,趣味性的竞赛,“五育”思想的渗透,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必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梯度式、渐进式的教学,激发课堂活力

课堂活动的目的要明确,必须要有育人的价值,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那么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则是无关痛痒的,是激发不起他们探究的兴趣的,这样的课堂活动当然也是无效的。例如,在设计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课堂活动时,教师可以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名家散文诵读”的小组主题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方法的指导和中肯的点评,达到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形成新认识,产生新的感悟的目标。紧接着,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预习和朗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组内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认为有价值暂时又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做好记录,留到下一环节全班研讨。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各个环节的疑难问题,引领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探究文本,从德育、美育等多个维度实现赏析语言、感悟主旨、整理并归纳写作手法等教学目标。因此,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从评价到创新,组织梯度式教学。

总之,“五育融合”是深化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课程育人、思想育人、活动育人,用发展的眼光改变观念、改变行为,优化过程,开展梯度式教学,将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力,学生的学习创新活力,以及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综合起来,凝心聚力打造活力课堂,让“五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罗先凤.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致良知的课程旨趣及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王圣春.五育并举 立德育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王本陆,王永红,刘淑芳.寓教于乐——小学语文趣味高效课堂活动80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姜丽萍,李俊芬.课堂活动设计指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语文教学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