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的高校贫困学生成长促进研究
2023-09-23孙云龙佘妮娟
孙云龙 佘妮娟
摘要: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是由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组成的系统性整体,其对促进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化、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和梳理社会支持的来源、组成、结构、网络与个人的关系、作用机制等影响因素,明确与高校贫困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社会主体的职责与定位,并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有效建立起各社会主体间的合作机制,使各社会主体逐渐进入相互促进、有机耦合的合作状态,共同为高校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努力。
关键词: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网络;高校贫困学生;学生成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5-012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社会支持视角下高校贫困学生成长促进研究”(项目编号:22XJ XSYB02)的研究成果
一、前言
高校贫困学生主要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高校学习期间,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因为贫困,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已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是由社会支持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性整体。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朋辈等六个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高校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促进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化、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2022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等文件的指导下,基于社会学和学生管理的视角,立足高校贫困学生成长成才目标,针对高校贫困学生在物质、精神、心理、人生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资助育人成效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促进高校贫困学生成长成才与社会力量支持之间的切合点,有效构建出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引导和帮助高校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内涵释义
1.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支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网络内,运用特定手段对弱势群体提供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信心支持等方面帮助的社会行为,通常分为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种,其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变量因素,对人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能够提高被支持者的承受能力,减轻被支持者在遇到压力事件时的身心压力,使被支持者保持身心健康。另外,社会支持还会影响被支持者的安全感,被支持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对生活的控制感越强,安全感也就越足。
2.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内涵
高校贫困学生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政府、社会、家庭、学校、教师、朋辈,都是贫困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这六个关键要素共同构成了“六位一体”的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主要由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两类构成,其中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指政府、社会组织所提供的制度性、规范性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指的是来自家庭(亲友、邻里)、学校、教师、朋辈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在这个社会支持网络中,最典型的力量就是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体系从制度规范上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生活保障。从社会支持的内容来看,这些社会支持力量向高校贫困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支持,如经济、亲情、关爱、指导、帮助、信息、培训、友谊和榜样等诸多有形和无形的社会支持[1]。在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下,高校贫困学生能够逐渐释放心理压力,身心健康地学习和生活[2]。
3.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意义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但尚有一些家庭还处在易返贫边缘,各个高校仍然存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高校应积极探寻能够有效预防、缓解和摆脱这些学生因经济困难而产生次生危害的方法。社会支持是高校贫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3]。社会支持不仅能帮助高校贫困学生缓解经济上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心理支持、信息支持等,而这些支持会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作用,共同促进高校贫困学生成长成才。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是高校为贫困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方式,在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下,高校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更好地获得成长所必需的资源,以达成促进贫困学生成长的目标。本研究以社会支持为基本研究视角,以高校贫困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支持主体、支持内容、支持形式和支持效果等进行考察,发现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網络有助于推进高校发展,提升高校办学能力。第二,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高校将更多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第三,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学校开展针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指明方向,使高校的贫困学生帮扶工作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第四,构建高校贫困学生社会支持网络能助力我国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三、关于社会支持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9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正式被作为专业术语提出,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是学界首先研究这一话题的学者。设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肖水源,是我国首先进行社会支持研究的学者,他将社会支持的概念引入医学研究领域。郑杭生、陈成文、高强等学者也对社会支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诸多研究,他们都倾向于将社会支持的对象界定为“社会弱者”“弱势群体”等。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源,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受到的关注较多,发挥的作用也较大。
(1)关于社会支持在医学、心理学领域发挥作用的相关研究。Berkman(1992)、Ell(1992)、Stroebe(1996)等人对死亡率、癌症病人、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程度之间的联系、作用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Hale CJ(2005)等人对社会支持与个体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Wang(2010)对儿童在家庭的社会支持感和亲社会行为、破坏性行为进行考察研究。赵玉茁(2018)对提升社会支持感对于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
(2)关于社会支持在教育学领域发挥作用的研究。毛小玲等(2008)采用自编的社会支持问卷考察了朋辈支持、教师支持、家人支持等因素对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差异,以及其对男女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差异。孙崇勇、刘浩强、袁晶(2002)等人发现大学生的个人社会支持度越低,其就业焦虑和就业困难程度越高。崔晨(2015)在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抵制感呈显著负相关。
(3)关于青少年群体以及学校领域的社会支持作用的研究。Roeser(1996)在对青少年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发现,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呈正相关。Richman(1998)在关于学生对学校投入感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能够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投入感,尤其是在多种族和多民族的学校中。Kurdek & Sinclair(2000)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朋辈关系影响着小学生在学校的社交需求,获得同伴关系认可度和满足感越强的小学生的社交需求越高。赵建平、葛操(2006)等人研究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关联,男生和女生的社会支持水平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也存在着差异。孔令艳(2010)在研究中发现,越是得到学校、老师、同学帮助和支持的学生,在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越高。
由以上研究可知,高校贫困学生能否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社会支持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贫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还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因此,要想高校贫困学生能够树立爱国爱家、自强自立、自尊自信、诚信感恩的价值观,高校就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帮助贫困学生建立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系统,帮助贫困学生扩大社会支持网络,提高贫困学生社会网络的利用能力,从而保证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并顺利毕业就业。
