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之上》的“出海”新探索及其启示意义
2023-09-25华露欣辛红娟
华露欣 辛红娟
【内容提要】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向世界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抓手。面对“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既不能落入西方的话语窠臼,也不能陷入“自说自话”的情境。应对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构建中国故事的海外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外合作出品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推动中国减贫故事“出海”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采用“第三者”叙事,汇聚多方力量讲述普通中国人圆梦小康的故事,通过拓展外宣渠道,创新话语体系,有效助力减贫故事走出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减贫故事 《柴米油盐之上》 国际传播 纪录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2020年底,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外讲好减贫故事,传递中国减贫声音和经验,展现中国形象,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同时也是惠及全球减贫事业的现实需要。
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A Long Cherished Dream)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由两次拿到奥斯卡小金人的英国著名导演柯文思(Malcolm Clarke)执导。②柯文思导演从事纪录片和剧情片创作40余年,拍摄足迹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曾与金马奖获奖制片人韩轶历时5年联合拍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Better Angels),聚焦中美民间交往,通过打动人心的小故事来展现两国民间的深度沟通与交融,助力海外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启发人们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进行更多思考。2019年,受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委托,柯文思再次来到中国构思并拍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通过讲述普通中国老百姓逐梦小康的故事,揭示百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
一、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的现状与困境
放眼全球,仍有不少发展中国家饱受贫困之苦。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减贫经验,有利于深化减贫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现阶段,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多着力在叙事策略、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两个方面上下功夫:一是聚焦减贫故事的叙事策略。坚持“微观叙事”,即通过小人物的脱贫故事展现精准扶贫的意义和价值,折射中国的治理智慧,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扶贫模式的理解。此外,基于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舆论分析,对作为中国国家叙事的减贫实践传播,扩充叙事的内容层次,丰富故事主体,实现传播渠道多样化,④推动减贫故事海外传播;二是重视扶贫话语体系的构建。积极关注国际扶贫形势和舆论焦点,将中国议题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扶贫话语体系。⑤换言之,围绕脱贫攻坚叙事建构新时代中国对外国家叙事体系,将减贫议题融入全球减贫传播话语体系,助力减贫故事国际传播。此外,在中国脱贫故事的讲述中,重点突出中外合作的叙事话语,避免因过度集中表现成就而造成海外受众对中国发展现实的误读,⑥在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的同时,也推动提升国家形象。
然而,由于国家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再加上一些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的发展带有偏见,部分外国媒体质疑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仍面临如下困境:
1.对外讲述减贫故事的主体单一。政府部门是减贫故事的主要讲述者,通过官方渠道对外宣介中国扶贫方针政策、脱贫攻坚历程,分享中国减贫经验,触达海外受众群体有限,传播影响力也随之受限。而同时,一些社会组织、个人、国际友人自发投入讲述减贫故事的实践时,又因为缺少相应的媒体平台作为有效支撑,发出的声音很难在国际上传播,即使传播也缺少了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2.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减贫故事国际传播的现实需要。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场,加之对传统书、报、刊等路径过度依赖,减贫故事国际传播渠道需要继续拓展。当前,我国主要通过《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等主流媒体对外讲述减贫故事,微博、短视频、虚拟现实(VR)等新兴传播形态的作用仍需开拓更多渠道加强声量,海外受众群体覆盖数量也有待增加。
3.聚焦打造减贫故事国际传播的核心议题的能力不足成果不多。现阶段,减贫故事对外传播研究成果仍未形成规模,减贫传播面临不少难题。如贫困的定义、成因、類型及减贫模式的多元性,导致减贫传播核心议题确立比较困难,这使得一个国家输出的减贫议题,在另一个国家不一定能被很好地理解与接纳,从而不利于减贫故事的海外传播。⑦
二、《柴米油盐之上》推动中国减贫故事成功“出海”的主要策略
《柴米油盐之上》在国外多个平台播出后,受到包括美联社、德新社、法新社在内的220家海外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覆盖海外受众8600万人次,引发国际舆论热议。⑧相关视频上线脸书、优兔等社交平台后,其中Discovery探索东南亚频道脸书官方账号关于该纪录片的视频播放量高达5.7万人次。柯文思导演本人发表题为《四部纪录片带我漫游中国》(Exploring contemporary China through the lens)的TEDxPazhou演讲,加推《柴米油盐之上》故事主题,吸引了大量关注。通过“他者”视角讲述普通中国人逐梦小康的故事,为当前中国减贫故事走出去,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减贫智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立足小切口,讲好中国小康故事
