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2023-09-24朱军民
朱军民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语文作为主要学科,应积极响应教育号召,打造高效课堂,以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文章簡述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并围绕“沉浸式”“找不足式”“自足式”“对比式”等多种形式展开探究,以挖掘学生阅读潜力,构建初中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
新颖、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意义。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方式方法,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结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动力,为构建完善的语文课程教学体系做出贡献。
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语文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精神等,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珍贵品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到了创新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意义,认为学生群体皆具备创造能力,但需要外力激发和引导,期望语文教育能从创造力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经过合理的教育、引导和训练,使学生成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结合新课标中的要求,语文素养与创新能力都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创造潜能的开发,以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持续发展。另外,新课标中谈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时,也指出应以评价为载体,重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见,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趋势,而且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2.1“沉浸式”阅读,精选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静下心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是判断其是否热爱阅读的重要标准。“沉浸式”阅读对学生的专注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传授学生阅读技巧,使其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阅读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到主动阅读、爱阅读。
2.1.1 增强学生阅读意愿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忽视了对其阅读意愿的激发,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将阅读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来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并为其提供拓展资源,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和兴趣。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让其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原著中有很多词语的运用较为生僻,读起来晦涩难懂,易产生枯燥感,难以对其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设计“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教学流程,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记录感悟和疑惑,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提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加以解决,使学生加强对《西游记》中部分章节的认识,并在阅读中收获喜悦。基于此,教师再鼓励学生扩大阅读范围,逐渐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效率。
2.1.2 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人们常说,好习惯受益终生。习惯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沉浸式”阅读离不开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重视监督和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阅读内容的整合与输出,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全身心地沉浸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来说,大部分初中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加以引导。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预习单,并在其中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内化。在课后服务阶段,教师可以开展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分享阅读方法与收获。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为例,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依次描写了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分类说明其中的艺术美、总结全文。为了让学生沉浸在阅读中,教师应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助力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在预习环节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划分文章的结构、厘清作者介绍的条理和顺序、找出文中蕴含哪些传统文化。难度层次不同的问题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让学生在思考时摆脱对教辅资料的依赖,也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随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设计“分享感悟”活动,指导学生围绕阅读内容及搜集到的资料展开讨论,分享预习中用到的阅读方法及产生的感悟、收获,并在阅读输入和分享输出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进而体会阅读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与课后阅读习惯,从而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
2.2“找不足式”教学,深入探究,培养思辨能力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多是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后分析文章的结构,再以描写方式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是以“知识”为核心,忽视了对文章情感价值的分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用找出并分析这些“不足”的方法,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找不足式”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文本中哪些部分值得探究,且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给出的答案也要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提炼学生回答中的关键信息,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借助对话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由此才能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利用问题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大致结构。然后,在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不一,并指导学生按照情节发展顺序深入解读,结合情节发展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最后,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小说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2.3“自足式”教学,自主探究,培养解读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成为教师探索的热点问题。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创新问题。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问题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一定的脱离情况,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应尝试改变提问方式,由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则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将这部分的问题整理好,在课堂中通过共同学习加以解决,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2.4 “对比式”阅读,横纵衔接,提升迁移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宽學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突破课堂与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将课内与课外所学知识相连接,并在对比中加深认识和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一方面,教师在课上阅读教学中,应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纵向比较,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纵向对比,探析其中的异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进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借此收集更多的资料,以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达到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目的。
2.5 “情感式”阅读,创设情境,深化生活体验
情境创设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更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彩环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与作者引起情感共鸣,教师除了要在讲解中投入真挚的情感外,还应创设合理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也会通过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多是引出教学主题后情境也就随之结束,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对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素材,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探析文本中的情节或者思想情感,进而深入理解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创新,切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已是必然。为此,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多方面摸索和探究,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运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富良.初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64-65.
[2]寇俞琴.为高阶思维而教,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创新教学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74-75.
[3]季香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三个要点[J].新作文,2021(36):17.
[4]雍占云.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课外语文,2021(36):74-76.
[5]乔君.信息技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24):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