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班:“新医科”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2023-09-26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王辰
“协和医班”的创建,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推进“万学归医”的新实践。
“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坚持下来,一定能够有所收获。”
今年9月,刘立洋将入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成为该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员,为医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他是北京协和医学院首届“4+4”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的17名学生之一,博士研究课题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开头那句话,印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最新的“4+4”招生简章上,是他给学弟学妹的勉励。
8年后,将会有另一批学子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进入各大医院,或者医学相关研究机构。
他们的学习路径,和刘立洋有相同之处,但也会有不一样的地方:将拥有更宽广的学科视野、更多元的医学思维。
他们毕业的班级,名为“协和医班”。
何为协和医班?
2023年6月2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姜澜、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薛天等人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分享了教育部近年来推进的“新医科”发展成果,同时正式宣告“协和医班”横空诞生。
2023年4月初,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方案》中,将加强新医科建设,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列为重要目标。王辰的另一身份,正是教育部新医科专家组组长。
7月18日下午,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的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几本册子:2023年临床医学八年制领军人才班、“4+4”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护理学专业招生简章,以及一本名为《弗莱克斯纳报告》的书。
面对本刊记者,王辰进一步解释了何为“新医科”,以及“协和医班”创建的内涵和外延。
在他看来,“新医科”概念,基于当下国内医疗卫生与健康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医学及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而生,更适应社会需要、更符合人类利益的医学学科群的统称。而协和医班的创建,则为新医科建设的创新实践之一,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教育创新的必然结果。
王辰进一步解释,在对“新医科”学子的培养过程中,应使其认知到医学蕴含的多学科属性,同时打破社会上以往根植于传统的生物学这一现状,凸显医学多学科属性这一本源。因为,医学自古从多学科基础之上衍生而来,还涵盖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理学、工学,也愈发受到社会科学中法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人文学科中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影响,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需要打破或重建。
“首先是找到符合现代医学教育规律的新型教育方法。”在王辰看来,当下,一个令人欣慰的趋势是,各大医学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已开始重新审视多年以来的教学课程和方式、方法,正从单纯教授学生解剖、生理、内科、外科等课程和知识,转变到教育学生将医学知识和临床应用相融合,将医学与关联学科相结合上来。
例如本次协和医班的创建,期待实现医学教育的多学科交融与创新,要培养未来的优秀医生,也要培养杰出的药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工程师、公共卫生专家和卫生管理专家。
和4所高校的合作目标明确: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数字诊疗装备和新型智能材料的研发、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生物力学人才培养;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医工学科群优势,培养“医工交叉”英才;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力争发挥该校在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优势,着力培养领军型药学人才;联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少年班学院,按照该校少年班学院“一生一方案”模式,协和医班走出的学子,有望在未来成为涉猎广泛的医学科学家。
“最朴素的期望,就是改变学生进入社会后,‘抱着一堆砖块却不会盖房子’的状况。”王辰如此形容。
以何协和医班?
