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Noses术和普通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效果比较

2023-09-26崔苏阳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肛肠直肠癌病灶

崔苏阳

江苏省句容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句容 212400

结直肠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类病变中的常见类型,临床认为肥胖、慢性肠道炎症、遗传因子、饮食高脂高蛋白等均是重要诱发因素。临床应对结直肠癌时多推荐外科根治手术,加之现代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微创根治手术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良好的视野使得结直肠癌切除操作可以充分完成[1]。但需要注意的是,普通腹腔镜下手术需在患者侧腹壁作辅助切口,从而将切除的病灶肠段取出体外,并完成消化道重建,不仅会形成更多创口,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Noses)术则可有效避免增加手术创伤,更加贴合微创手术的核心需求[2]。本研究针对2021 年1—12 月句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 例结直肠癌患者,比较常规腹腔镜术式与Noses 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12 月句容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96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共48 例,男26 例,女22 例,年龄35~68 岁,平均(45.94±3.22)岁,其中35 例患者为直肠癌,13 例患者为乙状结肠癌;观察组共48 例,男25 例,女23 例,年龄35~70 岁,平均(46.02±3.25)岁,其中34 例患者为直肠癌,14 例患者为结肠癌。纳入标准:①有明确病理诊断结果,确诊为结直肠癌疾病;②符合手术指征;③同意参与配合本治疗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合并肠梗阻、穿孔者;③血凝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手术方法 为对照组提供普通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待该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指导其取膀胱截石位,双脚分别放于相应的置脚架上,必要时可使用束缚带进行固定,但须严格限制束缚力度,避免对皮肤形成压迫。使用全身麻醉方案,待麻醉生效后于脐部下缘作观察孔,置入管鞘后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以建立人工气腹,术中气腹压需维持在14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气腹建立完毕将腹腔镜经由管鞘置入腹腔内,观察结直肠癌病灶的具体位置,随后于两侧分别做操作切口,置入相关器械,沿Toldt’s 间隙、乙状结肠系膜游离,对周围的淋巴结实施全面清扫。如患者为结肠癌,则需选择高位结扎和离断相关血管;如患者为直肠癌,则在离断血管前需针对左侧结肠动脉予以保护,使用蒸馏水对肿瘤远端直肠进行冲洗。冲洗完毕后,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对肿瘤所在肠段的远端予以切割,要求需超过肿瘤范围5 cm,并在腹部侧面做3~5 cm 的辅助切口,由辅助切口将肠道托出体外。随后核对两侧断端肠管的长度、系膜走向、平滑肌张力等,确认无误后给予双端吻合。手术结束后对腹腔给予冲洗,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后缝合切口。

1.2.2 观察组手术方法 为观察组提供Noses 术,患者手术体位、麻醉方法、气腹建立方法、早期肠道准备等操作与对照组完全相同,随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相应的手术治疗。①低位直肠癌。在距离肿瘤近端10 cm 左右位置离断肠管,经由肛门置入齿弯型卵圆钳,固定肿瘤病灶位置,缓慢牵拉离断的肠管,经由肛门将其取出体外。②中位直肠癌。同样选择距离肿瘤近端10 cm 左右位置离断肠管,经肛门置入卵圆钳后将肠管拖出体外,在肉眼直视的状态下,对病灶所在区域给予离断,仔细修剪两端离断的肠道,并给予吻合。③高位直肠癌和乙状结肠远端癌。针对结肠细末距离肿瘤10 cm 左右处进行离断,再将远端肠管的闭合端切开,经肛门置入卵圆钳将肿瘤拖出体外,于体外切除肿瘤所在部位,并闭合元旦肠管残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围手术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总时间及淋巴结清扫个数。②并发症。观察各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具体表现,统计比较总发生率。③远期治疗效果观察。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 个月的跟踪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远期手术疗效[3],划分显效(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无复发)、有效(术后3 个月后出现新病灶)、无效(术后3 个月内出现新病灶)三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④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最大肛管收缩压(maximum anal canal systolic pressure,MSP)、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排气、进食及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6 个月远期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n(%)]

2.4 两组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肛肠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mmHg,)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mmHg,)

注 MSP:最大肛管收缩压;RRP:直肠静息压;1 mmHg=0.133 kPa

3 讨论

结直肠癌是困扰我国医学界的重要难题之一,其特点就在于发病率高,但治愈率低,目前临床仍认为外科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的最有效手段[4]。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时形成的手术切口大小、深度等对术后疼痛感、感染类并发症、心理状态等均会构成明显的影响,也是手术进展的重要前提[5-6]。虽然现代临床应对结直肠癌时更多地采用微创腹腔镜手术技术,但对主刀医生手术切口的控制要求仍在逐渐严格。普通的腹腔镜手术多选择双切口或三切口方案,长度可控制在8 cm 左右,但由于结直肠癌手术的特殊性,需要于腹部一侧另做切口,以便将病灶所包含的长短取出体外,而这边增加了切口数量和长度,难以避免地增加术后疼痛感和并发症概率[7-8]。

Noses 术方案则摒弃了普通腹腔镜手术另做辅助切口的操作,而是选择人体自然腔道将病灶所在肠段拖出体外,但该术式对于主刀医生的个人素质要求更高,对手术团队之间的配合默契度要求也相对更高,因此实施难度更大[9-10]。临床开展Noses术时需满足相应的适应证,其中经由肛门拖出肠段操作时,肠段的最大直径不得超过5 cm,且肿瘤本身的浸润深度须低于T3 等级[11-12]。同时,如患者良性肿瘤体积过大,导致经肛门拖出后局部切除失败,或无法完整切除者并不适用于该术式。实际操作时,必须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需在腹腔镜下对病灶给予充分观察,以选择合适的肠段。国内相关研究显示,Noses 术可大幅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无须在术后给予更多的止痛或镇静药物,也避免了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3-14]。同时,患者疼痛感降低、切口长度较小时,其下床活动时间也可尽可能缩短,局部血运的影响更低,有利于切口的术后愈合[15-16]。另外,疼痛感下降也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的恢复,避免产生负面情绪,术后瘢痕形成概率下降,也可使其自信心得以提升[17-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Noses术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项结果与陈利辉等[20]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证实Noses 术治疗结直肠癌效果更安全,可有效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

总之,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疾病可首选Noses 术,相比普通腹腔镜手术安全性更佳,术后患者可更快恢复,减少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值得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肛肠直肠癌病灶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中医护理干预肛肠术后患者排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