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村落的前世今生
2023-09-23吕燕平
文/ 吕燕平
学生在七眼桥镇本寨村写生。程洪凯/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贵州屯堡村落,大多源起明代,历经六百多年的发展、变迁,是贵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特殊的村落类型。屯堡村落,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与明代屯军编制、功能有关,在安顺一带较为典型。从形成背景看,屯堡村落是明代在贵州地区的国家实践,不同于血缘、家族传统较为深厚的徽州村落、客家村落。
屯堡村落生活着汉族的独特族群——屯堡人
民国二十一年《平坝县志》载:“屯堡者,屯军住居之地之名也”,道光《安平县志》载:“屯堡,即明洪武时之屯军,妇女青衣红袖,戴假角。女子未嫁者,以红带绕头。已嫁者,改用白布。男子服与汉人同。男子善贸易,女不缠足脚。”
屯堡独特的建筑吸引着学生们前去写生。程洪凯/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这里,体现了生活在屯堡村落的人文特征,即屯堡人在明清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汉族独特的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住在城堡式的村落里,妇女身着长袍大袖,说着具有军话性质的“屯堡话”。屯堡人还演绎着历代王朝征战故事的地戏,“生活在历史里,历史在生活中”。
屯堡村落多带有屯、堡、铺、旗、关、哨等称谓
屯堡村名带着明显军事意蕴的地名,以“屯”“堡”为多,是明代军屯的基本单位。“屯”村落,最多为官屯,如张官屯、王官屯、马官屯、蔡官屯、金官屯、吕官屯、姚官屯、汪官屯、汤官屯、大(杨官)屯、小(杨官)屯、陶官屯、二官屯、五官屯。家屯有:吴(家)屯,雷(家)屯,郑家屯、鲍(家)屯。旗屯则有:宋旗屯、丁旗屯、魏旗屯、白旗屯、傅旗屯、颜旗屯、天王旗。体现距离的有:五里屯,安顺城东、平坝城西,各有一个。体现功能的有:瓦窑屯。
“堡”村落。官堡:张官堡、高官堡、朱官堡、玉官堡、田官堡;家堡:邓家堡、马堡;环境:荡上堡、石头堡、青苔堡;其他:大堡、小堡、木山堡、太平堡、袁总堡、砂锅堡。
艺术创作者笔下的屯堡村寨。唐永志/绘
“哨”村落:新哨、上哨、下哨。“关”村落:伍家关、杨家关;还有一些屯堡村落直接用人名来命名屯堡村落,如安顺一带的肖志仁屯、刘连屯、刘润屯、陈亮堡,贵阳刘玉连屯。
屯堡村落较浓的军事色彩与明屯军编制和功能有关
按照明代卫所制度,一个卫5600 人,下设五个千户所;一千户所1120 人,下设十个百户;一个百户112 人,下设两个总旗;一个总旗下设十个小旗。明代官制,卫指挥为正三品,千户正五品,百户为正六品。三品以下武官可以世袭。“普定卫旧管五十军屯”,百户为基本屯田单位,形成的村落名“×官屯”“×官堡”,安顺一带比较普遍。清镇市由明代“威清卫”“镇西卫”合并而来,清镇一带的中八、后五、右二等村落名,意为“威清卫中千户所第八百户、后千户所第五百户、右千户所第二百户。”镇宁、普定一带白旗堡、丁旗(堡)、魏旗(屯)为总旗,四旗、十三旗,则为小旗。平坝一带的九甲堡、四甲(堡),七甲堡,则是受清代里甲制度的影响而名。
屯堡村落名称的历史变迁
鲍屯原名“永安屯”,明代开村来鲍、江、汪等家族发展不平衡,鲍姓家族人口居多,遂改名。大西桥原名“水桥屯”,民国时期滇黔公路经过该村兴修公路桥,因桥而改名。肖志仁屯,因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建联合农会,改名“联农村”。一些屯堡村落名因读音的接近、变化发生演变:姨妈寨——驿马站,摆家屯——摆甲屯,两所屯——粮所屯,吉昌屯——鸡场屯。一些屯堡村落也形成类似的“村落联盟”,如同北方地区的“十里八村”,在安顺一带有“云峰八寨”“白旗十三寨”“火烧十八寨”“九屯十八堡”等。
屯堡村落形成多元互补的产业生计特色
安顺屯堡村落中,有不少体现了其创设的功能,如马军屯、打纸屯、抄纸堡、瓦窑屯、张木匠堡、砂锅堡等。“鸡狗二场”,指的是鸡场屯(今名“吉昌屯”)、狗场屯,体现屯堡村落与集市交易的关系。“铺”名村落,在安顺以东有头铺(原名罗德铺)、二铺(原名阿若铺)、三铺、饭笼铺(天龙)、上头铺,安顺以西有幺铺、龙井铺,所谓“五里一屯,十里一铺”,即在古驿道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为来往公务提供服务。由于交通的便利,这些村落始终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
在安顺的屯堡社区,“四坊五匠”职业的形成与明代的匠户制度有关,西秀区蔡官镇马官屯村保留有随吴姓始祖而来的技师之墓。七眼桥镇的时家屯、老塘关,有从事铁器制作的传统,有“打铁的屯堡”之称,被誉为大明屯堡的“兵工厂”。安顺经开区幺铺镇的青苔堡,因编制竹器远近闻名。西秀区轿子山镇大山村,很多家户在外开“包子铺”。一些村落的产业生计特色,在当地俗语中亦然可见,如“二官寨的姑娘——会算(蒜)”,因为该村种植大蒜历史悠久。“三铺的秤杆子,鲍家屯的带子”,西秀区大西桥镇三铺位于交通线上,方便买卖;鲍家屯,编制丝绸系腰成为该村的主要副业,该村历史上有鲍大千远赴千里之外的故里——徽州歙县棠越村专门学习该项手艺的历史传说。而与鲍屯数里之隔的狗场屯,历史上有“茶叶老祖”不远千里背回茶种,形成茶叶产业。中所屯“以商补农”,源于该村人多地少,小商小贩多,邻村吉昌屯,建筑工匠多。因此,很多屯堡村落的产业生计有着自身的历史脉络,值得探究和发掘,服务当下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