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探究

2023-09-23王苗王逸雯

成才之路 2023年25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教育

王苗 王逸雯

摘要:在地国际化是与跨境国际化相对的概念,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动向。地方高校选择在地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的另一路径,可以促进教育公平,凝练高校内涵,改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西部地方高校应从国际形势、顶层设计、学校理念、实践经验等方面分析在地国际化在实施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从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在地国外”协同推进、建立国际化育人体系等方面探索在地国际化的实践。

关键词: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实践困境;政策引导;在地国外;国际化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5-0053-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新时期陕西本科高校在地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编号:2023QN0 280)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跨境国际化的相对的、并行的概念,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尼尔森(Bengt Nilsson)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1]。荷兰国际教育组织(The Dutch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Education)将其概括为“学生无须离开本国就能获取国际经验”。近年来,我国学者将在地国际化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方向。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现有对在地国际化的论述都具有非流动性:即在面对流动障碍时,国家和高等院校如何利用本土资源达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国际交流合作。面对国家在地国际化的新趋势以及“一带一路”政策推动的历史机遇,西部地方高校如何将在地国际化作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及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新路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利用NVivo11.0软件分析S省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相关词频,探究西部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实施的困境及对策。

一、西部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价值要义

1.从高校履行社会职责来看,在地国际化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跨境国际化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人员必须跨境流动。而在地国际化强调的是立足本土或学校展开国际化教育,极大程度上消除了国际教育的高壁垒性,弥补了跨境国际化模式过于重视人员跨境流动而造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弊端,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切实提升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自主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质量。

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差,信息交流滞后,世界影响力低,以S省为例,在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领先的1000所中,S省共9所上榜,在2023年QS教育集团发布的最新大学排名中,S省共4所上榜。就国际影响力来讲,很难吸引外籍高端人才和国外知名高校来西部地方高校合作。加之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起步晚,与中央高校或省属重点大学相比综合发展水平不高,跨境流动的师生比例低。S省作为教育大省,2022年有来自15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余名国际学生在省内的38所高校学习。近五年来,S省共有6200余名教师访学交流,4万余名学生交流学习。而2022年S省高等学校在校生共198.04万人,专任教师7.5万人[2]。由数据可知,跨境学习交流的比例较低。跨境国际化项目更多的是面向家庭经济基础较好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同时不同学科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在地国际化面向更多的学生群体,指向“普惠、公平”的学习机遇[3]。实施在地国际化战略可以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能帮助地方高校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让更多学生在不离开本国和本校的情况下就能接受国际教育,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

2.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在地国际化能促进地方高校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

随着具有国际化能力人才成为战略资源,地方高校能否把国际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家国情怀,是否能够共享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成为衡量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提出构建中外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全面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学校、师生与国外双向交流合作机制,鼓励学校与海外优质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多渠道吸引国外优秀教师、科研人员回国或来华工作,支持部分学校选用国际高水平理工类专业课程、教材。

西部地方高校国际化开放程度低,国际化思路单一,过度强调物理性流动,能够用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的资源不多且分散,忽视了国际化过程管理、体验式学习、跨文化融入等在地化发展,不同程度地出现被动国际化、伪国际化。将在地国际化作为跨境国际化的补充路径,将重点放到扎根中国与融通中外相结合的国际化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建设等发展上,使其具有全球化、国际化和跨文化等特点,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能为全球和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跨领域、跨学科特色的国际竞争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复合型人才,促進地方高校内涵建设[4]。

二、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现实困境

1.世界格局大调整和大变革

当今,国际环境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加剧,传统国际化秩序动摇,国际形势严峻,新的教育国际化秩序的重树将经历较长的调整期。当前我国要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同时,一些欧美国家在一些敏感技术领域(人工智能、定位导航类、生物技术等)对中国留学和科研人员制定了限制政策,进一步限制中国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如何做好调整期的应对是重大考验和挑战。

2.在地国际化的顶层设计缺失

政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法规、政策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顶层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特别是在实践执行过程中,政府部门依旧是依据一些常规的活动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成了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等部分。本文将S省“十四五”发展规划和6所省内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规划文本导入NVivo11.0软件,运用软件的文本搜索功能,条件设置为“一般化匹配”,分别查询S省和地方高校发展规划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频率,并制成S省样本院校国际化相关用语使用频次表(如表1所示),这可以较为直观地呈现关键词在发展规划中所占的比重,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参考。

由此可见,从S省的整体规划到各地方院校规划,均有提及开放办学及国际化的规划内容,但并未涉及在地国际化与全校国际化等具体内容。除国际交流外,均呈现出地方高校规划内容与S省规划内容相一致,并在省规划内容上进一步扩展及细化的现象。根据国际化教育理念,“在地国际化”有着相对独立的实践逻辑,需要专门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单纯依靠某个学校自身资源自发开展,就很容易流于政策化和表面化,不利于实践,进而造成国际教育资源被浪费,不利于国际化人才在地培养。因此,开展“在地国际化”和“全校国际化”的研究,利用政策指导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是十分必要且紧迫的。

