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培养模式下高职护理急危重症特色方向教学效果评价
2023-09-26贾淑云路红梅
白 茹 刘 萍 贾淑云 路红梅
1.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2.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山西运城 044000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指出,在“十四五”期间,护理服务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需求,相关紧缺护理专业护士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专业护士[1]。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我院)课题组通过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 年度课题《基于就业的高职护理专业“厚基础 强素养 精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型培养模式缩短专科护士的教育进程,扩大护士的从业半径,缩短培训周期[2],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科护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急危重症患者对急危重症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3]。本研究旨在评价新型培养模式下,急危重症特色方向的高职护理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 级急危重症护理方向班作为试验组(n=100),男生23 名,女生77 名,平均年龄(19.31±0.06)岁;2020 级急危重症护理方向班作为对照组(n=100),男生31 名,女生69 名,平均年龄(19.25±0.08)岁。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评定。
入选标准:①知晓本研究目的并愿意配合;②年龄满18 周岁、不足20 周岁;③在校统招高职护生。排除标准:①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②有精神类疾病等不适宜参与者;③中途休学、退学者。
1.2 方法
1.2.1 培养方案的制订 为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4-5],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对应,保障学生毕业后胜任这些工作岗位。课题组通过学习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联系开设急危重症课程的其他院校骨干教师,邀请大型三甲医院的急危重症专业人士和护理专家[4],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基于医疗机构真实的护理工作过程并围绕提高护理岗位工作能力设定,将思想政治元素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热爱祖国、尊师重道、大爱无疆、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三全育人,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质量,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2.2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对照组:按照教材排版顺序授课,先上理论课(26 学时),后上实验课(6 学时)。试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将课程内容重新整合,并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分成7 个项目,共36 个学习任务。理论课(22 学时)和实验课(14学时)交叉进行,必要时可选择理实一体教室进行理论和实践结合授课。
1.2.3 教学形式及方法 对照组:①理论教学。结合教材和超星学习通信息化平台进行授课,课后完成章节小测,检验学习效果。②实践教学。仿真实训室“教师单人演示+学生用模拟人练习”进行实践教学。③跟岗见习。无见习。④顶岗实习。在第5 学期,统一安排8 个月实习。选择符合学院要求的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普通科室和急危重症科室实习时间不作硬性要求。
试验组:根据重新整合的课程内容,设计活页教材,制作院级《急危重症护理》精品课程并在线运行。①理论教学。课前利用精品课程提前熟悉教学内容,课中结合超星学习通信息化平台进行重难点强化教学,课后完成章节小测,检验学习效果。②实践教学。在虚拟仿真实训室,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有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可设置患者、家属、护士三种游戏化视角[6],学生可通过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全面理解和体会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的切身感受和需求,更好的掌握急救操作技术。将每个急救技术设置成为学习任务,以小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正确实施并成功抢救患者为获胜并获得奖励。教师可通过操作软件创设教学环境,比如场景设置,病情案例等,实现情景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沟通协调等能力,避免出现在实践教学中单项操作过关,但到了临床实践中,面对复杂而真实的环境却不知所措。③跟岗见习。我院有一所200 张床位的综合二级甲等附属医院以及多家合作的医疗机构,为学生的见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利用合作医院的医疗和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第3 学期组织集中见习,1 名临床带教老师负责5 名见习同学,进行全天见习,实际体验急危重症护理工作环境和内容,将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临床实际深度结合。④顶岗实习。在第5 学期,统一安排8 个月实习。选择符合学院要求的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要求学生在急危重症护理方向的科室(急救中心、急诊科、ICU)实习不少于总实习时间的25%;并规定护生应完成普通科室实习,方可进入急危重症科室实习[4]。
1.2.4 教学团队组建及培养 对照组:学院急危重症护理学专职教师负责授课,定时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学习,并利用暑期在急危重症护理岗位进行临床研修。
试验组:对报名参加选拔的教师进行考核,包括三部分,急危重症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育教学水平。最终选出10 名教师组成教师团队,5 名专职教师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和5 名临床急危重症护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负责跟岗见习和顶岗实习。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更新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掌握急危重症护理发展前沿动态。要求兼职老师必须参加,通过会议讨论和交流学习,提高课程教育教学水平和临床带教能力。要求专职教师每年暑假利用1~2 个月的时间到医院急危重症科室进行临床研修。根据教师团队培养要求计入考核,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知识和能力考核情况 对照组:①在第3学期末由专职教师负责组织结课考试,理论考试注重掌握课程教学重难点,技能考试注重单项操作技能水平的考察。考试成绩(理论考试50%+技能考试50%)占50%。②在第3 学期末由专职教师负责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课中互动50%+课后复习50%)占50%,具体数据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后台获取。
