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单盲研究

2023-09-24张婕黄妍吴迪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张婕 黄妍 吴迪

【摘 要】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作用,能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实证依据。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高年级106个小学生进行单盲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研究的实验设计,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结果发现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缓解小学生的对人焦虑情绪,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单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1-69-04

张婕 /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研究;黄妍 /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吴迪 /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从事民族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昆明 650000);*通讯作者,E-mail:zhangjie01@tsinghua.org.cn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省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BFJC22009);2021年云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应用心理学人才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202176-21)

一、问题的提出

“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个体约50%的心理问题出现在14岁前,即小学阶段。”[1]有学者综合分析了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小学生抑郁症状流行情况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国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合并值为17.1%”[2]。小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和攻击行为等。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是自我意识、人格成长、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为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部也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目前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思辨性文章,有效的实证分析过程不足。采用规范设置的实证研究范式,能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

单盲实验即只有研究者了解分组情况,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试验组还是对照组。这样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观察和了解研究对象,避免出现暗示效应,使研究效果得到保障。教学实验法中常采用单盲实验方式保证教学实验效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单盲实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实施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的干预措施,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五年级某班为教学实验班,共52人。采用统计方法在其他班级中筛选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的一个班级为教学对照班,对照班共54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3],该量表共100个题目,分为8个维度,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将该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体现了学生的一般焦虑程度。将该量表中8个维度所得总分相加得出心理健康总分,心理健康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是0.894,问卷信效度良好。

(三)研究过程

前测在进行干预前,对所有被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统一施测,筛选出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同质性的两个班,作为教学实验班和教学对照班。

对实验班被试(52人)进行干预的形式主要为开展以讲授法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开展8次。课程主题涉及合作、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友善、感恩、时间管理和意志品质。对对照班被试则不进行任何干预。

后测在干预结束后,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评估。

(四)数据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SPSS 26.0中进行描述性分析,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数据呈正态分布,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教学实验班、教学对照班干预前,教学实验班干预前后,教学对照班干预前后,教学实验班、教学对照班干预后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均衡性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前,对教学实验班和教学对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前测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学实验班和教学对照班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即教学实验班和教学对照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保持同一水平,前测结果显示两个班级具有同质性。

(二)教学实验班前后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教学实验班成员进行了8次心理健康教育后,对其前测、后测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教学实验班学生在8个维度的后测得分上均低于前测得分,其中在对人焦虑的维度上,教学实验班学生的后测得分(3.42±1.76)显著低于前测得分(3.94±1.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即教学实验班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人焦虑的心态明显得到缓解。说明在不排除时间等自然因素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是有效的,效果能够缓解小学生的对人焦虑情绪。

(三)教学对照班前后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为考查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对照班成员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发展状况,在前测8周后对教学对照班学生进行后测,并将前测、后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班学生前测、后测的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各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3)。数据表明,教学对照班学生前测、后测的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保持同一水平。说明时间等自然因素并未显著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干预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结束后,对教学实验班、教学对照班的后测数据进行分析可得,教学实验班成员后测数据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班成员后测数据的得分,其中在对人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班后测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说明在排除时间等自然因素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是有效的,体现在小学生对人焦虑水平降低上。

四、讨论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学习焦虑明显

对昆明市某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本研究中,小学生学习焦虑维度得分最高,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类。第一,外源性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使学生产生升学竞争压力,这是小学生焦虑情绪的促发剂。一方面,小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业负担,教学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指出:“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可见,学业负担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父母的教育期望过大,促使小学生学习焦虑情绪明显。第二,内源性因素也是小学生焦虑问题高发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小学生的成就动机、认知倾向、气质类型和学习成败的归因分析等。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焦虑有一定关系,在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更需要学习调节情绪、提升自信自尊、培养良好个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保持积极情绪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情绪。可能的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化了小学生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具体表现类型之一,强调自我效能感应该与情绪调节存在密切关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设置活动专题,关注小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小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反映个体是否能有效管理自身情绪状态的重要指标,能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小学生调节情绪。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深了小学生对负面情绪的认知。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及思想快速变化时期,加上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炼,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在面对巨大事件时,缺乏恰当的适应能力,极易导致焦虑、抑郁、自卑、逆反等负面情绪的产生。“Gross提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降低情绪反应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即认知改变,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4]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小学生的认知重评能力。在情绪产生的早期,主要通过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且有可能阻止负面情绪的产生,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体验,帮助小学生了解负面情绪的表现、特点、产生的原因、危害等,帮助小学生提升负面情绪管理能力,同时调整自身内在认知,纠正不正确的认识。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本研究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来自同学、教师等各方面的支持。社会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压力,在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个体所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会存在差异。个体面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与其社会支持水平有密切联系,情绪调节策略会受社会支持的影响。社会支持与认知的重新评价存在正相关、与情绪的表达抑制存在负相关。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小学生人际关系改善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促进小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究其原因,或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大量人际互动的情境有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提升人际关系的方法,并且在课程中的活动和讨论能促进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学生的交往技能等。教学过程中还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成员可以从别人分享的相关体验来学习他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如海阔天空等活动,目的在于使小学生体会压力和困境并学会应对,发展良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面对压力、逆境时,运用各种资源积极调试、修补,以良好适应困境的能力和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营造良好氛围,重视安全、温暖、信任、支持的团体氛围的营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和保障管理。本研究基于教学实验法,采用单盲研究设计,对教学实验班开展为期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对照班不进行干预。经标准量表前后测数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证效果,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循证教学。从研究结果上看,本研究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维度较为单一,未来的研究在教学实验中尤其需要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环节,以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潇潇,张亚利,俞国良.2010~2020中国内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954.

[2]刘福荣,吴梦凡,董一超,等.小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6):484.

[3]宁源,孔亚,温茂霖,等.重庆市某4所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狀况MHT问卷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2):2642.

[4]王振宏,郭德俊.Gross情绪调节过程与策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6):631.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
多元整合,加强小学生写话练习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果,我能再做一次小学生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