3.在地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缺乏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国际化为导向,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且能在国际化环境中生存和工作的人才。笔者通过NVivo11.0软件对S省部分高校“十四五”规划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地方高校普遍缺乏对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的认知,国际化的育人机制未形成,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总体发展的国际人才的理念未形成,师生国际化意识淡薄。虽然有一些高校领导有过国外学习、访问的经历,但没有将优秀的办学理念用在高校建设上,而是完全采用国内惯有的模式和传统的思维。

4.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基础薄弱

首先,在地国际化教育需要有国际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师资队伍国际化的本质是建设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多国化、多民族化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很多地方高校的教师虽然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和非常高的科研素养,但他们很少具有海外背景,国际化视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高校又太注重形式上的“国际化”,以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籍教师,没有有效整合资源,无法形成师资梯队。其次,高校在国际化教育实施过程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方面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开设的国际化教育课程的国际关联度不高,无法达到在地国际化教育教学的要求。国际化水平师资队伍的相对薄弱、国际化教学体系的碎片化、国际化教学氛围欠缺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三、西部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对策

1.识别机遇: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构建在地国际化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5]。2023年5月18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开启国际交流合作新时代,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西部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以此为契机加强高校教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高校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促进高校之間的文化交流,建立伙伴关系。西部地区高校应与周边国家高校合作办学,因与这些国家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相近,更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有利于合作深入开展,有利于在地国际化的开展。

2.变革理念:科学制订在地国际化的中长期规划

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怀进鹏部长指出:“要加快和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自信自立自强,更加精准实施教育、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更好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这对于地方高校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做好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地方高校应立足国家层面,关注我国及其他国家国际化政策调整,全面分析把握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各方面的构成要素可能产生的短期和长期乃至系统性影响,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继续将国际化列为学校的发展战略之一,紧跟在地国际化发展新趋势,以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相结合的模式创新国际交流方式方法,加强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7]。

3.完善政策:在地国际化与跨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在地国际化是跨境国际化的高阶形式,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之间是一种耦合递进关系。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从理念走向实践离不开高等教育跨境国际化实践所创设的制度基础和政策工具,以及高校本身在内部治理观念上的转变[8]。在规划指引下,地方高校应进行在地国际化中长期规划,建章立制,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要建立在地国际化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调动学校师生的内生动力,提升他们的参与度[9]。同时,地方高校要开设与国外合作院校合作的国际化课程,组织教师积极参加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会议等,坚持在地国际化与跨国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

地方高校通過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交流,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协同与创新,既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要迈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融互通。相比其他涉外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如相对独立的办学场所、良好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优质的师资队伍等。2022年S省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加25个,各级各类学校与65个国家(地区)的800余所机构或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被誉为“不出国门的留学”。

4.实践推动:融合跨文化理念,探索实践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优化国际化教育课程设置。地方高校应探索多元文化融合的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国际维度和跨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其次,提升学校国际化师资力量。地方高校应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学校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国际化师资团队,也可以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聘用国外知名专家教授强化学校的师资力量[10]。最后,地方高校要丰富校园国际学术氛围,充分吸纳国际高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式等一系列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奠定语言、知识、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Nilsson B.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from a Swedish per spective: the case of Malmo[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 tional education, 2003,7(01):27-40.

[2]刘建林.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EB/OL].[2022-12-28] (2023-01-15)http://www.sxjybk.com/2022/1228/51149.html?gr oupval=title&textContent.

[3]Breen M.Privileged migration: American undergraduates,study abroad,academic tourism[J].Critical Arts,2012,26(01):82-102.

[4]毛锡龙,杨凯.后疫情时代我国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03):111-120.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讲话[EB/OL].[2018-04-24](2023-01-15)https://www.gov.cn/xinwen/2018-04/24/cont ent_5285470.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实现良好开局[EB/OL].[2023-01-13] (2023-01-15)http://www. 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1/t20230113_10 39307.html.

[7]李小红,杨文静,经建坤.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及启示[J].高教探索,2022(05):90-97.

[8]郑淳,闫月勤,王海超.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演进、价值指向及要素条件———基于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22(03):34-42.

[9]张伟,刘宝存.在地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走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03):10-17,120.

[10]王建梁,杨阳.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战线,2022(09):230-239.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Wang Miao, Wang Yiwen

(Personnel Depart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anxi Province, Baoji 721013,China)

Abstract: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concept that is opposite to cross-bor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Exploring the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a new trend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Local universities choosing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another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an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refine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universities,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op-level design, school philosophy, practical experience, etc., and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local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olicy guidance, coordinated promotion of "local and fore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lace; practical dilemma; policy guidance; abroa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题解教育『三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