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2023-09-23孙玲玲
孙玲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对应用型审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分析目前應用型审计人才培养存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考核形式单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在CDIO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引进和培训教师制度等,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审计实务操作技能。
关键词:CDIO;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
互联网、大数据、数智化时代对审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也要求高校能输出胜任能力和应变能力更强的应用型审计人才。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高校应基于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要求对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进行变革,未来的培养方向重在打造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审计人才。
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在审计学的教学改革中,除了与事务所达成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外,还引入了CDIO教学模式,CDIO为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分别代表任务构思、流程设计、目标实现、项目运作,该理念虽然是工程教育最先提出的,但是随着其不断发展完善,后也被广泛应用于会计、审计等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希望借此能够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应用型审计人才。
一、审计学课程介绍
审计学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等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审计在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审计的基本观念,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依据判断标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编写审计报告等,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审计实务问题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与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金融、管理学、内部控制等多门课程交叉融合,由于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而杂、概念枯燥又抽象、业务循环环节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逻辑性强,学生普遍反映该门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逻辑循环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在进行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该门课程独有的特点,结合CDIO教学理念,基于审计工作过程将真实审计案例项目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将理论知识渗透到审计工作过程和实际案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审计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重在对审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进行创新性改革,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前期通过调研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等现状进行了解,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思政形式化
审计学课程学习之前,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综合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前期其他课程没有学好,该门课程学习起来会很吃力。另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审计相关的理论概念抽象、晦涩难懂,理论知识多、杂、碎,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对该课程学时的分配,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很少甚至为零,这就导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轻技能、轻案例、轻实操,所以学生听课时感觉云里雾里、一知半解,久而久之体会到该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渐渐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慢慢变差,致使上课的老师也觉得该门课程太难教,在教学任务分配时,很多老师不大敢接手该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也会导致培养的审计人才和市场需求的胜任能力及应变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审计人才脱节,使得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审计岗位望而却步,即便求职成功,短时间内也很难适应审计工作岗位。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已久,很多高校的审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也能融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素质,但貌似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不够、主线不清晰,导致课程思政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缺乏实操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已经借助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正在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前完成知识的输入:通过问卷和课前测试反馈预习中遇到的疑难杂症,确定教学难点;课中完成知识的内化:通过自主学习易懂的知识点,以多方法复习进行;重在解疑释难;课后完成知识的巩固:通过发布课后作业和阶段测试完成该环节。这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对于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老师们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布置任务的时候,多是识记性的客观题,缺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案例分析题目和实操任务;二是审计学理论本身难以理解,学生课前预习仅靠阅读课本和观看理论视频等形式基本等于没看,所以大多时候学生预习比较敷衍,反馈的预习难点也是随便写的,很难达到老师想要的互动效果和预习效果;三是该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但学生面对接踵而来的审计客观题目,既觉得是负担又提不起兴趣,会有抵触心理,慢慢地作业完成率越来越低。该种模式最后变成了老师一厢情愿的教学环节安排,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的积极性、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审计人才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知识难以内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提供了无限可能,丰富了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尽管大多数高校老师已经结合学习通、以课堂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三段式混合式教学,但是课中的审计课堂还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然后通过学习通等发布几个客观题巩固一下所讲理论知识,学生参与形式少、参与度低、获得感低,更无法感知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便很难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头脑、于心中,学期结束只知审计一词,不知何谓审计。
(四)考核形式单一,未突出应用性
當前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加权平均的形式进行,比例一般为3:7或4:6。平时成绩主要借助于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以理论知识、客观题型为主,表现为随堂练习、投票、抢答、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期末成绩多以教师出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试卷的题型中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所占分值较大,考核的内容也是识记性的理论知识点,即便有案例分析题,基本也是变相的简答题。总之,不论是过程性考核还是期末考核,都欠缺对学生应用、实操能力的测试,期末考核主要就是试卷形式,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提升学生基本审计技能的开放式考核形式。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足,缺乏审计实务经验
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既要有过硬的审计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审计实战经验,便于课堂上能把知识和技能有效融合起来传授给学生。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承担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被招进大学校园,这些教师的优点是学历高、思维相对灵活,缺点就是缺乏审计实务工作经验,导致他们不能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内化形成自身的审计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很难结合审计真实案例项目和工作情境去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
三、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1. 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模块
班级学生分组成立会计师事务所,模拟演绎审计实操流程,在模拟演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把涉及审计的基本知识点进行解释分享,此时还可以引入真实的审计案例项目,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就不会感觉审计那么晦涩难懂,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知识获得感、强化审计应用性,使高校培养出的审计人才与市场需要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重构的审计学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