《柴米油盐之上》共分为《开勇》(A Room of Their Own)、《琳宝》(Drive Like A Girl)、《怀甫》(Leap of Faith)、《子胥》(The Tie That Binds)四集短片,将镜头对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以平凡人的视角讲述中国脱贫攻坚的基层故事。每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离不开柴米油盐,而在柴米油盐之上,是平凡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努力奋斗奔向小康。《开勇》从村支书的视角讲述乡亲们完成易地搬迁最终实现集体脱贫奔小康的故事。《琳宝》讲述女性走出大山参加就业获得经济独立的故事。《怀甫》讲述一个农村娃通过杂技进城摆脱贫困的故事。《子胥》则一反前三集的“逃离乡村”主题,以“联结”为题旨,讲述普通村庄里的几个年轻人通过加入申通快递艰苦创业发家致富的故事。透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到普通中国人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品质,经过不懈奋斗摆脱贫困、圆梦小康。
《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当事人自己的叙述,起承转合,绘声绘色为受众讲述一个故事,告诉受众不同人所认为的不同的小康。该片一经播出就引起海内外观众热议,在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被评为“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其中《琳宝》一集获第12届芝加哥独立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全片不长,通过四个故事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小康”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真切含义,为观众了解中国的脱贫历程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为中国减贫故事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借鉴参考。
(二)注重借嘴说话,采用“第三者”叙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不是“自说自话”,在叙事方式上要采取受众接受、认可的方式,避免强行说教,这样更有助于讲述中国减贫故事。当前,就制片方式而言,中外合拍、合作传播成为一种流行范式,“借嘴说话”作为一种增强媒介产品跨文化生存能力和传播效果的手段,已不断被运用到纪录片国际合作与传播的实践中。⑨对外讲好减贫故事,除要有强大的“自塑”能力外,还需借助“他塑”力量,如通过与友华的纪录片制作人、导演合作,提升对外叙事能力,注重“借嘴说话”,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了解。
《柴米油盐之上》通过“第三者”视角记录一个个普通中国人追求小康生活的故事。柯文思导演从西方视角来解读、分析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迁,通过“他者”视角讲述中国减贫故事,更能满足海外受众的观看需求。《怀甫》通过镜头展现的是36岁仍坚持登台的杂技演员王怀甫,为了摆脱贫苦生活,他自幼学习杂技,最终得以在大城市扎根,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采取“第三者”视角客观记录主人公艰难的奋斗历程,幼时营养不良仍坚持训练,成名后腰伤复发仍坚持上台,这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为了过上更好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与坚韧的真实写照。《开勇》主人公村支书常开勇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带着200多户村民易地搬迁的故事,通过“第三者”视角展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扶贫政策。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才能实现脱贫。借助“第三者”叙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扶贫政策和治理智慧,在国际舆论场域争取主动权,助力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
(三)立足微观叙事,采用平民化视角
传统的国际传播叙事背景广阔,不免容易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聚焦“小人物”的微观叙事,通过典型案例的呈现,将脱贫攻坚实践细化到具体的个人故事中,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凸显脱贫攻坚大主题。讲好减贫故事要善于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寻找共同价值,通过生动讲述普通人逐梦小康的鲜活案例引起情感上的共鸣。⑩
《柴米油盐之上》立足微观叙事,将镜头聚焦中国基层的平凡人物,将普通人的生活经历融入扶贫实践。《琳宝》主人公张琳的家乡位于云南彝良县上白水村,过去这里物质生活匮乏,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多年后,张琳重回家乡时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学生在新校园接受教育,展现出贫困地区的人口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通过采用平民化视角看到的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所带来的成效。
《子胥》将镜头转向了坐落于杭州市桐庐县钟山乡西部的子胥村,这里被誉为“中国民营快递行业摇篮”。目前全村约有90%的青壮劳力投身于快递行业,村民互帮互助彻底告别了贫困。20世纪90年代,几个在家砍柴的年轻人走出子胥村,从穿梭在大街小巷送快递开始,到了21世纪乘着电商经济迅猛发展的东风,闯出了一番事业。纪录片如实展现主人公创业初期的艰苦,申通创始人之一邓德庚回想起靠吃剩菜剩饭生存的生活时不仅潸然泪下,镜头所捕捉到的细节使人物形象更立体、真实,观众更容易接受背后所传达的价值理念:小康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奋斗。这样也通过更亲民的视角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激发情感共振,助力中国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
(四)拓展传播阵地,采取多渠道合力
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介绍中国减贫事业的历程,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方案。11当前,拓展傳播阵地,多渠道合力对外讲好减贫故事,也是向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的现实需要。
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打通内外宣渠道,集纳更多力量形成传播合力,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立体讲述贫困地区的脱贫故事。除传统的官方传播主体外,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乃至个人都可以成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还可以动员国外知华友华人士加入传播主体,为讲好减贫故事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新思路、新方法。12与此同时,要主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丰富经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舆论把控力和宣传推广水平。13《柴米油盐之上》在国内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的同时,也在探索发现(Discovery)东南亚频道、英国天空电视台(Sky)、优兔、推特等海外主流媒体、视频网站及社交平台播出,形成多媒体、全覆盖、广传播的传播效果。
