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氧嘧啶建立1型DM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3-09-26周海东罗昌泰稂宇嘉韦积华周俊秀玉蓝青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嘧啶脏器造模

周海东 罗昌泰 稂宇嘉 韦积华 周俊秀 玉蓝青

1.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广西百色 533000;3.广西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百色 5330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血糖调节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1 型DM、2 型DM 以及妊娠糖尿病等类型[1]。研究显示,我国儿童DM 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全世界儿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2]。此外,机体高血糖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3]。然而,临床上尚无有效手段根治DM,其治疗以控制血糖为主,胰岛素及降糖药物均有副作用,如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DM 的基础实验及治疗机制研究成为当今热点。四氧嘧啶可致胰岛β 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最常用于构建DM 模型;其毒性较强,可致肝肾发生急性损伤而危及生命。查阅“知网”“维普”“Pubmed”等国内外检索网站,未见四氧嘧啶安全使用剂量及诱导模型成功率的报道,或给出“异常低的死亡率”“无显著死亡率”等模糊的报告[4]。因此,合适的诱导剂量提高DM动物成模率迫在眉睫且顺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

1 四氧嘧啶致DM机制

四氧嘧啶于1838 年被合成,于1943 年首次被发现具有致DM 的作用[5];此后,很多学者对其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发现:①四氧嘧啶是一种亲水不稳定的嘧啶衍生物,其亲水性是诱导DM 发生的重要生理特性。②四氧嘧啶与葡萄糖竞争结合胰岛β 细胞上载体蛋白,减少胰岛素分泌。③四氧嘧啶可使胰腺细胞核酸自发断裂,导致不可逆损伤。

1.1 氧化还原反应

四氧嘧啶极不稳定,入血后立即氧化成“化合物305”,同时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破坏磷脂双分子结构;胞内存在-SH 基团的还原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半胱氨酸(cysteine,CySH)及可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巯基(包含-SH 的蛋白质)]时,四氧嘧啶被还原成径尿酸,产生大量的超氧自由基,加速细胞损伤。此外,当体内存在氧化剂(O2、H2O2等)时,径尿酸又被氧化成四氧嘧啶,产生ROS[6],见图1。

图1 四氧嘧啶在胞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2 诱发低血糖机制

胰岛β细胞胞膜镶嵌着两种重要信号蛋白——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胰岛素分泌依赖于GK,GK 由体内的葡萄糖激活;四氧嘧啶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但前者对-SH 基团的亲和力远高于后者。胞膜的GK 与四氧嘧啶的结合更快速、紧密,且不会产生与葡萄糖结合时的生理作用(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受限。意味着四氧嘧啶可作用于上述靶点,中断胰岛素分泌信号,导致血糖升高[7-8]。

此外,四氧嘧啶诱导胞内Ca2+释放,使细胞处于持续去极化状态,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长时间开放,大量Ca2+涌入,致使胞内DNA 发生断裂,这或许是胰岛β 细胞无法再生的机制[9],见图2。

图2 四氧嘧啶诱发低血糖机制

2 不同剂量下各脏器损伤分析

构建DM 模型因剂量及注射方式不同有所差异:①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ip),150~180 mg/kg 范围内有小鼠成功造模报道;75~250 mg/kg 范围内有大鼠成功造模报道;兔未见相关报道。②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iv),50~75 mg/kg 范围有小鼠成功造模报道;35~120 mg/kg 范围有大鼠成功造模报道;60~200 mg/kg 范围有兔成功造模报道。此外,报道指出四氧嘧啶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风险,且与注射方式及剂量存在一定关联,主要表现为:①血糖水平增加,体重下降;②胰腺细胞破坏明显,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肝、肾组织炎症损伤明显;③心脏重构;④大动脉内膜增厚、损伤,中、小动脉硬化;⑤血液中炎症因子、细胞毒性因子等水平升高;⑥牙釉质、牙本质损伤。见表1。

表1 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注射剂量(mg/kg)

上述条件均有报道成功构建DM 模型,但既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未报道成模率,而是“异常低的死亡率”“无显著死亡率”等模糊报告。单次ip 四氧嘧啶200 mg/kg,鼠DM 死亡率为30%,若通过iv给药,则死亡率更高[31]。单次ip 四氧嘧啶140 mg/kg,动物存活率较高(具体未说明)。通过ip 四氧嘧啶90~140 mg/kg,大鼠血糖恢复正常,成模率极低,提示低剂量ip 给药无法长期维持大鼠DM 状态。通过iv 80 mg/kg 四氧嘧啶构建兔DM 模型,死亡率为75%,增加至150 mg/kg,死亡率达100%;而分三次给药(每次50 mg/kg)死亡率为41.67%[32]。综上,有理由认为构建DM 模型所需的四氧嘧啶剂量并不恒定,在同一种属、同性别、成熟度相似且体重相近的情况下,所需剂量均不同,且死亡率极高,给后续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但不同注射剂量及注射方式可表现出不同组织、不同程度的机体损害。

再者,总结四氧嘧啶常用造模剂量及对全身各组织损伤情况,避免选用多脏器损害的剂量进行造模,可降低其他脏器产生的误差,如通过ip 方式给药的大鼠,75 mg/kg 可造成胰腺结构改变、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120 mg/kg 可造成较严重的心肝肾及胰腺等多脏器损害,表明在75~120 mg/kg 区间内选择偏向75 mg/kg 对实验动物影响较小。在小鼠、家兔及不同注射方式中均有类似表现。因此,通过对比不同剂量下机体各脏器的损害程度及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对选择合适造模剂量、降低造模死亡率有重要指导意义。

3 总结

DM 在我国为高发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手段单一。因此,探索其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疗法至关重要,而构建DM 动物模型是研究其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及关键环节。四氧嘧啶作为构建DM 动物模型最常用的诱导药物,国际上却未报道提高其存活率方法,提高存活率及造成的实验误差成为DM 建模难题。综上,本文总结近年构建DM 模型采用的剂量及可能产生的各组织损害,为后期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下一步课题组将对此进行探索,进而为相关研究人员构建DM 动物模型提供有效依据。

猜你喜欢

嘧啶脏器造模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紫红獐牙菜对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定标准研究进展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湿热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评价研究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在达古雪山巅
N-甲基嘧啶酮类化合物的绿色合成研究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
两种磺胺嘧啶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