试验组:①在第3 学期末由专职教师负责组织结课考试,理论考试注重掌握课程教学重难点,技能考试注重设计情景案例,考查学生灵活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急危重症技术技能的能力。考试成绩(理论考试50%+技能考试50%)占50%。②在第3 学期末由专职教师负责给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课前预习50%+课中互动30%+课后复习20%)占30%,具体数据可通过超星学习通后台获取。③在第3 学期末由兼职教师负责给出见习成绩,满分100,占20%。
1.3.2 比赛和证书考核情况 对照组:无。
试验组:①在第3 学期末,组织院级急救技能大赛,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报名,统计急危重症护理护理特色班级的报名人数和获奖人数。②在第3 学期末,组织学生报名考取国际急救员证书、红十字急救员证书。统计急危重症护理护理特色班级的报名人数和获取证书人数。
1.3.3 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 在第3 学期末,采用自制的问卷,对新型的培养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理论教学满意度、实践教学满意度[7]、跟岗见习满意度和总体教学效果满意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满意程度按照采用Liker 5 级计分法赋值(5=很满意、4=比较满意、3=一般满意、2=不太满意、1=不满意)。
1.3.4 实习考核 在为期8 个月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实习。在第6 学期末进行实习考核,对照组正在实习,试验组尚未开始实习,故本研究不涉及。
对照组:由实习带教老师填写实习手册,医院科教处评价合格或不合格。
试验组:由兼职教师根据实习手册进行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1.3.5 毕业考核 在实习结束后,学生返回学校,须完成急危重症护理的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后准予颁发毕业证书和急危重症护理特色方向证书。在第6 学期末进行毕业考核,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完成,故本研究不涉及。
1.3.6 就业情况调查 收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包括工作单位和所在岗位,了解社会对我院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使用和认可程度[8]。在毕业后进行调查,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完成,故本研究不涉及。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知识和能力考核比较
试验组的各项知识和能力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知识和能力考核比较(分,)
表1 两组知识和能力考核比较(分,)
2.2 两组比赛和证书考核比较
试验组的急救技能大赛报名人数占全校护理专业总人数的13.32%,获奖人数占总获奖人数的66.71%。试验组的红十字急救员证书考核报名人数占全校护理专业总人数的15.46%,获得证书人数占总获得证书人数的80.69%。
对照组无此项数据。
2.3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评价比较
试验组的各项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分,)
表2 两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分,)
3 讨论
3.1 基于就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9]。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自我评价低,企业录用对职业教育人才态度消极,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10]。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1]。为保障向社会输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本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基于就业的高职护理专业“厚基础 强素养 精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夯实职业基础,增强核心素养,精进特色方向,着力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专业高职人才。
3.2 信息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以语言讲授为主,学生上课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学效率低下[12]。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有机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同时也催生出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信息化、差异化、扁平式组织结构等诸多创新教育理念[9]。只有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的信息化教学才能保障职业教育人才的就业问题。
本研究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制作《急危重症护理》精品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多种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3.3 虚拟仿真实训室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较多,比如心肺复苏术,止血技术,包扎技术,固定技术,搬运技术,洗胃技术等。传统的模拟人仿真实训室,设备老旧,功能有限,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操作。
本研究新建了理实一体实训室,并设计模拟急诊室和模拟重症监护,创伤救护实训室,心肺复苏实训室。同时引进虚拟仿真软件,可根据需求设置场景,扮演不同角色,利用游戏和任务模式,体验真实情景,完成急救技术技能的练习,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灵活变通的能力,不拘泥于单项操作,以任务为导向,完成多项操作的联合,大大提高学生技术操作能力。
3.4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途径。这种模式利用企业的力量与资源,使学生切实学到能够即时应用于企业生产的实际技能,并尽快熟悉企业的环境,加强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13]。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见两种:一是依托企业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厂内设校和校内设厂,企业内的技术骨干就是学生的兼职教师[14],学生的专职教师也是企业的技术人才。这两种模式都加强了产教融合,实现了优势互补,既为企业输送了优秀人才,又为学校提供了就业和资源,是校企双赢的选择。
本研究依托附属医院和多家合作的医疗机构作为高质量实训基地,实施围绕护理岗位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人才评价双元化,促进了学生见习和实习的优化,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5 岗课赛证融通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15]。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10]。实行岗课赛证相融通,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拓宽职业教育人才的就业面。
本研究在学院范围内组织了急救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加强学生掌握急救技能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考试取得全国通用的急救员证书,促进学生就业。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研究进程的限制,本研究尚未对学生实习考核、毕业考核和就业情况调查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在课题研究的后续推进中,将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