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
2023-09-27冯建昭吴明明武雪凡刘淘淘
翟 优 冯建昭 吴明明 张 楠 武雪凡 刘淘淘※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0]
2020 年9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对伟大抗疫精神作了科学阐释:“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伟大抗疫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一笔新的财富。把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引导学生领悟抗疫精神的深刻含义和内在逻辑,对于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践行“大医”使命,意义重大。
1 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
讲好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帮助医学生形成生命至上的人本理念、举国同心的爱国情怀、舍生忘死的担当意识、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以及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首先要引导其深刻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领会内在逻辑意蕴。用伟大的抗疫精神夯实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绽放新时代的光辉,“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1]。
1.1 生命至上 彰显人本理念中国一直传承着“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伦理文化,共产党人更是将“生命至上”作为不变的价值追求。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动员一切力量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中外抗疫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把人的生命放在最高位置,不放弃、不抛弃、不“选择性救人”,不惜一切代价守护全体人民群众的安全。这种不带有任何政治目的,纯粹的生命守护,彰显的是仁心大爱。
1.2 举国同心 筑牢家国情怀将家国紧密联结在一起,将小我置于大国之中,尽责于家、尽忠于国、仁爱于人,是中国人民经久不变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关键时刻就会表现为举国同心的自律自觉。疫情面前,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构筑起联防联控的坚固防线。在灾难面前,中国人生死与共、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油然而生,给国家共同体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举国同心”诠释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气概,这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关键力量。
1.3 舍生忘死 深化担当意识“舍生忘死”体现的是生死观和义利观,是中国战胜疫情的内在支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作者,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广大医务工作者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民的赤诚,白衣为甲、逆行出征,所有的坚持只为帮助更多新冠肺炎患者早日康复,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使命与担当。公安民警及辅警、新闻媒体工作者、乡村干部、社区工作者以及社会志愿者等众多人民群众,面对疫情始终坚守岗位,以“舍生忘死”的奋斗精神镌刻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篇章,书写了中华民族迎难而上、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挺起了新时代贯颐奋戟、一往无前的民族脊梁。
1.4 尊重科学 展现实践品格“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难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在此次与疫情的斗争中,“尊重科学”贯穿于决策指导、病患救治、技术革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环节。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探索、制定出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研制出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开展知识科普,帮助人民群众消除恐惧、树立科学的防护观念、以良好心态应对考验挑战;有力保障了学生“停课不停学”、各行业工作者家庭办公的需求;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新冠携带者和密切接触者进行轨迹追踪,并设立健康码、场所码、行程码,为人民群众日常出行保驾护航。这种“尊重科学”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培育医学生的务实求真精神,持续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1.5 命运与共 秉持道义担当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3]的态度应对此次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在疫情暴发初期,我国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其他国家通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并且及时分享病毒研究成果,为世卫组织和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中国疫情防控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全人类抗疫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并且尽自己最大努力援助其他国家,增派医疗专家队伍前去支援救助,捐赠医疗防护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表达关怀,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大爱情怀,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精神与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命运与共”意味着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各国只有团结协作、凝聚力量,才能托起“生命方舟”。
2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
伟大抗疫精神是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实践中产生的,不仅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教育素材和实践媒介,也为其理想信念培育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向指引。推动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加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将其培养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所需的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1 伟大抗疫精神为医学生培育理想信念教育指明前进方向“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医学生首先应具备崇高的政治理想,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精神之“钙”不缺失。抗疫精神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引导医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让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明确前进目标和方向,牢记“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抗疫精神以其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发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刻苦学习知识,提升素质,勇于担当。
2.2 伟大抗疫精神为医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伟大抗疫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凝聚升华而来,要充分运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鲜活的案例,讲好抗疫故事,通过情感共鸣增强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实效。以疫情防控一线先进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他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强化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刻感悟伟大抗疫征程中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以各族人民抗疫的感人事迹和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作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升华医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医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其形成优秀医德品质培根铸魂。