2. 构建大数据审计实训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人才,教师必须开展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因此,高校有必要构建大数据审计实训平台,让学生分团队对该平台的被审计数据进行分析,模拟项目团队开展审计工作,学以致用,将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升华为审计技能。由此还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数据、数智化等新技术在审计业务领域的应用,提前适应当前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为未来走上审计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 课程思政内化于心
审计学教师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融入课程思政,应结合审计知识点,通过准则要求、经典案例、名家名言、身边事例等形式映射课程思政教育,最终围绕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实事求是、依法执业的宗旨,融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勤勉尽责等课程思政内容,切实让思政内化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满怀正能量地服务社会,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
(二)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借助信息化、常规化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不适合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可以将 CDIO 教学理念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创新出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项目化、场景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也是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不过较之前面的常规化的三段式有本质区别。课前发布真实案例项目或者业务循环流程情境演绎任务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构思(Conceive)、设计(Conceive)、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来完成课前预习;课中以组为单位分享讨论结果,老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点评,对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析;课后结合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将本组前期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学习通上传与该知识点有关的课程思政案例供学生阅读,实现“做中学”“学中做”,以强化所学的审计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素养。
课前布置业务循环流程情境演绎任务时,不是简单地把课本丢给学生,可以找一些案例分析类的视频上传学习通,供学生观看,比如对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项目中涉及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要点等其他课程已经接触到的知识,学生课前基本可以通过观看案例视频完成演绎任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1. 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真实案例项目教学相结合
基于 CDIO 教学理念,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雨课堂和钉钉等多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有效性。课前通过学习通以分组的形式发布案例任务,让学生把各自小组思考的结果以电子版上传至学习通,然后作出评价,评价的方式采用“2+1”的模式,“2”是指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各占总分的30%;“1”是指教师评价,占40%。课中针对课前案例中涉及实务操作和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例如:应收账款审计案例需要填写询证函,就让学生课前另打印一份空白的询证函,课堂上先讲解应收账款询证函实务操作的原理;然后选应收账款明细账中的一家公司带着同学们一起填写询证函,剩下的公司由学生自己动手填写,分组讨论各自填写的结果,实现理论与实操对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
2. 情景演绎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基于重构的教学模块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的项目化、场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内容分解成一项项活动,让学生来策划并演绎,例如审计职业道德知识点,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以故事形式进行情景演绎;或将教学内容模拟成一个个工作场景,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例如让学生拍摄销售与收款循环业务流程情景剧、拍摄模拟应收账款就地审计视频;或将教学内容内嵌到一个个真实案例当中,让学生阅读案例、谈论其中涉及审计知识点。以上方式的实现都是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递进、全过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课前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发布行动任务、课中分享解析、课后总结巩固;其中综合运用了团队共创、情景演绎、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仿真模拟、课堂翻转等多种教学方法。
3. Excel工具参与审计课堂
将Excel应用到审计课堂教学中。例如: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的填写、固定资产折旧费的重新测算等知识学习,课前给出相应的案例,把空白的账龄分析Excel表和折旧测算Excel表发给同学们,上课分析案例,讲解账龄分析表的填写原理和折旧测算的方法,然后演示账龄分析表和折旧测算表是如何填写的,尤其是折旧测算表,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Excel在审计工作中发挥的功能是多么的神奇,大大减轻了审计的工作量,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四)考核方式创新
审计课程考核依然采用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核加权平均来完成,但是需要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为5:5,需要创新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核的内容与形式。过程化考核的内容除了随堂练习、作业等理论知识,还应该把学生分组策划并演绎完成的一项项与审计有关的活动、分组拍摄完成的业务循环流程情景剧、分组完成的真实案例分析等应用性任务纳入过程性考核范围,并且提高考核比例;期末考核可以在CDIO 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再采用传统标准答案的试卷考核形式,多一些开放型考核形式,比如可以发布业务循环相关的几个案例,让学生自由选择案例分团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然后制作PPT进行汇报;还可以利用构建的大数据审计实训平台进行实操考核,让学生分组依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被分配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完成审计任务,书写审计报告。这些创新都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
(五)引进和培训教师制度创新
为建设一支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师资队伍,高校在进行教师引进时,除了招聘大学毕业生外,可以制定合适的吸引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高层次审计人才进入高校兼职的制度,以便吸纳有审计实务经验的兼职教师,有利于提升审计实践方面的教学水平。
高校對于从校园引进的青年教师,应建立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从事审计实务工作,积累审计实战经验;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提高审计实践操作技能创造条件,把青年教师锻炼成既具备审计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能型”教师,有利于提高审计技能教学水平,及时将审计前沿理论和行业发展趋势等业内动态信息分享给学生。
四、结论与启示
CDIO 教学理念的“做中学、学中做”思想非常适合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应用CDIO 教学理念对审计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有效解决高校审计学基本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的不是用不用CDIO理念,而是如何将CDIO教学理念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当中。
CDIO 教学理念带来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工作过程重构了审计学教学模块,构建大数据审计实训平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与之相适应,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师资培训等都需要作出调整,以满足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目标。
CDIO 教学理念中任务构思、流程设计、目标实现、项目运作四个要素在课程改革中设计、实施的成败,需要综合考虑CDIO 理念所结合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难度、学生学习该课程必要的知识储备水平、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实操教学能力、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和配套教学软件的配备水平等支撑条件,脱离实际情况和缺乏支撑条件的教学任务设计,其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基于 CDIO 教学理念,为使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创新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等,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培养路径,弥补目前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不足。总之,教学改革是动态的,需要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崔君平,赵敬文,盛美琦.CDIO模式下审计专业数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营销界,2021(33):191-192.
[2]郑丽英.基于CDIO理论的审计教学改革[J].会计师,2020(05):77-79.
[3]李娟凤.论基于CDIO的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4):180-182.
[4]李杨.试论CDIO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07):225-227.
[5]彭俊英,陈艳芬.BOPPPS 教学模式在审计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会计,2021(01):18-19.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工学院教改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LXY-2021012);2021年河南工学院课程思政项目“财会基础”(项目编号:2021JG-29)。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