减贫故事的国际传播应加强叙事主体和人才队伍的培养。政府和社会机构应主动挖掘和培养更多中国减贫故事的讲述者。《柴米油盐之上》的主人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平凡人的视角展示中国巨变。同时,译者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因此加强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该纪录片的译者是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资深教师和翻译硕士研究生,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中国减贫故事“出海”。此外,个体传播者也应主动作为,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践行者,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对外讲述一个个温暖的减贫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五)创新话语体系,提升脱贫共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中国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受到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甚至抹黑,反复炒作“中国威胁论”。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和国际传播力量的对比,创新中国脱贫攻坚对外话语体系,是对外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中国大到经济发展,小到柴米油盐都有吸引国外受众的故事。文化产品需要做的,就是以此为中心,采用国际上能够认同的表达方式讲好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往往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需要与国際脱贫的叙事具有共情的特征。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习惯,国家间的反贫困话语体系也各有不同,只有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反贫困话语的议题设置及话语表达方式,才能找到共同的情感话题,将中国议题主动融入到国际话语体系中,才能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和公信力。15《开勇》村支书常开勇在信仰和故土情怀驱使下,舍小家为大家,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汗水,忘我奉献,致力于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他的妻子却承担起了养家重担,常去工地上打零工补贴家用。其妻子发自内心说“如果我是他的贫困户就好了”,令人动容。开勇对家庭的愧疚之情和在工作中的奉献与担当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触人心弦。纪录片通过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贫困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用海外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中国减贫故事,让观众看得懂、听得进,引发更多情感共鸣。
三、结语
中外合拍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是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的有益尝试,为减贫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提供了参考借鉴。该片通过中外合作形式“借船出海”,将镜头对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采用“第三者”视角讲述中国基层脱贫故事,以小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从逐梦小康的历程反映贫困地区的巨大变化。同时,在传播过程中打通内外宣渠道,拓展传播阵地,发挥国际传播中的民间力量,用国外受众熟悉的表达方式叙事,提升脱贫共情力,最终实现中国减贫故事国际传播的良好效果,向世界分享了中国减贫经验,为全球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华露欣系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专职秘书;辛红娟系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026/c1024-32551597.html,2022年10月26日。
②胡文利:《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从柴米油盐的细微之处读懂中国》,《中国青年报》2021年7月29日,第2版。
③王玉琦、曾军:《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国际话语叙事策略——基于纪录片〈无穷之路〉的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8期,第48-50页、第55页。
④熊道宏:《中国减贫事业的国际舆论分析与传播策略》,《对外传播》2020年第3期,第20-22页。
⑤刘毅、钟新:《讲好中国“精准扶贫”故事的三个着力点》,《对外传播》2017年第9期,第39-41页。
⑥罗坤瑾、周杨梅:《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对外传播》2020年第12期,第38-42页。
⑦栾轶玫:《新时代中国国家叙事脱贫攻坚的对外传播》,《编辑之友》2020年第9期,第5-14页。
⑧《主旋律题材成影视剧出海新亮点》,光明网,https://news.gmw.cn/2022-05/11/ content_35725226.htm,2022年5月11日。
⑨韩飞: 《中国题材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观念与路径——从〈柴米油盐之上〉谈起》,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8/16/35082293.html,2021年8月16日。
⑩吴飞、王舒婷、陈海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中的共情力》,《对外传播》2023第6期,第12-16页。
11《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01632/1701632.htm,2021年4月6日。
12胡伊伊、陶友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海外传播效果分析与启示》,《对外传播》2022年第9期,第36-39页。
13邓显超、杨鑫:《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故事的路径探析》,《对外传播》2022年第8期,第27-30页。
14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第187页。
15胡波:《中国脱贫攻坚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问题、构成与路径》,《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第650-655页。
责编: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