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从脾论治慢性便秘 *
2023-09-27陈亚雯杨军义
陈亚雯 杨军义 毛 红※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2.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肛肠科,四川 成都 610031)
慢性便秘(Chronic constipation,C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受慢性便秘疾病困扰的患者常感觉排便不顺畅,困难、费力,自觉大便解不尽,肛门有明显的堵塞感,甚至需要通过按压肛旁肌肉等手法来帮助排便。部分患者自述感觉大便干结,每周只有不超过3 次的排便,没有明显便意等。如果被便秘困扰半年以上,即称为慢性便秘。便秘被判定为独立病种,记录于《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1]之中。
在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肠道疾病中,慢性便秘一直占一席之地。Schmidt等[2]调查显示,慢性便秘在各地区的发病率为2.6%~26.9%,性别、年龄等也是慢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女性群体发生慢性便秘的概率接近男性群体的2倍。调查[3]发现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现指数关系,65岁以上的患者约占该患病人群的1/2左右。
1 慢性便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肠道菌群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有促进人体物质代谢的功能。慢性便秘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存在相关性,肠道菌群参与慢性便秘的发生、发展。郑鹏等[4]关于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辨识受体来源,激发炎症反应通路,在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对消化道动力、黏膜敏感性等产生影响。此外,以下多项关于慢性便秘的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例如黄林生等[5]研究发现,慢性便秘患者粪便中的变形菌门细菌比例相比正常人明显降低。蓝文通等[6]在研究肠道菌群参与慢性便秘发生发展机制过程中,认为慢性便秘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代谢产物发生改变导致。
2 脾虚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肠道菌群为“人类第二大基因组”,是人体免疫的重要部分,与中医学脾为后天之本、脾气旺盛则外邪侵犯无力的认识相合。脾对食物的运化作用,与肠道菌群参与机体对于物质的吸收、代谢相通[7]。肠道菌群同其代谢产物一样,都是维持免疫功能稳定的重要物质,关乎机体对疾病侵袭因素的抵抗力,这与中医学当中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相合[8]。卢林等[9]的研究显示,脾气亏虚、湿浊内阻的患者,胃肠道功能亦出现紊乱,肠道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数量比正常人有所减少。脾脏亏虚与肠道菌群紊乱相互影响、彼此加重。刘崇海等[10]通过研究发现,脾虚模型小鼠的肠道分泌物中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降低,肠球菌、肠杆菌的比值上升,双歧杆菌及拟杆菌的含量降低,中药四君子汤口服治疗后,肠道菌群及免疫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了脾虚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则被认为是脾失健运的病理表现之一。肠道微生态稳定与中医学脾脏功能正常密切相关,是脾脏功能正常的重要保证[11]。
3 从脾论治慢性便秘
3.1 脾虚是慢性便秘的基本病机脾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后天之本,中医认为脾将饮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输布至全身各处。人体的气、血也是由脾运化转变而来。若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肠腑无力蠕动,糟粕缓慢运行,甚则停滞其中。此外,气能生津,气虚则可致津液不足,肠腑干涩,糟粕干燥难以外排。刘鹏林等[12]认为脾虚可能由肠道菌群失调导致,中医学所指的脾脏在人体当中属最大的淋巴网状内皮系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虚弱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提示了脾脏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之间有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在人体中是抵御病原体侵袭的首要屏障,与中医学中的脾脏功能相似。因而,脾虚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联系。从脾论治,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善肠道的排便功能。
3.2 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有研究[13]发现,中医药在治疗便秘的同时,可调节肠道菌群状态,部分中药可通过加强便秘患者肠道的抗氧化性能,减缓外物对肠细胞自由基的损伤,从而对肠黏膜、肠道菌群产生保护作用。中医药治疗具备中医特有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一方面纠正便秘,另一方面改善各类肠道菌群的比例,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1]。黄旭华[14]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可改善益生元特性、胃肠道的pH 值、胃肠道的转运时间等,使肠道菌群的结构得到改善。现代医学有研究[11]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被看作是中医学脾失健运病理表现中的一个。安婉丽等[15]通过分析1995 年—2016 年使用中医药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文献发现,临床多用补气健脾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边甜甜[16]的基础研究得出结论,使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药,对肠道菌群的结构状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促进其恢复稳态。由于中药大多需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成分会与肠道菌群相接触,并对其产生效用,因此肠道菌群是中药发挥作用的重要作用靶点之一[17]。
3.3 从脾论治慢性便秘是重要方法中医脾主运化的理论是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毛红教授等[18]认为脾虚是慢性便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以健脾为治疗的切入点,将具有显著健脾作用的参芪润肠汤用于慢性便秘的治疗。吴秀等[19]通过研究发现,脾虚型小鼠肠道的细菌稳定能力明显降低。脾虚用药四君子汤中的多糖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繁殖,提升益生菌的活性,同时可调节脾虚所致的免疫功能抑制。中药对于肠道菌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促进有益菌增殖的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衍,等同中医学中扶正祛邪的理论[20]。健脾类中药多糖组分可与机体内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如四君子汤总多糖、党参多糖、人参皂苷等,均能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王洋等[21]也通过总结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使用某些补益类、清热类,甚至收涩、利水渗湿类中药也对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健脾药物黄芪可显著抑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加,减少肠球菌等的数量。多种健脾补气药能促使益生菌生长,或抑制病原体在肠道落殖,从而改善健康状况,常被用作益生元。临床治疗便秘使用多种健脾药改善脾脏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对慢性便秘的效果显著。
4 结语
便秘、脾脏、肠道菌群三者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参与机体营养物质的合成、吸收及能量代谢的过程,还可以稳定维持肠道上皮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等,在便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脾虚与肠道菌群的功能相关,二者都是便秘不可忽视的条件。肠道菌群是医学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治疗的新兴领域,尚待持续研究,慢性便秘作为长期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治疗。健脾增强运化功能,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进而可延缓甚至阻止慢性便秘发生、发展。因此,从脾论治慢性便秘在临床的诊治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为慢性便秘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其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多种迹象表明慢性便秘与肠道菌群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本文以肠道菌群为研究着手点,探索中药改善脾脏功能进而治疗慢性便秘的作用机制,为阐释其在人体当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这或将成为未来医学研究、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发展的新方向。深入研究和揭示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与脾脏亏虚二者之间关系,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医脾虚证的内涵。而且,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不断进步之下,有关肠道菌群方面的研究,必将在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搭建起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