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老年早期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3-09-23熊力
熊力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 影像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
肺癌是起源于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呼吸道恶性疾病,男性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第1 位,女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位居恶性肿瘤第3 位、第2 位[1-2]。肺癌发病与吸烟、饮食、既往肺部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3],肺癌发病早期缺乏典型、明显症状,并且老年患者多数伴有基础慢性疾病,多数老年患者在表现出咳嗽、咯血或胸痛等症状才去医院就诊检查,此时大部分患者已进入肺癌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总体生存期较短[4]。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常规CT检查呈现的横轴面图像不能体现病变部位结构的整体性,不利于肿瘤的准确诊断。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T,MSCT)具备多排探测器阵列,能够同时进行多个层面的数据采集,在减少容积扫描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清晰度,通过后处理技术得到重建图像,有利于疾病的准确诊断[5]。后处理技术可获更高质量影像,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是MSCT 常用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弥补普通横轴平扫的不足,获得更加精准的病灶影像征象[6]。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 后处理技术在老年早期肺癌中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6 例疑似早期肺癌老年患者作为对象,男58 例,女48 例;年龄65~78 岁,平均(69.72±2.48)岁。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X 线片显示有肺部肿块或结节;③接受多层螺旋CT 检查和病理检查。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②无法配合检查者;③近半年内有肺部手术史。纳入患者对本研究知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MSCT 检查方法
运用GE 公司128 层螺旋CT 仪进行常规轴位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前指导患者呼吸,在患者平静屏气时进行全胸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40 kV,电流250 mA,螺距0.984,准直器40 mm,扫描层厚、层间距5 mm,重建层厚、层间距0.625 mm,矩阵512×512;纵隔窗宽400 HU,窗位40 HU;肺窗窗宽1 500 HU,窗位-600 HU。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扫描完毕后,将所得原始数据传至ADW4.6工作站,完成MPR、VR、MIP 图像重组,并对病变部位常规横轴位图像和MSCT 后处理技术图像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涉及病灶部位、内部特征、周围征象等。所得影像结果均有影像科2 名主治医师分别双盲阅片,评估结果有分歧时,由另1 名高资历主任医师再次评估。
1.4 病理检查
患者在MSCT 检查完成后1 周内,完成CT 引导下穿刺或外科手术取得病灶组织,送医院病理科检验,检验结果由2 名病理科主治医师双盲评估,有不同意见时,由另1 名高资历副主任医师评估。肺癌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 版)》[7]中的诊断标准。
1.5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常规轴位扫描、MSCT 后处理技术的老年早期肺癌征象成像情况;比较MSCT 后处理技术对老年早期肺癌的诊断效能。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检查结果
106 例疑似早期肺癌老年患者中确诊肺癌79 例,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7 例,良性肿块或结节27 例。79 例确诊为肺癌的患者中腺癌41 例,鳞癌29 例,腺鳞癌7 例,小细胞2 癌例。27 例良性肿块或结节患者中炎性假瘤14 例,肺血管畸形9 例,纤维性硬化血管4 例。
2.2 常规轴位扫描、MSCT 后处理技术的老年早期肺癌征象成像比较
MSCT 后处理技术对分叶征、毛刺征、棘突症、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老年早期肺癌的征象成像检出率高于常规轴位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常规轴位扫描、MSCT 后处理技术的老年早期肺癌征象成像比较 [n=79,n(%)]
2.3 MSCT 后处理技术、病理检测诊断老年早期肺癌结果比较
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早期肺癌85 例(80.19%),良性病变21 例(19.81%),见表2。
表2 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早期肺癌的结果 [n(%)]
2.4 常规轴位扫描、病理检测诊断老年早期肺癌结果比较
常规轴位扫描诊断老年早期肺癌82 例(77.36%),良性病变24 例(22.64%),见表3。
表3 常规轴位诊断老年早期肺癌的结果 [n(%)]
2.5 常规轴位扫描、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早期肺癌效能
常规轴位扫描诊断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灵敏度为89.87%,特异度为59.26%,阳性预测值为86.59%,阴性预测值为66.67%,Kappa 值为0.510。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灵敏度为97.47%,特异度为70.37%,阳性预测值为90.59%,阴性预测值为90.47%,Kappa 值为0.732。见表4。
表4 常规轴位扫描、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老年早期肺癌效能
3 讨论
肺癌影像学检查是了解肿瘤部位、大小以及对邻近部位侵犯程度的重要手段,胸部CT 已成为区分良恶性、诊断肺癌的重要影像学方法[8],虽然单层螺旋CT 也可以呈现病灶部位,但会出现部分容积效应而影响图像质量,层厚敏感曲线增宽导致纵向分辨率降低,同时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后期维护成本高。MSCT 相比于单层螺旋CT 具有扫描速度快,还可同一时间获得多个层面的数据,密度分辨率高,与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可获得高质量影像学图像,从而广泛运用于喉癌[9]、气管支气管结核[10]、结肠癌[11]等多种疾病诊断、鉴别。
MSCT 后处理技术种类较多,包括MPR、VR以及MIP 等,这些MSCT 后处理技术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组合,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2]。老年肺癌患者的预后与其早期诊断、治疗关系密切,准确诊断老年早期肺癌又与肺癌征象正确显示有关[13]。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 后处理技术在肺癌分叶征、毛刺征、棘突症、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老年早期肺癌的征象成像检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轴位扫描,与文献[14]研究结果趋势相似,说明MSCT 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老年早期肺癌征象检出。肺癌的分叶征、毛刺征、棘突症、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反映出肿瘤生长特征和肿瘤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常规轴位扫描结束后,影像科医师只能通过上、下层面叠加来判断肿瘤形态、大小及其空间变化,缺乏三维立体感。疾病征象显示与扫描角度有关,常规轴位扫描方面单一,而MPR 能够从多个平面进行观察[15],VR 也可以呈任意角度旋转进行观察、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16],MIP 的分辨力高、组织结构失真少[17],所以MSCT 后处理技术不仅弥补常规轴位扫描的不足,还能够提高肿瘤病灶的显示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的老年患者有79 例,良性病变27 例,肺癌患者中有17 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常规轴位扫描诊断出老年早期肺癌82 例,MSCT 后处理技术诊断出老年早期肺癌85 例,虽然两种方式老年早期肺癌检出率差异不显著,但是后者对老年早期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Kappa 值分别为97.47%、70.37%、0.732,明显高于常规轴位扫描的灵敏度、特异度、Kappa 值。贺映波等[18]研究表明MPR 运用于肺癌检查,可以更好地呈现不同磨玻璃密度结节病灶特征,可以增强浸润性腺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赵志刚等[19]也证实MPR对鉴别肺内恶性占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5%、91.0%,本研究结果也支持其观点,说明MSCT 后处理技术可以辅助提高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MSCT 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老年早期肺癌患者诊断效能,同时还能降低临床的误诊或漏诊率,有助于老年早期肺癌辅助诊断,但本研究为单中心性研究,导致存在纳入病例数较少、研究人群单一的不足,后期将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来完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