2021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建校百年典礼上,与会嘉宾伴手礼袋中,装有一本《弗莱克斯纳报告》。
首届“4+4” 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毕业生刘立洋(左)是马超特别喜欢的学生之一。
“这本书,是王辰校长和孙集宽老师主译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长马超告诉记者,《弗莱克斯纳报告》诞生于1910年,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弗莱克斯纳和团队走访美国和加拿大百余家医院,调研形成的权威报告。报告中指出,应提高医学院入学标准,实行4年标准化学制,重视临床教学和研究,以及将“约翰霍普金斯模式”作为模范进行推广等内容。自此,“科学医学”的旗帜得以树立,“4+4”医学教育模式得以在北美推开。
这场医学教育变革很快影响到了万里之外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受制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条件,“4+4”模式无法展开,但几乎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同期、同模式建立的协和医学院,本着“高进、优教、严出”的办学理念,从优秀高中生中招生,采用从医预科到医学院一体化“八年学制”培养模式,却从百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时至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4+4”改革试点班创建,于2019年正式开始招生。
马超正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毕业生,毕业后先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外科医生,后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研修神经学科11年。2011年回国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2015年,兼任协和医学院教务处长。多年“协和精神”的熏陶和北美医学研究的经历给他的感受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4+4”和“协和医班”均是时势使然、顺势而为。
“协和医班可以看成是‘4+4’的2.0版本。”马超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前便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医学预科人才,到自2002年开始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大学合作,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医学人才,再到于2019年开始广纳国内和全球范围顶尖学子,为学子规划相对完美且适应其未来发展的职业路径,一直是协和医学院历任管理团队思考的焦点问题;“入学就要有通科和成熟的教育背景”,则是医学院近年来的重要考量之一。
马超进一步说明,如果说八年制医学教育是协和医学院经典的医学教育项目,那么“4+4”医学教育则是体现“医学为多学”,为医学界注入多学科优秀基因的具体实践。而协和医班,运行机制则是基于以上维度的再度创新,选拔更多国内和海外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引导学生步入医学研究赛道,实现导师全程参与、方案共拟、教师共教、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科研共创的新型教学模式。
更为关键的是,纳入“协和医班”的学子,事实上将在接下来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在协和医学院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之下,为完成研究生课题打下厚实基础;在进入协和医学院深造之后,也将提前一年完成博士学业,更早服务社会。
2023年是协和医学院首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的毕业年。令马超备感欣慰的是,包括刘立洋在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周雅轩、北京大学地质学专业的胡圣懿、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工程力学专业的余伟杰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朱振宸等第一批“4+4”的17名学生,均选择留在国内,进入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院、阜外医院、宣武医院等单位工作。各接收毕业生医院“这样的学生有多少要多少”的这一反馈,也令他对“4+4”和协和医班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医科
“新医科”概念产生和实践,基于当下国内医疗卫生与健康行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医学及医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课题,适应社会需要、更符合人类利益。
此为协和医班
“拥有两个学科完整的学习体验,享受医学的乐趣,不忘曾经的初心和热爱。”这是周雅轩和朱振寰等人毕业时的共同心声。
“从不辜负学子们的选择和热爱。”在王辰看来,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过往、当下和未来的一贯理念。他表示,热爱加机遇,是顶尖人才自我成就的两大关键词。热爱,是指学生在本科通识学习过程中,发现对自己对医学的兴趣和热忱;而机遇,就恰如遇见协和医班。从“4+4”和协和医班走出去的学子,身上带有的多学科的DNA,将帮助他们在更多领域创造新的“功能蛋白”,为医学发展带来更多战略和产业上的创新。
“协和培养的人才从来都不是‘定向’的,初衷一直是让最优秀的进来,最后再把他们送到想去的任何地方。”马超介绍,以第一届“4+4”为例,来自国内大学的本科生为9个,海外学子共8名。其后的三届学生数量,逐渐从30余名扩展到40余名。他表示,协和医学院对人才培养的态度从来都是“OPEN”的,因为医学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让每个优秀毕业生,都在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价值。
马超强调,严标准下广纳优秀生源,更基于协和医学院近年来对国内医学人才需求的前瞻:当下,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在生物医药研发、大型医疗设备研制,以及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除了实现“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医学教育更应注重基础研究和创新。协和医班的创建,正在于延续协和“纳多学科背景者、纳爱医者、纳天下贤才学医从医传医”的传统,让学子在生物医学、药学、医工结合、医理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完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赶超欧美,为中国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先进生产力。
“这批学生,为医院带去的将不光是新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也将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气氛和新的文化。”在王辰看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医学创新和科研究成果转化正成为各公立医院,尤其是区域龙头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多学科融合人才,将为各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精益化运营赋能。甚至在若干年后,成为医院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
“多年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培养的学生,成为医院主要管理者的不在少数。”马超表示,今年上半年和4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中,方向之一就是打造医政管理人才。先期选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协和医班”,也正出于培养医学专科能力强,综合素养全面的人才这一底层设计与筹谋。
资料显示,近年间,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经陆续开展“4+4”多元化医学人才培养。但面向全球招生,达成与各有优势的4所高校深度合作,有导师提前介入的医学院校,仅有北京协和医学院一家。
“在更多综合型大学中插上医学的大旗,助力中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健康事业发展,我们责无旁贷。”王辰在采访的最后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