2.3 伟大抗疫精神为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注入新鲜正能量伟大抗疫精神是对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与时代延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医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注入新鲜活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5]。疫情防控取得胜利,靠的不仅是物质保障与科研技术的助力,更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埋藏的文化信仰与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广大医学生从抗疫斗争中切身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魅力与时代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守住、诠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好民族精神、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4 伟大抗疫精神为医学生构筑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致、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的精神气概,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生动写照,这也是中国在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取得伟大胜利的支撑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7],抗疫实践淬炼的伟大抗疫精神,必将助力伟大事业,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强大推动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但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更加复杂、发展任务也更加艰巨。作为医学队伍的新生后备力量,更需要有勇气和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奋发图强;要在伟大抗疫精神力量的鼓舞下,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夯实基本功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起时代重任,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丰富教育内容 注重医学人文精神和思政教育作用伟大的抗疫精神既是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素材,也是思政教育的内容。培育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能够帮助医学院校的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和践行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举国同心的行动在无形中涵养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培养其高尚的医德情操;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能够培育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医者仁心的职业信仰;重科学的价值理念能够教育医学生在各项工作中将务实求真放在首位,持续培育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思维,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命运与共的价值追求能够引导医学生着眼“两个大局”,把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发扬光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医学力量。
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用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层内涵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引导医学生弘扬和传承伟大抗疫精神,筑牢理想信念。利用好疫情教材,让医学生感受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坚守,感受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将人民群众矢志拼搏、砥砺前行的感人事迹融入思政教育中,引导医学生认真学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在学习领悟先进人物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升华思想、提升情操。积极引导医学生在疫情防控的伟大实践中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确立崇高理想,明确奋斗价值,坚守从医、行医阵地,争做新时代有益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为青年。
3.2 推动文化建设 营造浓厚育人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帮助医学生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浓厚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和正向激励作用。
一方面,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充分发挥榜样育人功能。在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紧要关头,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促进医学生成长进步的宝贵财富。要以专题活动为内容,开展学校师生抗疫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充分利用学校公告栏、广播、官方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让医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感受伟大抗疫精神力量,帮助医学生培育理想、坚定信念,以榜样为标杆,激发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可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举办相关系列比赛,例如征文、影视、演讲等比赛。这些趣味性强、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仅能促进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能有效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提升医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和科学文化素养。同时,要做好抗疫精神的宣传报道,帮助全体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理想,既能激发全员的参与积极性,又能推动校园文化事业内涵式发展。
3.3 践行伟大精神 彰显实践育人成效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所学专业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夯实医学基础知识,实现“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职业理想。
3.3.1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宣传医学文化知识,积极引导医学生投身救死扶伤的一线,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抗疫精神的领悟能力,守初心、勇担当,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医学文化,鼓励医学生将自身专业学识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从医学前辈的手中接力建设健康中国、树立远大理想、传播医学知识的使命,不仅能够让更多人对医学文化产生兴趣,而且能够引导更多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为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3.3.2 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暖人心,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医学生专业优势,激发医学生自觉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动力。创造有利于医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让医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建设、民生保障的事业中去,帮助医学生深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掌握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医学的重要性。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增强专业自信,肯定自我、坚定意念、砥砺前行。医学生应以行动与担当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理解与学习伟大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贡献青春志愿服务力量,争做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排头兵。
3.4 树立党员标杆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旗飘扬践初心,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8]。
一方面,旗帜鲜明讲政治,推动党员先锋模范入人心。在危难时刻,党员奋斗在一线、守在最前沿,打头阵、做先锋,广泛动员群众,凝聚强大力量。在这场生死较量的战疫实践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最大限度发挥医学生党员的先进榜样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树立标杆,拉近与先锋模范的距离,使广大医学生切身感受到正能量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帮助医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加强党建促发展,确保党性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医学院校是医学人才的聚集地,创新医学院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利用互联网打造党建平台,发挥网络正能量作用。用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党的领导思想、教育方针政策,拓宽医学生党建工作宣传途径,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师生队伍,将学生党建宣传工作渗透到医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医学生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学医、从医、行医的责任担当,树立“大医精诚,止于至善”的职业理想,铸就严谨求实的医学态度,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4 结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新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借助抗疫实践素材,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正能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助力医学生扬帆起航驶向医学事业的蓝海,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充分保障,为中医学事业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