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探析
2023-09-23周敏胡凯田小萍
周敏 胡凯 田小萍
关键词:建党精神;高校恩政课;大学生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在救国救民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将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此来勉励中华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这三十二字真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无数次取得胜利的精神法宝。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夯实信念之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优秀品质。而且对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到了思想上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其主体觉悟及育人能力影响着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无误地向学生输送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全方位深层次地理解建党精神。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做到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对建党精神把握得当,才能在课堂中更好地给学生讲述建党精神在价值观和思想方面的引领,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建党精神。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建党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和系统的学习,深刻领悟其思想的科学性,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强化对建党精神的认识。除日常学习之外,教师可以加强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以此来拓展自己学习的空间,在交流探讨中可以了解其他教师对建党精神的理解,汲取他们的益处,从而让自己从多方面对建党精神的认知更进一步。最后,教师可以向本领域的前辈们请教,多参加他们举办的有关讲座和培训,自觉地接受建党精神的熏陶,深化对建党精神内涵的认知。教师只有把建党精神内化于心,正确理解建党精神的内涵,才能向学生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
要想把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之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更要做好对教学方式的分析。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要充分发挥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前让学生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中就学生搜集的资料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谈论的过程中深化对革命先辈们的认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部分教师以“填鸭式”教学方式教授学生知识的现象,也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观看关于革命先辈的相关影视作品,给学生一种沉浸式体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上课抬头率。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把枯燥的知识呈现在有趣的情境中,形象具体地展示教学。让学生角色扮演,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避免了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参与课堂,加深对党史的认知。作为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之中,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才能更好地将建党精神的内涵融入到学生之中。
思政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内容也相对枯燥,若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識,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除课堂教学之外,要注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建党精神的熏陶。首先,学校可以举办与建党精神有关的趣味活动,如有奖竞答,最美笔记和征文稿的评选,通过设置奖励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建党精神的理解。其次,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发挥校园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如增加革命先辈的雕塑并简短注明事迹,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加深对革命先辈的认知,在课堂之外也能接受建党精神的陶冶。最后,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如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通过参观浏览带领学生重温先辈们奋斗的革命史,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感受,加深对先辈们的认同,深化对建党精神的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通过强化第二课堂,采取多种形式的行动来加深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解,能有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将建党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