四、关于构建促进贫困生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贫困学生有四个成长目标,具体如下。第一,人生志向坚定,未来目标明确。第二物质资源充盈,不为生活所困。第三,精神世界丰富,填补情感空档。第四,心理健康发展,不沉溺于逆境。对此,高校可通过建立促进高校贫困学生成长的内部长效机制和外部社会支持网络,助力高校贫困学生的成长目标达成。
1.建立促进高校贫困学生成长的内部长效机制
第一,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对于贫困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支持作用,教育引导贫困学生,使他们坚定“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鼓励贫困学生勤奋学习、自强自立,促使他们在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中长信心、长才干、长技能,让他们传承奋斗精神,砥砺前行。还要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贫困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并通过开展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贫困学生的实践教育活动,增强贫困学生的“四个自信”,坚定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贡献青春的志向[4]。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驱动力。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驱动力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联系,其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积极影响。高校贫困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其形成健康人格,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自我驱动力是一种内生动力,就好像茫茫大海上的指路灯塔,可以为高校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高校贫困学生对理想的方向越清晰,其对理想的追求就会越强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会越大。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社会支持作用,从能力培养角度入手,引导高校贫困学生切实提高自我价值感,并通过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促使他们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还要给予贫困学生充分的接纳与信任,帮助他们提升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能力,并获得较好的伙伴关系,进而获得自我教育的自我驱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环境变化、学业受挫、恋爱失败、人际关系出问题、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引起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支持作用,積极对高校贫困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高校贫困学生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鼓励高校贫困学生正确宣泄焦虑情绪,以此增加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弹性,提高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帮助高校贫困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进而使高校贫困学生能够迅速摆脱压力,有效走出郁闷情绪和抑郁状态,并能够在困境情况下展示出积极的应对策略。
2.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成长的外部社会支持网络建设
来自他人的尊重、关心、帮助和指导等社会支持对于高校贫困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成长的外部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对推动高校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第一,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相关部门要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在落实政策时要突出以人为本,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要建立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学生的保障和社会支持体系,为他们提供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
第二,社會组织要发挥力量,积极参与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活动。高校贫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企事业单位以及非政府社会组织的支持,他们都是高校贫困学生正式支持体系的重要补充,除了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日常生活资助、紧急援助等经济支持外,还可以通过提供助学实习岗位、增加就业机会、支持高校贫困学生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募捐等途径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支持。这不仅能为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燃眉之急,还能满足高校贫困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安全的需求。
第三,强化家庭的情感关怀和精神支持的作用。家庭是情感的港湾,家人是与高校贫困学生最亲密的人,家庭教育在高校贫困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受自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等条件的限制,高校贫困学生的家人难以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经济支持和物质支持,但可以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发挥家庭成员之间、代际之间的支持作用,给予高校贫困学生情感关怀和精神支持,给予高校贫困学生充分的接纳、信任和关心,促使高校贫困学生在爱与被爱中形成健康的心理[5]。
第四,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贫困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高校贫困学生提供物质和认同支持。学校资助中心、辅导员等资助育人主体要完善资助系统,为贫困学生提供困难补助,用勤工俭学岗位和发展性资助给贫困学生提供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要努力营造良好校风学风,通过专业课程的建设传授给贫困学生专业知识,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贫困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贫困学生爱岗敬业、独立思考、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促使贫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贫困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要多与贫困学生交流,多听取贫困学生的意见,多关心贫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贫困学生反馈,努力与贫困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给予贫困学生正确的学业指导和人生引导,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成为贫困学生的知心朋友和成长引路人。
第六,发挥朋辈力量,给予情感和接纳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成长道路上,同学、朋友、室友等朋辈具有年龄、时间、空间和情感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发挥好朋辈互助作用,可以让高校贫困学生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温暖,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敞开心扉、关心他人,从而有效提高高校贫困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9.
[2]张颖.高校贫困生教育援助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3]倪赤丹.社会支持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新“范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3):58-65+93.
[4]秦瑞霞.精神扶贫:高校贫困生群体的扶贫困境与新路径———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5(04):41-47.
[5]李燕平,马玉娜,文思君等.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生活困难家庭青少年的帮扶需求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2):117-125.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Sun Yunlong, She Nijuan
(Intelligent Health College, Chongqi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is a social exchange behavior, which is a systematic whole composed of the subject, object, and environment of social suppor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ocialization,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sources, composition, struc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s and individuals,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support, clarifies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positioning of various social entiti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es effec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among various social entities by optimiz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cy design, gradually enabling them to enter a mutually promoting and organic coupling state of cooperation,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rowth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socialsupport;socialsupportnetworks; poor studentsin universities;studentgrowth; mental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